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是农业大国.近十三亿人口有九亿在农村,因此,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历来是党和国家关注的大事。中共中央、国务院2006年1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人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2006年2月1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扩大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开展普法教育,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并把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六项重点工作之一,提出将农村普法教育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措施,为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苑世兴 《法制与经济》2008,(16):115-115,120
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出路,它要求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进行通盘筹划,综合考虑。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提高全社会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要调整国民经济收入分配结构,使公共财政以较大幅度向“三农”倾斜;要为农民提供与城市大致均衡的公共产品;要推进城市化,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要统筹城乡工业发展,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要加强组织引导,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陈文清 《中国监察》2010,(17):24-25
福建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部署,近年来,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重大历史任务,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全面实施农村的事农民“要知道、要参与、要做主、要监督、要满意”的“五要”工程,积极探索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新路。“五要”工程的实施,保障了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评判权,调动了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规范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用权行为,促进了农村改革发展稳定。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在宁夏中宁县农村考察时指出:“新农村建设要从实际出发,不做表面文章,解决好农民生产生活的紧迫问题。当前,特别要重视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坚决制止乱占滥用耕地行为,把农民的积极性保护好、调动好、发挥好。”温家宝总理的这一论述,尤其是“不做表面文章”的具体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应在新农村建设中认真加以贯彻。眼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工作正在逐步展开,各地领导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和积极性。不过,有些苗头性问题应引起重视。比如说,在新农村建设中,找个条件较好的村、户试点亦无不可,…  相似文献   

5.
发展农村社区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农村社区文化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农村社区文化存在的认识不够、设施落后、人才缺乏、活动单调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要采取以下措施加快农村社区文化发展以促进新农村建设: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丰富农民文化活动等。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符合广大农民的心愿,农民群众对党中央的这一重大举措,举双手赞成。但一些人把“好经”念歪,搞一些脱离实际的“跨越发展”和“样板工程”等。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可能不少,但有一个问题是很根本的,就是新农村建设贵在“实”。新农村建设贵在“实”,开展建设就应因地制宜搞好规划。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农民、农业问题是一个事关全局的大问题;同时,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差异比较大,这两点,应是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确定目标、制定政策、选择发展途径的根本出发点。新农村建设从这个实…  相似文献   

7.
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出路,它要求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进行通盘筹划,综合考虑。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提高全社会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要调整国民经济收入分配结构,使公共财政以较大幅度向"三农"倾斜;要为农民提供与城市大致均衡的公共产品;要推进城市化,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要统筹城乡工业发展,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要加强组织引导,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这个要求对贫困山区来说,既是美好的愿望也是艰巨的任务。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循序渐进,首先要发展生产,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让农民生活富裕起来才能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其他方面。贫困山区农村信用社是坚持服务三农的机构,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目标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合拍一致的。由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地位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9.
卢先群 《法制与社会》2013,(30):215-216
农民工内卷化对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在现有的体制下要想解决农民工内卷化问题,强须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增强农村的吸引力,吸引农民工心甘情愿地回到原来的身份——农民,同时充分发挥在城市价值提升、实力增强之后的农民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从而使新农村建设焕发出活力,真正使农村实现现代化。解决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农业、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10.
农民收入问题是当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农民手里没有钱,农村各项经济社会事业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到农民生活的质量、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笔者多年来一直奋斗在农村一线,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我认为要使广大农民由温饱全面进入小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并建立一种长效机制。农民增收缓慢应是当前农村经济中的突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和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十五”时期,“三农”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自开展“深入基层、服务农村”活动以来,沙河市人民检察院深入8个乡镇40余个村进行调研,与150余名农村基层工作人员和群众进行了座谈,全面发现基层存在的问题,重点了解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兄弟的期盼和对检察机关的需求。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检察机关服务新农村建设要强化“三种意识”,突出“五个重点”。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涵盖了农村经济、民主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法治是支撑和保障。没有法治的支撑和保障,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会出现“跛脚”现象。农村法治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本文阐述了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村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推进农村法治化进程的制约因素以及实现农村法治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新农村,就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因此,要加快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开展技能培训和农村文化事业,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14.
吴星 《江淮法治》2009,(5):48-48
农民体育健身是全民健身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农村体育工作的推动和深入,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新农村具有积极作用。曾几何时,由于我省农村面积大、底子薄、欠账多,体育资源严重不足,特别是体育场地严重缺少,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发展。可喜的是,今年我省民生工程项目新增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给广大农民群众带来了福音。如何顺利推进这一民生工程的实施,让民生工程真正惠及农民?本期“代表访谈”拦目围绕这一新增的民生工程,采访了3位省人大代表。  相似文献   

15.
刘碧海 《江淮法治》2009,(15):44-44
农民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建设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当前,我省农民整体素质与过去相比虽有明显提高,但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等方面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仍不相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亟需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只有农民素质提高了,才能全方位拓展增收渠道,不断提高经营现代农业的水平,推进工业和城镇化建设。本期“代表访谈”栏目就围绕“培训新型农民”这一我省今年新增“民生工程”的实施,采访了3位省人大代表。  相似文献   

16.
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前提下,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新农村建设应该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历史阶段和工作载体。即通过新农村建设,逐步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民主、生活质量改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社会。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视野下的农村法律问题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对农村法律问题的调查才能够使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与发展动力。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目标,需要完善农村法制,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需要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法律控制,构建多渠道解决争端的机制;需要有效解决关系农民利益的多发纠纷,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推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党“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思想的重要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全党上下全国上下的重要工作。发挥人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监督职能作用,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家园.促进新农村建设更快更好开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要注意以下几项工作。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决定,内容十分明晰。其中“管理民主”充分体现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要按照“管理民主”的要求,形成更加规范的村民自治机制,提高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水平,为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20.
全面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必须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发展的方针,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农村环境、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切实推进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