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八十年代以来,武穴市委、市政府把组织农民“造场”、“造厂”、“造城”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立足点和着力点,努力做到“兴一批产业转移一批人,吸引一批人造一片城”,把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与农村的工业化、城乡的一体化有机结合起来,互相推动,互相促进,协调发展。1994年,工农业总产值达45.45亿元,工业产值达38.8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80%以上,城市化水平由1987年的14.1%提高到目前的28.4%,财政收入达9278万元,全市在第二、三产业就业的劳动力达21万多人。武穴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全方位转移具有以…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龙头战略”的讨论建国以来,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方面,我们经历了一个从平衡到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大转变。“龙头战略”就是在这种转变过程中提出来的。所谓“龙头战略”,是不平衡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种形象提法,是在综合研究产业结构优化组合与区域产业合理布局的基础上,运用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制定的一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措施。按照发展经济学的观点,一个区域的经济不可能在区域内每个地区都以同样速度增长,相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攻坚之战,也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客观要求。如何在继续加快推进城市化、工业化的同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摆在欠发达地区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一、新农村建设的初步成效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丽水全市立足于欠发达这个最大的实际,坚持“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绿色兴市”发展战略,在努力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同时,积极探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现城乡统筹协调…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是对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我们党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升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四川人口压力大,发展基数低,与全国先进省市相比差距较大,突出表现在工业化滞后,城市化滞后,农村发展滞后。对此,我们必须按照“五个统筹”要求,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各行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一、统筹城乡发展,努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当前我省城乡二元…  相似文献   

5.
<正> 一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湖北在“中部崛起”战略,是说在中部地区崛起,而不是在全国崛起,就是要在中部地域内与其它省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中增长速度加快,经济发展的位次上升和领先,率先向新的阶梯迈进,以求缩小与东部先进省市的差距,拉开与西部省区的距离,进而实现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战略目标,超前达到小康水平。湖北在中部崛起是完全可能的:①从经济实力上看,我省是全国重要的工农业商品生产老基地之一。建国前30年一直是国家投资的重点,经过长期努力奋斗,形成了相当的经济实力和基础。1987年工业总产值居全国的8位,农业总产值居第5位,工农业总产值居8位,国民收入居8位,人平工农业总产值居第10位,粮食产量居第7位,棉花产量居第5位,钢铁第3位,汽车、水电居第1位。在中部地区的九个省市中工农业总产值居第1位。②从地理位置上看,我省处在东西向“黄金水道”长江经济带与南北向京广线  相似文献   

6.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央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指引下,枣阳县坚持从实际出发,以农业为依托发展工业,靠工业发展促进农业,逐步走出一条“工农结合,城乡共荣”的县级经济新路子。近几年这种具有本地特色的县级经济格局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全县在连续8年农业丰收、工业发展的基础上,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0.5亿元。比1978年增长2.6倍,其中工业总产值6亿元,增长7.8倍,农业总产值4.5亿元,增长1.1倍;财政收入增长2.7倍;农民纯收入增长2.76倍,出现了“工兴农稳,工农同富”的好势头,走上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健康轨道,展示出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一、认识枣阳,扬长避短,确立工农结合的县级经济发展路子。  相似文献   

7.
论小康水平     
党的十二大规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总的战略目标——在本世纪末,我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本文想就有关小康水平的问题,略述管见。 一、研究小康水平的意义 在本世纪末实现小康水平,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认识它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统筹城乡发展,既是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又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居民和谐共处的基础。近年来,在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吉安县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并牢固树立一个理念:我们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城乡居民共同过上幸福的日子。基于这个理念,县委、县政府统筹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城乡协调发展。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达38.53亿元,同比增长15.9%;财政总收入达到4.31亿元,同比增长36.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50元,同比增长10%,被评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先进县。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主要抓好了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建设新农村发展目标和战略举措的提出,是党和政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延续深化,是城乡均衡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为科学发展观在广大农村的具体实践找到了最佳着力点,表明我们党对解决“三农”问题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新境界。联系宁波市近几年来统筹城乡促“三农”发展的实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当其时。经过2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宁波市走出了一条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经济市场化的发展新路,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和城市化的加速期阶段。这些为宁波市主动调整城乡关系,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积累了较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工业建设和发展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和不可逆转的趋势。工业社会是人类社会的必经阶段,是现代社会物质文明的基础,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社会的物质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现代的新兴工业建设,也就不会有海南现代化社会的出现。一、海南经济落后的关键在工业海南工业发展滞后,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瓶颈。解放初期的1952年,海南工农业总产值为2.99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为257亿元.占86%;工业总产值为042亿元,仅占14%。以后随着经济发展,工农业总产值所占的份额有较大的改变,至建省办特区前的【987年,工农业总产值为45…  相似文献   

11.
推进农业现代化是省委、省政府推动“三农”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同步推进“三化”、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我们要从政治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农业的基础地位,按照同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把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作为工农、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不断提高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水平,加快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强省,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2.
何丽艳 《人民论坛》2014,(8):225-227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课题。文章通过对河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SWOT分析,论述了河南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加快河南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一是优化城乡结构体系,形成合理的城镇空间布局;二是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的承载力;三是理顺农民进城的渠道;四是统筹“三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张桂梅 《前沿》2004,(3):35-37
为完成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 ,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 ,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总体要求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加快“三化”的推进。因此 ,正确认识、准确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以及“三化互动”的关系 ,对于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有积极的意义。下面对此做一些浅显的探索与思考。一、对工业化的理解工业化一般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有些人认为 :一个国家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 70 %以上 ,就叫实现了工业化。所以得出 :工业化就是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人口中的份额连续上升的过程 …  相似文献   

14.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对于我们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战略思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战略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障国家资源环境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全党全国要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树立…  相似文献   

15.
罗莉 《长江论坛》2003,(6):38-40
我国“三农”问题的形成主要因为长期的工业优先战略和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农业之外,这就是城镇化。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大大落后于工业化水平,加快我国城镇化的进程,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文摘     
翻两番是能够实现的二十年翻两番,意味着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7.2%,这当然不是很轻松的事情,但绝不是不可能达到的“高指标”。事实上,我国从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953年开始,到1981年,尽管经济发展屡遭破坏,特别是遭到“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破坏,工农业总产值每年增长的速度仍然达到8.1%。再拿1979年到1981年这三年来说,这是我国经济的调整时期,放慢了速度,但是工农业总产值的年增长率仍然达到6.7%。可见,设想今后到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7.2%,不是什么“高指标”。再从国外的资料看,苏联社会产品总产值从1956年到1975年的二十年间翻了两番,每年增长速度为  相似文献   

17.
我们祖国正沿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迅速前进。到一九五四年,我国现代工业的总产值已等于一九四九年的四倍多,工农业总产值等于一九四九年的两倍多。而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的时候,预计全国工业总产值将比一九五二年增长约一倍,工农业总产值将增长百分之五十左右。经过几个五年计划,我们就能够建成一个强大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的工业国家。到那个时候,我们的国家将更加强大而繁荣,我国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将大为提高,我们世世代代的子孙将过着幸福愉快的生活。实现我国社会主我建设事业,是我国人民的伟大和光荣的任务。但是,实现我国的社人主义工业化,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计划,是以大力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计划。谁者知道,建设重工业是需要大量的长期的投资的。而我国工农业生产落后,小农经济在农业经济中占优势,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工商业中占很大比重,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十八大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区县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相对完整的行政区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城乡协调发展的推动力量,促进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于加快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工业化、信息化与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世纪之交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农村工业化是8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从总体上看,它是一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进入90年代后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因此,分散的农村工业化道路只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过渡模式而不是目标模式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中国工业化历史进程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据统计,1992年全国农村工业产值已达12717.9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0.09%,所占比重首次上升到50%以上,这标志着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实现了根本性的转变。在苏南这些乡镇企业发达地区,农村工业更是早已从“半壁江山”发展为“三分天下有其二”,形成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包围城市”的新态势。农村工业的广泛兴起,成为80年代中国农村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整个80年代,全国农村工业吸纳了1亿以  相似文献   

20.
破解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三大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三个“新”,同时又是横亘在工业化道路上的三道“坎”。破解这三大难题的关键是抓住问题的症结,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选择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处理好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步发展的关系,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和谐统一;选择以发展制造业为主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处理好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在大力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实现我国城乡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