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对浙江省归正青少年重新犯罪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浙江省1998—2000年刑满释放的青少年连续7年的追踪调查显示:5年内重新犯罪率为7.2%。影响归正青少年重新犯罪的有现实表现、安置就业、社会态度、首犯案由、回归婚恋、家庭关系、家庭住址、户口落实、捕前职业、家庭经济、刑期、首犯年龄、判前婚恋等13项因素,而性别、帮教情况和文化程度等3项因素与是否重犯无关。  相似文献   

2.
归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因有犯罪经历而易遭到社会排斥,从而造成其再社会化的障碍,并为重新犯罪埋下伏笔,因此接纳与帮助归正青少年对于犯罪预防有着特殊意义。我国既存在有利于归正青少年再社会化的历史传统,又存在阻碍其再社会化的现实情势,未来应积极转变社会观念和革新政策模式,从强化家庭与社区的接纳引导、推行归正青少年就业援助、对归正青少年自立互助组织进行公共支持等着手,积极为归正青少年的再社会化提供环境支持。  相似文献   

3.
归正青少年再社会化的环境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因有犯罪经历而易遭到社会排斥,从而造成其再社会化的障碍,并为重新犯罪埋下伏笔,因此接纳与帮助归正青少年对于犯罪预防有着特殊意义。我国的历史传统与社会现实中,兼有有利于和不利于归正青少年再社会化的因素,未来应积极转变社会观念和革新政策模式,从强化家庭与社区的接纳引导、推行归正青少年就业援助、对归正青少年自立互助公益组织进行公共政策支持等着手,积极为归正青少年的再社会化提供环境支持。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综治办、团省委牵头,联合省公安厅、省司法厅、省教育厅、省社科院等有关部门组成课题组,开展《浙江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调查及预防体系建构研究》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组重点对本省流动人口青少年、社区闲散青少年、未成年人、归正青年、在校大中学生等六类青少年群体进行研究,形成了20多万字的课题报告。报告在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特点及成因进行系统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立足浙江省实际,提出了具有浙江特色的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建议。我们认为,该研究报告内容丰富翔实,对策建议针对性强,是一份难得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研究材料。本刊拟分期全文刊登,以为各地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期刊登第三、第四部分:《关于浙江省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情况的调研报告》、《浙江省归正青少年重新犯罪研究》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综治办、团省委牵头,联合省公安厅、省司法厅、省教育厅、省社科院等有关部门组成课题组,开展《浙江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调查及预防体系建构研究》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组重点对本省流动人口青少年、社区闲散青少年、未成年人、归正青年、在校大中学生等六类青少年群体进行研究,形成了20多万字的课题报告。报告在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特点及成因进行系统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立足浙江省实际,提出了具有浙江特色的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综治办、团省委牵头,联合省公安厅、省司法厅、省教育厅、省社科院等有关部门组成课题组,开展《浙江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调查及预防体系建构研究》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组重点对本省流动人口青少年、社区闲散青少年、未成年人、归正青年、在校大中学生等六类青少年群体进行研究,形成了20多万字的课题报告。报告在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特点及成因进行系统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立足浙江省实际,提出了具有浙江特色的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建议。我们认为,该研究报告内容丰富翔实,对策建议针对性强,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综治办、团省委牵头,联合省公安厅、省司法厅、省教育厅、省社科院等有关部门组成课题组,开展《浙江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调查及预防体系建构研究》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组重点对本省流动人口青少年、社区闲散青少年、未成年人、归正青年、在校大中学生等六类青少年群体进行研究,形成了20多万字的课题报告。报告在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特点及成因进行系统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立足浙江省实际,提出了具有浙江特色的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建议。我们认为,该研究报告内容丰富翔实,对策建议针对性强,是一份难得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研究材料。本刊拟分期全文刊登,以为各地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期刊登第二部分:《浙江省社区闲散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综治办、团省委牵头,联合省公安厅、省司法厅、省教育厅、省社科院等有关部门组成课题组,开展《浙江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调查及预防体系建构研究》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组重点对本省流动人口青少年、社区闲散青少年、未成年人、归正青年、在校大中学生等六类青少年群体进行研究,形成了20多万字的课题报告。报告在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特点及成因进行系统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立足浙江省实际,提出了具有浙江特色的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建议。我们认为,该研究报告内容丰富翔实,对策建议针对性强,是一份难得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研究材料。本刊拟分期全文刊登,以为各地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期刊登第一部分:《浙江青少年违法犯罪及预防体系建构研究总报告》。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综治办、团省委牵头,联合省公安厅、省司法厅、省教育厅、省社科院等有关部门组成课题组,开展《浙江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调查及预防体系建构研究》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组重点对本省流动人口青少年、社区闲散青少年、未成年人、归正青年、在校大中学生等六类青少年群体进行研究,形成了20多万字的课题报告。报告在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特点及成因进行系统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立足浙江省实际,提出了具有浙江特色的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建议。我们认为,该研究报告内容丰富翔实,对策建议针对性强,是一份难得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研究材料。本刊拟分期全文刊登,以为各地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期续登第六部分:《浙江在押未成年犯基本现状与防范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0.
家庭缺陷与青少年犯罪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消极因素是产生青少年犯罪的根源,而家庭缺陷则是青少年犯罪的最基本原因。家庭缺陷表现在:情感、教育、结构、文化、伦理五个方面。家庭缺陷的有无及其程序与青少年犯罪可能性大小成正比关系,家庭缺陷通过对青少年人格发展、心理性格、人生观及社会适应力的影响而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充分认识家庭在预防、减少青少年犯罪中的作用、地位,夯实婚姻基础,强化家庭教育功能,丰富家庭文化活动,建立新型文明的家庭伦理关系,对于建立和谐、幸福、康乐的家庭,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罪犯在自我概念量表的总分,以及道德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批评、自我认同、自我满意和自我行动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一般青少年;不同年龄、不同学历青少年罪犯在自我概念一些因子上存在差异;青少年罪犯自我概念的总分及大部分因子与社会支持和父母教养方式均显著相关。因此,青少年罪犯的自我概念总体上比一般青少年更为消极,其自我概念与社会支持、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经实证调查,我们发现,当代青年在婚恋价值观上存在虽坚信爱情至上,有较强的自主性,但恋爱动机并不单纯;择偶标准多元化,虽看重人品、感情和能力,但现实考量较多;性爱观念不仅开放,而且对婚前性行为、性越轨行为较为宽容;虽注重婚姻质量和家庭成员平等,但对婚姻忠诚和责任意识淡化等特点。当代青年婚恋价值观的不良取向表现为恋爱动机盲目化、择偶标准功利化、性爱行为开放化等方面。这主要受社会、教育、家庭、网络等因素的影响。对此,可以从优化社会环境,营造婚恋道德氛围;强化正面疏导,促进婚恋文明和谐;拓宽教育渠道,增强婚恋教育实效;重视家庭教育,突出婚恋伦理培育;加强自身教育,注重婚恋观念调适等途径进行教育引导。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离家出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因素也有青少年心理的内部原因,而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是主要影响因素。本文通过两个个案的家庭成长环境,从家庭心理气氛、家庭角色、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教育观念角度透视青少年离家出走现象,并对家庭怎样对待离家出走归来的青少年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和外在因素交互作用增加了其早期接触毒品和最终成瘾的倾向。个性特征主要包括:生物学和基因倾向、个人性格特征、较差的认知和情绪控制,以及压力的负面作用;外在因素包括:贫穷、经济不平等、家庭功能障碍、侪辈的影响,以及幼时和青少年时期遭受的虐待。调研证明,吸毒人员第一次接触毒品时年龄均在青少年阶段,预防青少年吸毒尤为重要。预防青少年吸毒的策略,除了沿用现有的一些做法外,还应进一步加强学校期间的健康教育,家庭对其社交活动予以适当控制,深化社会组织服务。  相似文献   

15.
社会调查员制度是指在审理青少年刑事案件时,由专门的社会调查人员于开庭审理前,对青少年被告人的自然情况、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社会交往、成长经历以及实施被指控犯罪前后的表现等情况进行调查,并制作书面报告,作为对青少年被告人量刑的一个参考依据,以达到对青少年被告人区别对待,找到诱发青少年犯罪的主客观根据,彻底矫治青少年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研究社区青少年问题,就必须首先对其概念进行科学的界定,本文将没有固定工作、没有就学、缺少监管的16至25周岁的青少年界定为社区青少年,并且分析了社区青少年的年龄因素、教育因素、就业因素和家庭因素,提出了社区青少年的年龄因素加上“失学、失业、失管”这三大因素,构成了社区青少年与其他同龄青少年的显著区别。同时认为,现在使用的社区青少年的名称比较客观地描述了目标群体,符合对象的特征,并能反应出社区青少年工作的思路和导向,具有准确性和科学性的特点。以社区青少年取代原来的社会青年、闲散青少年、问题青少年或不良青少年,并不单单是称谓的变化,而是具有更加重要的进步意义,主要是社区青少年的名称适应了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的趋势,有利于加强社区对社区青少年的社会管理和控制,突出了社区对这部分特殊青少年的服务功能以及有利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时期是青少年身心发展都极不稳定的时期,同样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家庭的稳定、家庭结构的完整、功能的健全、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状况都对青少年的正常的社会化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着重介绍了国内外有关的研究,分析了青少年时期家庭作为青少年社会化的基本场所,其内部存在的问题对青少年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设想。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未成年人)罪犯的家庭或多或少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经济状况、家庭关系、父母品行、教育方式都是可能造成青少年犯罪的因素之一。本文以相关案例和调查数据为依据,对青少年的父母和以父母为中心的家庭各因素与青少年犯罪之间的联系进行实证分析,期望能对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西方犯罪社会学的若干理论,对家庭中的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些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残缺的家庭结构、恶化的家庭关系、恶劣的家庭气氛、父母的反社会倾向和不适当的管教方式都对青少年行为造成重大影响,并从家庭的角度就如何防范青少年犯罪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20.
优化家庭功能: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关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宏观着眼的犯罪防治应从微观着手,而家庭由于其所独有的特性与功能,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发挥着学校和社会所不能比拟的巨大作用。当前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应凸显家庭的重要地位而不是把家庭、学校、社会的作用放在同一水平线上。而从家庭与青少年犯罪之间的关系来看,对青少年犯罪行为有直接影响的是家庭的功能缺陷而不是家庭结构的变化,所以,优化家庭功能,才是当前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关键,这不能仅仅期待广大家长的自觉,而要转变传统观念,把法律的触角毫不犹豫地伸向家庭,在法律上做出规定才是切实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