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君旭──这位在1976年编造了《周恩来总理遗言》且轰动国内外的青年,当时,只是杭州汽轮机厂的一名普通工人,才23岁。那年的冬天,因为周总理的去世而显得格外寒冷、漫长。一天晚上,当君旭参加了几个朋友的“聚餐”后,一回到自己那间斗室,便陷入了冥思苦想。刚才,几杯热酒下肚,几个热血男儿便“指点江山”起来。“周总理的遗嘱,就是把骨灰撒掉这一句吗?”“肯定还有什么话被人封锁了!”“我们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得行动起来。继承总理未竟事业。”对,得行动起来!李君旭冷静地思考着,而他的血则在沸腾在燃烧。他觉得,应该写一…  相似文献   

2.
1961年,周总理出访归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机场迎接他。第二天,周总理看到一张报纸上刊载他回京的消息上有“周恩来总理神采奕奕地走下飞机”时,不由得紧皱眉头,指着报纸对值班秘书说:“你打个电话,问一下这条新闻是谁写的,叫他马上到我这儿来一下。” 这位记者很快赶到西花厅。周总理放下手中的工作,又拿起那张报纸说:“我们现在国家遭难,人民受苦,我周恩来凭什么‘神采奕奕’?”那位记者知道错了,只好向总理检讨,同时也汇报说,  相似文献   

3.
<正>江苏淮安周恩来故居中,陈列着1961年1月16日周恩来指示办公室同志写给淮安县委的一封信。信是这样写的:"你县送给周总理和邓大姐的藕粉、莲子、馓子、工艺品以及针织品都已收到了。你们对周总理的热爱和关  相似文献   

4.
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决议中说:“周恩来同志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鞠躬尽瘁。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处于非常困难的地位。他顾全大局,任劳任怨,为继续进行党和国家的正常工作,为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损失,为保护大批的党内外干部,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费尽了心血。他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破坏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对周总理的这一段评价,我和原东北局的同志有深切的体会。 “文化大革命”初期,周总理顶着林彪、江青一伙的肆虐捣乱,处理党和国家的日常工作,其处境之艰难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周总理每天工作夜以继日,一天睡不了几个小  相似文献   

5.
据史载,欧阳修写文章十分认真。有一次,他写了一篇《醉翁亭记》,开头写滁州四面有山,写了几十个字。初稿写好后,他觉得不满意,又反复修改。一连改了几次,最后改定时,只剩下“环滁皆山也“5个字。他的妻子见他改得非常辛苦,便劝他不必自讨苦吃。欧阳修却说:“文章不写好,我怕后生讥笑,更怕给后人留下话柄啊。“ 欧阳修的这种“怕“显然与我们平常说的“怕“  相似文献   

6.
伟人周恩来毕生亲民、爱民。他在童年、少年如此,长大成人后如此,当上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是如此。甚至,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如此。台湾有位作家在周恩来逝世后不久,写了一本《永远的总理——周恩来》的书,他在解释书名时说:在大陆人民的心中,只要提到周恩来,无论是他生前还是去世后,总还习惯地称他“周总理”。这大概是唯一由亿万人民授予他“永远的总理”这一称号,也是世界上唯一获此称号的政治家。  相似文献   

7.
据周恩来总理生前的工作人员回忆,周总理生前在工作上多次自责、反省、流过泪.1956年反冒进,毛泽东主席要周总理写检查以真正“提高”认识.写着写着他眼圈忽然一红,泪水渐渐升起,润湿了眼角.(《走下圣坛的周恩来》第126页)三年困难时期,在一次国务院召开的全体会议上,民  相似文献   

8.
近日读到《周未》报上佳鸣的一篇文章,文中提及周恩来谈写书的一件轶事,禁不住让人心潮澎湃。1961年7月18日,周总理和陈毅同志在上海冒着酷暑来到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白杨家作客,同时,还约见了在沪的部分电影界著名人士。在亲切随和的气氛中,有位同志向周总理恳求道:“总理,您给我们写一本书吧!”总理笑着向这位同志看看,没有立即作答。有人便说道:“总理太忙了,没有时间写。”此时,周总理说话了:“如果我写书,就专写我一生中的错误。这可不是卢梭的《忏悔录》,而是要让活着的人们都能从过去错误中吸取教训。”他说此话时,双眼炯炯发光,看得出是动了感情的。“如果我写书,就专写一生中的错误。”周总理把有限的生命都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无限事业中去了,以致他无暇坐下来安安静静地写这样一本书。他说:“人民的世纪到了,所以应当像条牛一样努力  相似文献   

9.
梁漱溟 《廉政瞭望》2011,(16):59-59
就我所知,周总理最是一个好善服善之人,他是天生的第二把手。建国前后几十年间的中国,靠着他和毛主席两位配合得好而著成其功。(早在解放前,我先在重庆,后在南京参加两大党和谈时,曾亲见其天天夜深人静时,向延安通电话报告及请示。)  相似文献   

10.
据悉,周恩来总理出国时总带着一只箱子,里面装着一些破旧的、打过补丁的衣服。不管住多么高级的宾馆,每天起床,周总理总是把缝补过的一套“行头”换下收入箱内锁好,才让服务生进屋整理房间。周总理的衬衣多处打过补丁,白领子和袖口是换过几次的。周总理把鹑衣百结的衣服锁在“保密箱”内,为的是“密不示人”。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总理,并不是怕个人寒酸,丢面子,而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顾全民族的体面!作为一国总理,竟如此节俭、简朴,谁又能说那“保密箱”里锁着的不是一颗平凡、伟大而又美好的灵魂!令人遗憾而又麻C的是,时…  相似文献   

11.
周总理在“五子”面前杨永善人们常把为"位子、孩子、票子、房子、车子"而斤斤计较终生奔波的人戏谑为"五子登科"而奋斗的人。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处理人民群众关注的"五子"问题上,表现出了他一贯的亮节与风范,堪称各级领导干部学习的楷模。对待位子……周恩来同志...  相似文献   

12.
正当导演表示同意周总理提出的意见时,周总理突然说:"我谈的并不一定对。我看,艺术作品的好坏要由群众说了算,而不是由一两个领导决定。我个人的意见,仅供参考。"1月8日是周恩来总理逝世纪念日,不知不觉间,他离开我们已经整整40年了。但对于许多北京人艺的艺术家们来说,往事历历在目。周总理是北京人艺的奠基人、创业者,他提议建立第一个"全国专业话剧院",并推荐曹禺当院长,还批准建设首都剧场……正如冰心所言:"我所见过的和周恩来总理有过接触的人,无不感受到总理特别的  相似文献   

13.
“一分钱”紧急国务会议杨永善周总理当年厨师讲述了了下面一个故事:周总理最喜欢吃天津的贴饽饽熬鲫鱼,邓大姐最喜爱吃煎果子。夫妻俩一生俭朴,平常总理家的伙食开支都由我掌管!每月总理都要清查帐目,我必须定时向他做详细汇报。昨天我从头到尾念了一遍食品采购明细...  相似文献   

14.
1961年4月,周恩来总理出访归来,第二天报纸上有消息说"周总理神采奕奕地走下飞机"。看到此,周恩来找来写此报道的记者,指着报纸上的消息说:"现在国家遭难,人民受苦,我周恩来凭什么还‘神采奕奕’?"他还说,我们共产党的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现在,天灾人祸搞得我们连饭都吃不饱,我周恩来作为  相似文献   

15.
<正>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离开我们已近40年了。在周总理晚年,我有幸见过他老人家几次,他循循善诱地对我们演讲,还指挥我们唱歌。他的言谈话语、音容笑貌,至今仍深深铭刻在我的脑海中。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因病逝世,"四人帮"还在台上,他们一天发出几个电报,不许设灵堂,不许佩黑纱,不许戴白花,竭力压低悼念周总理的规格。在这样高压的形势下,来自北京和外地的上百万人民群众,还是冒着凛冽的寒风,站在长安街两侧,为周总理的灵车送行,灵车经过哪里,哪里就一片哭声。  相似文献   

16.
著名爱国将军冯玉祥,是戎马倥偬五十年的沙场宿将,他12岁就入伍从军,只上过一年零三个月的私塾,但他却是一个颇有学问的人,一生写了1400多首白话诗,自称为“丘八诗”,即大兵的诗(“丘八”二字合起来是“兵”字)。冯将军的诗作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受到许多人的赞扬。周总理曾说过:“丘八诗体为先生  相似文献   

17.
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大型文献纪录片《周恩来》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大跃进后期,周总理到邯郸某村搞调查研究,他发现在农村明明存在着严重饥荒,却无人敢说实话。总理就亲自找农民谈话。当时在场的农民中有个叫张二廷的“落后分子”,他毫不客气甚至是毫无礼貌地指着周总理说:“再吃两年大锅饭,连你们这样的人都得饿死了!”看到这里,我不禁为张二廷捏着一把汗。但周总理不仅听了这个“落后分子”的话,而且当天晚上就把此话电告了毛主席,由此便有了立即解散农村食堂的决定。  相似文献   

18.
1959年庐山会议后,全国再次掀起批右高潮。周恩来总理对几年来一直坚持“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主张的马寅初的处境非常担心,特意约马寅初谈了一次话,劝马寅初不要过于固执,从大局着眼,还是写个检讨好。别人劝马寅初,马寅初还可以不放在心上,周总理劝马寅初,马寅初就不得不认真对待了。这次谈话后,马寅初仔细地对他在1957年6月作为一项提案提交一届人大四次会议讨论的(新人口论)进行了梳理,看看是否真有什么错误。但梳理的结果,证明并没有错。他仔细阅读了报刊上发表的批判他的文章,又写成5万余字的(我的哲学思想和经济理…  相似文献   

19.
1976年2月24日清晨的福州,人们还没有从失去周总理的悲哀中解脱出来,东街口邮电大楼门口的大理石廊柱前,却传出了一阵阵发自内心的赞叹声。在一张题为《‘阿斗’的呼声》、署名“三名共产党员” 的大字报前,三三两两的行人伫足观看,只见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 “一、万分沉痛地哀悼周总理逝世,学习周总理高尚革命品质,继承总理遗志,将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进行到底; 二、林贼虽死,阴魂不散,他们千方百计为林贼修正主义路线翻案,妄图推行没有林彪的林彪修正主义路线; 三、坚决粉碎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一股分裂党中央,把矛头指向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反革命妖风;  相似文献   

20.
周恩来对待“一分钱”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迅速复苏,到五十年代中期,国内便呈现出了市场繁荣、物价稳定的可喜局面。一天晚上,周恩来总理与厨师算家里的伙食帐。当时,周总理对家里买粮、买菜、购物的票据查看得很仔细。当他发现上个月吃的精盐是每斤一角五分钱,而昨天买的精盐是一角六分钱一斤时,当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