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骥 《瞭望》2005,(Z1)
过去有句俗话叫:"别拿村干部不当干部"。那时是说,国家干部都是吃商品粮、拿工资的,而村干部吃农业粮、记工分,至多给点"定补"。村干部当时在人们的心目中,不能等同于真正的干部。他们的身份、地位都没有什么优越性和特殊性可言。 但是,如今再说"别拿村干部不当干部"这句话,其中的含义却大不相同了。"老少边穷"的村不说,有些富裕村、大中小城市近郊的村,村干部  相似文献   

2.
1977年,当时的安微省委书记万里去凤阳视察,县干部向他介绍:凤阳人多年来就有个习惯,一到农闲都出去讨饭。万里听了忙打断他的话,并发火道:“这是浑话,老百姓有饭吃,有余粮,谁还出去讨饭……”同样的  相似文献   

3.
台湾"首富"王永庆先生,是拥有两亿多资产的"亿万富翁".然而,他生活上却非常节俭:一条毛巾用了27年;请吃饭就在本企业集团招待所,实行"中菜西吃",一人一份.吃完再加,以免浪费,服务也常常由他的女儿担任,以节省人力.大富翁似乎太"小气"了.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企业的经济实  相似文献   

4.
方维 《瞭望》1987,(14)
国家干部下乡吃“派饭”,是我党从战争时期开始的一个好传统。但是,不知从何时起,不少地方“派饭”的制度被取消了。不少村都办起了“小灶”,专事招待下来的各种人员。近来在某些地方,乡镇企业和发了家的专业户又成了下乡干部的吃饭点。因此,领导干部难得进入寻常百姓家吃一碗家常便饭了。  相似文献   

5.
陈鲁民 《民主》2007,(1):47-47
二十多年前,人们见面互相问候最多一句话就是:“你吃了吗?”而在我的老家,由于经常吃不上干饭,吃饭多是喝汤,所以常问的是:“喝汤了吗?”现在,早已温饱有余的人们觉得再问这句话就很俗了,也过时了,他们更关心的是“你幸福吗?”的问题。当然,吃饭和幸福也是有紧密联系的,吃不上饭肯定是不幸福的,整天饿得头晕眼花,哪有幸福可言;但天天吃山珍海味,吃得脑满肠肥,也未必就是幸福。南太平洋岛国瑙鲁富得流油,公民的一切福利政府全包,每人一年还享受35万美元的政府津贴。他们无须工作,却过着极其奢华的生活。人们都说瑙鲁是人间天堂,然而,这却是一…  相似文献   

6.
二十多年前,人们见面互相问候最多一句话就是:"你吃了吗?"而在我的老家,由于经常吃不上干饭,吃饭多是喝汤,所以常问的是:"喝汤了吗?"现在,早巳温饱有余的人们觉得再问这句话就很俗了,也过时了,他们更关心的问题是"你幸福吗?".  相似文献   

7.
阿春 《侨园》2013,(2):67
吃不吃得饱饭,对现在的人们来说,就像一个可笑的问题.现在的人们追求的是"美食",讲的是为了减肥要"节食".殊不知,在30年前,普通百姓的要求仅仅就是"能吃饱饭".我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有关想吃饱饭的所见所闻很多,今天就讲一个最有意思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近读一篇回录,感受颇深。1977年,当时的安徽省委书记万里去凤阳视察,一个县里干部向他介绍:凤阳人多年来就有个习惯,一到农闲都出去讨饭。万里听了忙打断他的话,并发火道:“这是诨话,老百姓有饭吃,有余粮,谁还出去讨饭……”在万里身边工作多年的同志回忆,从未见过书记发过这么大的脾气,他心里难过,我们革命这么多年,老百姓还这么穷……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可以管饭吃当有人问及“学理论能否管饭吃”的时候,你答“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或答“理论是灰色的”,恐怕都不妥。要让我答,我就说“能,木仅能管饭吃,而且管你吃好饭,并且就是为管多数人饭吃和吃好饭才学的”。理论,特别是治国安邦的理论,古人谓之“经”,依其根本功用来讲,就是管饭吃的(统治阶级的目的无不是为了本阶级的利益),因吃饭而生,为管饭吃而存、而学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为共产党人所热衷,就是因为它不仅管饭吃,而且管多数人饭吃,还省未来全人类的饭吃和吃好饭。说到此,有三点需要申明…  相似文献   

10.
最近到江西井冈山看了看,有两点印象比较突出:一,有些干部说起山区经济前途,仍有不少的“愁”;二“愁”逼得他们焕发了精神去求发展。愁从何来? 我这次进山去了遂川、永新县两县和井冈山市。井冈山市是由遂川、永新、宁冈三县边区划出来的一个县级市。这几个地方都是贫困县(市)。我说这些地方的有些领导现在还在发愁,自然不是再象过去那样愁民没有饭吃。现在是一种新愁。一位县委书记对我说,现在他最怕上面通知给职工长工资、加补贴,地方  相似文献   

11.
有一位上任不久的县长,上班时见秘书赶来告诉他,县政府大门口站着一群上访的群众,让他最好从后门到机关。这位县长听了一愣,说:“我是人民代表选举的县长,怎么能够躲着群众?回避群众就会脱离群众,回避矛盾就会激化矛盾,所以到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迎着群众的方向走。” 很快,这位县长来到上访的群众中间,热情地把他们迎到县政府会议室,用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听取他们的意见,然后又把有关部门的领导找来,当天就对所反映的问题进行了妥善解决。这些群众非常高兴,走到哪儿就说到哪儿:“县长亲自接见了我们”,“县长真能为老百姓作主”。 这件事对这位县长启发很大,因此他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在县电  相似文献   

12.
《侨园》2012,(5):30
健康长寿,是古往今来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有关养生保健的谚语,是人们长寿之道的宝贵财富.保健养生谚语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饮食谚语 "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肚皮";"贪吃贪睡,添病减岁";"饭吃八成饱,到老肠胃好";"早饭要好,午饭要饱,晚饭要少";"饥不暴食、渴不狂饮";"人愿长寿安,要减夜来餐";"多吃不如细嚼";"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等,提醒人们注意吃饭的量,把握好饮食的方法与"度量".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经常提及,"老百姓在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这让我想起一个《风中的木桶》故事,触及心底、发人深省.一位小男孩在父亲的葡萄酒厂看守木桶,每天他都将木桶拭净摆齐.可令他委屈无奈的是,风常会把木桶吹得东倒西歪.父亲告诉小男孩:"要想木桶不被风吹倒,只有增加它的重量."于是,小男孩不辞辛劳挑井水注入空桶,那些盛满水的木桶再也没被风吹倒.同样的木桶,因没分量而经不起"风吹",加了重就岿然不动.故事启示我们,党员干部只有常为自己加重,增添在群众心中的分量,才能密切联系群众、真正赢得群众,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实民意基础和可靠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4.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必须弄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什么"与"不是什么"的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对象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而不是仅指"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是不同于马克思主义"西方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通俗化",而不是"精英化"、"学术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而不是"教条化",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化"、"整体化",而不是"图谱化"、"肢解化".  相似文献   

15.
天底下的人谁不会吃?可是,就是有些干部吃到现在仍然不大会吃。岂止是不会吃,甚至是在吃的问题上,常常要吃批评。文件说,只能吃四菜一汤。他就把盘子做的大大的,一菜胜过一桌。文件说,限制一顿饭的标准。他就把一顿吃的金额说成是一天吃的。因此,有人说几十个、几百个文件管不住某些干部的一张嘴。文件怎么管不住一张嘴呢?是干部不学习吗?显然不是。他们可以不读书不看报,但是红头文件要看——在他们眼里。这是一项政治待遇呀!他们为了钻文件的空子,  相似文献   

16.
<正>近日,东北某地一位主要负责同志在一个全省性会议上指出:"现在群众一听这‘工程'那‘工程'就撇嘴。其实,老百姓不是对我们搞什么‘工程'都有意见,而是看着我们干出  相似文献   

17.
饭有十二品     
人生在世,每天都要吃饭。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人只有吃饱了饭,才有力气、精力和心情去做别的事。吃饭虽然寻常,古人却总结出了十二品,指稻、炊、肴、蔬、修、葅、羹、茗、时、器、地、侣。稻,指做饭的原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稻米,才能做出  相似文献   

18.
春 节前 ,某地出了件新鲜事。镇政府为全镇3500农户每户送了—份特殊礼物 ,那就是农民看得着用得上的《农村政策宣传年历》。读罢消息 ,难免生出一些感慨。首先 ,镇政府给农民送礼 ,这事少见。群众或有事相求 ,或以示尊敬 ,给领导拜年 ,向干部送礼 ,这不足为怪。乡镇府向农民送年礼 ,一户不漏 ,这就稀奇了。正常年景 ,基层政府和村级组织向烈军属、五保户、困难户送温暖 ,普通农户似乎不敢奢求。过去经济困难时期 ,年关一家几斤糖、几尺布 ,初一、十五演个啥节目 ,政府都有安排 ,农民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是具体实在的。现在 ,多数农…  相似文献   

19.
汤素兰 《民主》2014,(1):54-56
<正>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之后,常有媒体的朋友问我的"中国梦"是什么。虽然我是一个爱做梦的人,但面对这个问题,在第一时间我还是有些语塞,想了想之后,回答说:"我的‘中国梦’就是环境美好,食品安全,社会诚信,政府清廉,老百姓能安居乐业,孩子们有时间游戏,年轻人相信未来。"但这个梦一说出来,立即就发现它跟中共十八大报告和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说的"美丽中国"没有什么两样。看来我这人真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吃着老百姓的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有个诏安县,诏安县有个太平镇,这里曾经村村都有招待费。全镇共19个村,仅招待费一项,一年就开支150多万元,平均每村8万元。其中最多的村,一个月就支出两万元。老百姓对此议论纷纷,上访不断。去年10月,镇党委和政府痛下决心,在福建全省率先规定取消村级招待费。要求各级干部下乡,一律回镇政府食堂就餐;各村一律不准用公款购买烟、酒和吃饭;而且各项开支,必须由5名村民组成的理财小组签字方可报销。据说,这个规定实行仅半年,该镇就节省招待费60万元。用一位村民的话讲:"现在村干部们可是真的不敢吃了!"我是从报上看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