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和流量的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是:投资规模过小显示中国以对外FD I衡量的融入经济全球化程度尚待深化,区域分布显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市场敏感度不高,行业分布显示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不强。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了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政府政策的完善建议,以及优化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迈入对外投资大国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中国已经上升为世界第五大对外投资国家,已经具备大规模发展对外投资的基础和动力。未来中国对外投资面临的首要挑战是对外投资经验的缺乏和跨国经营管理能力的欠缺。此外,中国对外投资还要防范东道国的经济政治法律环保等风险;要警惕"钱在海外,身不由己",就要大量投资实业,发展自己的技术和品牌优势。只有强科学管理,做好战略规划和政策保障,才能使中国海外投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之间有很多差异,这些差别对东道国经济体的影响,特别是对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有着深远意义.尽管对于发展中东道国而言,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比来自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更有优势,但是,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比发达国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高.  相似文献   

4.
通过运用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选用2003-2013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建设沿线57个国家对外直接投资(OFDI)流量数据,剖析中国对沿线国家投资的制度偏好发现:(1)中国对沿线国家的投资规模有着独特的制度偏好,相比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国显著偏好于对有较差政治民主度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2)中国企业会通过对制度环境的接近性和偏向性识别,寻求对沿线国家的投资扩张:一方面,中国偏向于对政治民主度与本国接近的东道国,尤其是对制度劣于本国的东道国投资扩张;另一方面,中国偏向于对政府效率和法治规则与本国相差较大的东道国进行扩张投资;(3)高质量的双边投资协定是中国企业规避制度风险的有力手段,有助于推动对制度环境较弱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流通业与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出发,通过对流通业与制造业两者之间的协同理论分析,指出依托产业协同,有利于推动中国流通业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利用2003-2015年的中国流通产业与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时间序列数据,发现中国流通业与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误差修正模型的结果显示,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每增加1%,可带动中国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增加0.845%。最后,从对外直接投资区域选择、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以及市场准入等方面,提出依托制造业,发挥协同效应,进而推动中国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扩张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母国措施近来颇受国际社会关注。母国措施的种类有信息支持、经济支援、投资保险、税务措施以及技术转让等。母国措施对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它既可能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发展。也可能对于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产生阻碍作用或者损害东道国的利益。各国在继续实施一些优质母国措施的基础上.应在母国和东道国之间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并在国际条约中强化约束母国的措施以增进母国措施的有效性。中国在母国措施领域存在信息提供不全面、缺乏对中小企业财政支持以及技术转让渠道不畅等诸多不足.须进行改进以适应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7.
在理论上,东道国政治风险对FDI流入本地具有负面效应,但实证研究的结果是两可的。2000年后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OFDI)发展迅速,与此同时,政治风险事件的发生也呈明显上升之势。文章对中国企业2003--2006年在73个国家的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东道国政治风险对中国OFDI无显著影响。该结论对于更好地认识中国企业走出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跨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国经济包括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投资经营。目前 ,中国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 ,突出存在地区分布不平衡、产业投向不合理、价值分配不对等、外资对中国形成市场控制和技术控制等问题。在对外投资经营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也存在投资规模过小、投资领域偏重于贸易型境外企业、跨国程度指数偏低、对外投资潜力未能充分发挥、海外经营效益不理想等一系列问题。因此 ,要加快中国跨国经济发展 ,就必须转变观念 ,改革体制 ,主动参与国际竞争 ;重视人才作用的发挥 ,积累并用好人力资本 ;调整经济结构 ,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加强管理 ;降低和规避风险 ;全面推行“走出去”战略。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投资环境的日益完善,强有力的经济发展态势和巨大的市场开发潜力吸引了许多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来我国进行大规模投资。21世纪初期,外资经济在中国经济中已经占据重要的地位。外资经济不仅推动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改变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了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通过多种因素实现的,既有直接的影响,也有间接的影响。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影响因素:一、产业关联效应的因素。外商直接投资一方面促进了投资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会带动东道国相关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外交评论》2019,(2):29-58
双边投资协定是当前调节与规范跨国资本流动的主导性国际制度,中国也已成为这类协定的最大缔约国之一,然而,双边投资协定是否促进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仍存在较大争议,需要构建进一步的理论机制加以澄清。基于中国2003年至2015年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国别面板数据分析发现,签订和实施双边投资协定本身并未能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其投资促进效应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制度设计中的法律化水平。根据投资者与东道国政府的两阶段博弈模型,若双方签署的协定条款中争端解决机制的法律化水平较低,则通常意味着无法有效提供可信的承诺,难以促进中国投资者赴该国投资。二是缔约国身份的代际变迁,即由资本输入国到输出国的转变。最早签署协定时,中国更多地是把东道国作为缔约国身份,将外国投资"引进来"视为主要目标。不过自"走出去"作为一项国家战略被正式提出以来,中国在签订双边投资协定时开始越来越多地把母国作为其缔约国身份,故此后形成的双边投资协定对中国的海外投资具有显著促进效应。在定量检验的基础上,对捷克与斯洛伐克以及乌兹别克斯坦不同时期的比较案例分析也印证了上述观察。这些发现进一步打破了双边投资协定的同质化假定,揭示了国际合作中制度设计与缔约国身份的重要影响,同时有助于理解中国经济外交的演化路径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争端解决机制对于促进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投资流动、实现投资自由化的目标,进而深化自由自贸区各成员方在经济领域的合作程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各成员方力图构建一个平衡投资者利益和东道国利益的争端解决机制,但分析相关条款的结果,笔者却发现该机制更倾向于维护东道国的利益;此外,该机制还存在规定不够详尽、各项条款之间缺乏协调性、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发展我国对外投资,应选择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开发型产业为基础,逐步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扩展的对外投资产业策略,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对外投资主体策略,以及以巩固和扩大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为基本取向,加快发展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为主导方向的对外投资区位策略,并从多角度多层面阐述了上述选择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FDI与经济增长——基于我国金融发展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商直接投资(FD I)在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东道国金融体系发展的健全与完善,不仅可以直接促进技术进步,而且可以通过东道国自身吸收能力的渠道来放大FD I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而显著地促进经济增长。我国相对欠发达的金融市场没有起到放大FD I技术溢出效应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因此必须在重视基础设施、法律制度、政策环境和人力资本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推进金融深化进程,改善金融体系效率。  相似文献   

14.
我国国际投资总头寸及对外净资产增加与我国经济规模、人均收入、贸易开放度、经济冲击以及资本控制程度呈显著相关性,彰显了大国的国际投资地位,但这种国际投资地位的获得与我国经济失衡、宏观经济稳定性受到冲击以及对外资产负债的结构性风险互为因果。为此必须完善国际投资政策,改善国际投资结构,防范货币错配风险与资本流动风险。  相似文献   

15.
一个相对成熟的经济体通过对外直接投资 (FDI) ,在全球开拓市场 ,在全球利用要素差异进行国际化生产。那么 ,有哪些因素决定其是否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呢 ?从已有的实证研究来看 ,在宏观层面 ,东道国市场规模、双边贸易联系、汇率水平及波动、政府治理基础、税收政策、母国经济发展水平 ,在微观层面 ,公司技术水平等都是文献中讨论较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决定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在国际投资中,东道国的征收一直是国际投资者最为担心的问题.然而,征收或国有化又是部分国家经济发展计划的重要部分,其中的矛盾引起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资本输出国和资本输入国在这一领域的长期斗争.目前,在征收的概念、征收的类型以及有关征收的补偿标准这几个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分歧.随着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对外投资日益增多,中国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资本输入型国家,已逐渐发展成资本输出型国家,这样的转型模糊了中国在征收及其补偿方面的立场.对外投资的增多不可避免带来更多的投资风险,原先坚持的发展中国家的补偿立场将不利于中国实现投资强国的目标,而中国是否应该对以“赫尔三原则”为代表的西方补偿理论敞开怀抱,同样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7.
始于2007年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产生了复杂影响。分析本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可降低直接投资风险,有效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对2007年与2009年的国际贸易数据比较,我们从多个受影响的经济变量中分析出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FDI与环境污染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2005年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相关数据,从FDI的产业分布状况入手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我国吸引的外资主要分布在污染密集型产业,占整个投资企业数的84.19%,这主要是与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有关。因此,我们要积极引导外商直接投资投向污染少的第一、第三产业,尤其要加速环保产业的发展,提高对外资质方面的要求,并通过立法来保护我国环境少受破坏。  相似文献   

19.
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已成为国际投资发展中的新问题。中国应当重视自身兼具"资本输出"和"资本输入"双重身份特殊之处。换而言之,中国在参与国际投资规则的制定时,应重视"东道国"的立场;在吸引外资时既要重视我国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又要保护外资的合法利益。  相似文献   

20.
工业结构升级缓慢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在影响工业结构升级的诸多因素, 如需求因素、供给因素和国际贸易因素等等中,作为供给因素的技术和国际贸易是两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尤其是技术, 在一定程度上讲,它是我国工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因素。目前国内关于国际技术推动工业结构升级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 涉及到的问题主要有:国际技术转移与东道国的关系、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与东道国技术进步理论模型、国际技术转移与工业发展关系的研究等问题。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今后我们应该注重国际技术转移与东道国工业结构升级之间传导机制的研究,要从关于我国国际技术转移和工业结构升级的大量数据的实证分析入手,通过国际比较和国内行业间的比较, 系统地探讨我国国际技术转移和工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