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短篇小说《吉它的朋友》发表以来,在读者中曾引起过争论。有人认为它歌颂了人性,歌颂了“黄金般美好的灵魂”;有人却认为它缺乏真实性。我以为,这篇作品的问题并不在于它的真实性,也不在于这样的题材是否能写。高尔基就写过流浪汉,鲁迅也写过阿 Q,受“四人帮”残害的青年又为什么不应该同情呢?那么,《吉它的朋友》的问题到底在哪里呢?我以为,是作品的思想倾向,是  相似文献   

2.
读者看了这题目,不要以为我是在写杂文或散文,我没有写这类文字的本领,勉强写起来也无文采可言,那是我万万不敢的。 “文革”时,造反派对于被审查人员写“交  相似文献   

3.
董敬伟 《唯实》2003,(7):93-94
单鸿恩比我长几岁 ,我称他为单兄。单兄笔耕不辍二十多年 ,发表杂文四五百篇 (前不久以《假如我是美国警察》为书名成集出版 ) ,其中绝大多数我都认真拜读过 ,有些甚至在发表之前就听他念叨过。可以说 ,我对单兄的杂文是非常熟悉的。读单兄的杂文 ,我有时佩服他见解的独到 ,有时嫉妒他选材的巧妙 ,有时欣赏他手法的多样 ,有时惊讶他语言的轻俏。但是 ,所有这些 ,在其他杂文作者的笔下 ,也都不难见到。因此 ,如果非要我说出单兄杂文最与众不同、最具个性风格之处 ,愚以为乃是在杂文中经常展露出的大度和宽容。比如说吧 ,老百姓的博彩心理、迷…  相似文献   

4.
友人徐君对我说:张安生的杂文《在赵丽琼追悼大会上的悼词》发表后,曾有读者写信到刊发该文的报社责问:赵丽琼奉行长张文贵之命陪酒,酒醉身亡,分明是丑事一桩,你们报上竞然发表“悼词”,你们的党性哪儿去了?我没有询问、了解写信人的文化水平,但安生这篇杂文确实是寓冷嘲热讽于平平常常的不显疾呼的语言中,誉之力透纸背亦不为过.读者的鉴赏能力参差有别,个别读者对某些作品生发南辕北辙式的理解也属正常,但由此却引起了我对安生杂文创作艺术追求的注意.最近我读了他的杂文随笔集《奥勃洛摩夫的影子》(江苏杂文十家丛书之一,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认为他是比较重视文学性的杂文作家,文学性增强了他杂文的战斗性,成为战斗性的锋利之刃.  相似文献   

5.
刘诚信 《唯实》2001,(1):70-71
唯实杂志拟于新世纪伊始 ,每期推出一位中青年杂文作家小辑 ,同时配发一篇评论。我以为此举颇有意义 ,不仅能向广大读者集中地提供一位杂文作家的代表作 ,且可促进杂文创作与评论之活跃。但当其责编张彦加同志向我约稿——要我写第一篇评论时 ,我的确有些踌躇 :这评论难写。难就难在当今的许多评论或序跋都写成了一味“捧场”和“唱赞歌”的应景式文字 ,“吹鼓手”式的个人作品评论多了 ,评论所处的位置也尴尬起来。好在 ,杂文的灵魂是批判精神 ,杂文作者最喜听真话 ,又因要评论的是相识十余年的铁志的作品 ,写起来不必有所顾忌 ,便应允下来…  相似文献   

6.
刘成信 《唯实》2002,(12):81-83
作为杂文评论工作者、《杂文选刊》杂志的编者 ,我几乎每天、每月、每年在与身边的同事、各种座谈会、研讨会的与会者交谈杂文作家及其作品 ;同时 ,每与杂文作家、作者、杂文编辑及杂文读者通讯 ,也都离不开对一些杂文作家及其创作谈些个人的浅见与感受 ,就像朋友们说的那样 :不论是“写”还是“说” ,都离不开杂文。于是 ,日积月累 ,就形成许多不成形的“评点”。现根据朋友们的建议 ,稍加整理 ,收集于此 ,权作对杂文的学习、研究心得 ,并就教于各位杂文作家和读者朋友。顺序完全是根据资料的整理先后排列 ,无任何用意。魏明伦  他可谓两…  相似文献   

7.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几点想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近些年来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文章,可谓热点.学者们的分析都各有自己的见解,对读者帮助很大,对深入研究十分有益.我以前也写过这方面的文章,但近年来再做深入研究,形不成什么系统的观点,只是在读别人的文章时引发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8.
刘成信 《唯实》2003,(2):94-96
刘 征   2 0世纪 80年代 ,我开始系统地研究当代杂文 ,首先引起我极大兴趣和注意力的便是刘征先生。这是因为当时我读到刘征几篇别具一格的杂文 ,是共和国成立之后很少看到的 ,令人耳目一新。如 :《帮式上纲法》(1979年 8月 ) ;《骏马和骑手》(1980年 3月 ) ;《自以为聪明的蛤蟆》(1980年 11月 ) ;《0 0 0 0 0……》(1980年 6月 ) ;《妙语录音》(1984年 12月 )……我只是列出几篇 ,其实作者在 1979- 1988年的十年中 ,还发表过许多构思奇巧、题材新颖、自成流派的杂文力作。这些杂文突出的特点是 :可读性强 ,文学性浓 ,读后久久萦回于脑际…  相似文献   

9.
天池情缘     
久负盛名的孟达天池是青海省避暑、疗养和旅游胜地,在青海全省和甘肃中南部地区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我和孟达天池也算有缘,曾经去过三次,每次都有过写作的冲动,但因为在青海熟知它的人太多、写它的文章太多,担心青海读者不满意,所以一直没有付诸行动。近日,表哥给我发了一组“破岩松树”的照片,要我写一篇散文,使我联想起孟达天池的松树,撩起了我写写孟达天池的念头。既可了却自己的心愿,又可向表哥交差。  相似文献   

10.
我的<马屁、奴才及其他>一文写于1978年6月,次年12月发表于<人民文学>.一篇短短的杂文历时一年半才发表,自有其坎坷的经历,这事儿被我戏称为"马屁案". 这篇杂文原是寄给一家省报副刊的,副刊的一位编辑收到后即回复说:"很好,下期就发."  相似文献   

11.
闲话蟋蟀     
不只一次听人慨叹,生活得太累。“累”而且“太”,可见轻松是需要的。杂文虽不比相声,有所谓“笑一笑,十年少”的娱乐功能,但写杂文也未必非紧张不可,硬是同轻松水火不容。及先把杂文喻为"匕首"和"投枪"的普迅先生,不是同样呢白的说过,杂文"也能移人情  相似文献   

12.
杂文与评论     
杂文,是一种边缘性文体,是说理与形象相结合的一种体裁。瞿秋白为鲁迅杂文选集作序时说:“杂感这种文体,将要因鲁迅而变成文艺性的论文。”这里以论文为中心词,杂文是论文的一种具有文艺性特点罢了。也有人提出杂文是“诗与政论的结合”,这似乎又前进了一步,文艺(诗)与政论平分秋色,但很难给它定性和归类,也给创作和理论研究带来困难,有人把它当作评论来写,有人把它写成诗。而鲁迅自己的意见呢?他在给徐懋庸的《打杂集》作序时说:“我知道中国的这几年的杂文作者,他的作文,却没有一个想到‘文学概论’的规定,或者希图文学史上的位置的”。“但是,杂文这东西,我却恐怕要侵入高  相似文献   

13.
一九一八年九月,鲁迅在《新青年》第五卷第三号上发表了第一篇杂文——《随感录》二十五。不到一年,就出现了对他的杂文的反响和评论。一九一九年五月,傅斯年在《新潮》第一卷第五号上发表了《随感录》一文,指出“唐俟先生是能做内涵的文章的”,“实在是《新青年》里一位健者”。唐俟,是鲁迅初期写杂文时用的笔名。从这以后,鲁迅杂文  相似文献   

14.
论“超越”     
几十年前,巴人先生曾提出过“学习鲁迅超越鲁迅”的口号,七、八年以前文坛又重提此事,引发一场争论,笔者当年也曾参与争鸣。有人认为“超越鲁迅”的口号不现实,甚至根本就不可能。我则对“悲观论”持反对意见。我认为,新时期杂文特别是近几年来的杂文,其发展趋势和水平已证明了“悲观论”的破产。尽管目前海内处第一流杂文家中还没有谁能真正做到全面超越鲁迅先生杂文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但从总体创作水平来看,当代杂文的创作水平不仅远远超过“文革”前的五、六十年代,  相似文献   

15.
杂文稿约     
编者 《唯实》2002,(1):83-83
十年小树长成材。十年了,本刊开设杂文栏十年按说也应有些影响了。不去统计有多少文章被转载、被收入多少选集,一封封读者来信却历历在目,一篇篇被读 者称道的杂文还耳熟能详──至于那篇被某会议上传阅的力作至今提起还感慨系之。十年了。愿意发表作者对重大问题的真知灼见、真情评论、真实想法,愿意作者寄来直陈时弊并嘲之讽之攻击之的、有独特风格和自己语言的个性文章。我们在努力。本刊由以往的72页扩大到84页,相应地增加了杂文篇幅。希望支持过我们的杂文家和其他广 大作者、读者,给予我们更多一些支持。你们的来稿适宜刊用的,…  相似文献   

16.
李君 《唯实》2001,(2):70-71
焦国标是中青年杂文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位 ,他的杂文产量不能言多 ,从事杂文创作的时间亦不算长 ,但的的确确有一些篇章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强烈共鸣与深深青睐 ,并因此牢牢记住了焦国标这个名字。我便是这众多读者之一。杂文 ,贵在独立思考、独特发现 ;贵在嶙峋风骨、过人胆识 ;贵在常怀天下忧 ,敢为天下先。国标的杂文之所以能后来居上、脱颖而出盖源于此 ;而一些杂文作者经营多年杂文却无一篇足以让人铭记 ,亦源于不能如此。印象中 ,国标的不少杂文从极小的事件入手却能得到极大发现 ;从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却能看到极大的异常。…  相似文献   

17.
邵玉奎 《前线》2008,(10):61-61
我是1998年到《前线》任总编辑的。 没到《前线》之前,我对这本刊物印象颇深的是杂文栏目。我知道,老《前线》开办的“三家村札记”杂文栏目,在读者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复刊后的新《前线》则开设了“燕山新话”杂文栏目,也深受读者欢迎。那时候,我偶尔应邀为“燕山新话”撰写一些文章。可以说,《前线》的杂文栏目,以短小精悍、内容丰富、可读性强的文章,使刊物显得生动活泼了许多。  相似文献   

18.
去年是孔原同志百年华诞。年初的时候,我写了一篇文章拿到《红岩春秋》发表,后来我又写了一篇也在该刊上发表。这样我写的关于孔原同志的文章就有了两篇了。本以为这两篇文章,  相似文献   

19.
陈辽 《唯实》2004,(2):94-95
在我国 ,除了有一家《杂文报》、一家《杂文月刊》、一家《杂文选刊》外 ,在定期出版的刊物中 ,专门辟出“杂文随笔”的专栏、期期刊登杂文随笔的 ,就我所知 ,只有提倡“不唯上 ,不唯书 ,只唯实”的《唯实》(中共江苏省委党校主办 )杂志一家。单是这一点 ,《唯实》的这一做法 ,就使我十分钦敬。因为 ,鲁迅说过 :“比起高大的天文台来 ,‘杂文’有时确很像一种小小的显微镜的工作 ,也照秽水 ,也看脓汁 ,有时研究淋菌 ,有时解剖苍蝇。从高超的学者看来 ,是渺小 ,污秽 ,甚而至于可恶的 ,但在劳作者自己 ,却也是一种‘严肃的工作’ ,和人生有关 …  相似文献   

20.
朱健国 《唯实》2002,(8):164-168
以我的一孔之见,自20世纪20年代产生中国现代杂文以来,按杂文直接影响(不以年龄划分)的时段而论,中国现代杂文大约有六个阶段——若将中国现代杂文发展史比做一条铁路线或一列火车,它至今已经过了六个历史车站,先后有六批人登上了中国现代杂文列车,可简称为“六站杂文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