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三权分立学说萌芽于古希腊古罗马的政治实践和波利比阿、西塞罗的分权思想,中世纪的教俗、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两个二元分立为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分权奠定了历史和心理的基础,英国的宪政实践为分权学说的产生提供了实践支撑。洛克和孟德斯鸠完成了三权分立学说。作为资本主义宪政制度理论基础之一的三权分立学说,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2.
司法独立作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在我国的真正确立 ,一方面必须正确认识作为司法独立原则重要来源的“三权分立”学说 ,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前提下 ,借鉴“三权分立”学说严格分工与制约的合理形式 ,为司法独立扫除观念上的障碍 ;另一方面必须建立以人民代表大会为顶点、以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为两角的正三角形结构模式的国家机关相互制衡机制 ,并相应改革司法内部体制 ,为司法独立扫除体制上的障碍。  相似文献   

3.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受到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实践的影响,直接起源于洛克的三权分立理论,根据现实政治的变化,他重新铸造了三权分立学说,突出了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根本内涵和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三权分立学说来源的追溯,分析了它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并阐述了对中国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受到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实践的影响,直接起源于洛克的三权分立理论,根据现实政治的变化,他重新铸造了三权分立学说,突出了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根本内涵和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三权分立学说来源的追溯,分析了它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并阐述了对中国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直接起源于洛克的三权分立理论,同时受到君主立宪制实践的影响,是分权学说中重要的一环.本文通过对三权分立学说来源的追溯和主要内容的理解,简要分析了它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一、理论创新的法理基础——检察权的实质权能探究 近现代政治法律理论对于国家制度影响巨大的,不外乎两种学说;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是“三权分立”为代表的分权学说。前者造就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而后者造就了几乎所有的现代西方法治国家。我国在建国后一直采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学说,尤其是在国家体制的具体组织  相似文献   

7.
法治思想源远流长,作为人类社会理想的治理模式之一,法治的精神与公平、正义乃至政治道德息息相通,获得了极为丰富的内涵。纵观人类历史,法治与德治的并列竞雄谱写了中外治道的主旋律,也成为许多政治哲学思想的渊薮。在世界历史漫长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五大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战略目标出发,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这是我们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也是我们党政治上进一步成熟的表现,标志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为了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在目前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起步阶段,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一、树立法治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法治观念的确立是依法治国实践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全社会都树立了法治观念,法治意识渗透到人们的思维方式中,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规范,特别是成为我们管理各项事务的指导思想,依法治…  相似文献   

9.
谷春德 《法学研究》1987,(6):23-26,56
“三权分立”首先是一种政治学说。它是由剥削阶级特别是资产阶级政治法律思想家倡导的。按照这种政治学说,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权力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或人来掌握和行使。  相似文献   

10.
传媒与司法三题   总被引:65,自引:0,他引:6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三权分立”在我们这里是一个名声很不好的学说,不少宪法学家似乎“成份论”观念很重,谈起它来总把它说成是社会主义国家沾染不得的货色,然而,这些宪法学家们在讨论国家政体或国家权力机构时,还是不得不将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门别类,加以解说。舍此三权,法...  相似文献   

11.
张淑娟 《法制与社会》2014,(6):7+20-7,20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理论,吸收了洛克的分权学说,借鉴了英国的政治体制,阐明了以权力制约权力,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并相互制衡的关系。本文通过对三权分立理论的渊源追溯、内容解读和意义阐释,意在找出该理论的历史作用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从司法权之特性看司法解释工作存在的问题□王王允司法权之特性司法是历史的产物。按现代的观念,司法是相对于行政而言。“三权分立”学说的确立和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使司法权从行政权中完全分离出来。随着民主与法制观念的不断发展,各国的司法权不再仅限于刑事和民事...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从根本上保证了党的政策与国家法律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国情,也是中国的基本法治国情。这个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民主政治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和三权分立,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政治与法治的统一,坚持民主与集中、民主与法治的统一。这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党的政策与国家法律关系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4.
法家法治理论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法学史角度,对先秦法家提出的法治理论的基本内容,思想前提,实现法治的方法和途径,法家法治理论的历史进步性,法家法治理论与古代西方法治学说的异同点,以及法家法治理论对中国古代法学所发生的负面影响等作了比较详细的评述。阐述了法家法治理论和西方法治学说各自出现的历史必然性和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正> 在美国的政治学说中,习惯上几乎都把三权分立当作是一种主要的立宪原则。美国宪法最杰出的解释者和制订者之一麦迪逊(美国第四届总统)写道:"在我们的宪法中,在任何民主的宪法中,最神圣不可侵犯的立宪原则莫过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立的原则了。"三权分立的原则被认为是保证"有限统治"、联邦制、"法律至上"这样一些政治哲学和法  相似文献   

16.
公民德性是人在与公共生活相关的审议与行动中,超越个人善、推进公共善的确定倾向。公民德性从树立法治观念、参与公共讨论、参与政治事务的方面塑造“好公民”,为法治发展奠定基础,提供动力。中国已经处于法治转型的关键时刻,为了解决政府主导型模式带来的弊端,完成法治的正当性供给,需要发挥并培育公民德性。目前,中国公民德性的养成存在政治体制、法律制度、历史 传统等方面的问题,我们需要立刻着手解决这些问题,为中国公民德性的养成提供更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法治与社会》2008,(5):10-11
《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是第一个从政治高度、历史深度和世界广度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白皮书。 它全面揭示了我国法治发展的历史进程、巨大成就和成功经验,展现了新时期从法制到法治和依法治国的观念转变和实践历程。 知古可以鉴今,就法治建设而言,知古更当惜今,站在二十一世纪初回望中国几千年以来的法制历史,应思“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来之不易。  相似文献   

18.
言论广角     
《中国司法》2014,(2):4-5
正李林:坚持党的领导与实行法治的统一性党的政策与国家法律本质上是一致的。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从根本上保证了党的政策与法律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国情,也是中国的基本法治国情。这个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民主政治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和三权分立,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政治与法治的统一,坚持民主与集中、民主与法治的统一。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的领导,主要是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  相似文献   

19.
西方法治精神和中国法治之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法治精神是西方政治法律文化的核心层的精神。西方社会的发展与法治精神休戚相关。中国传统政治法律文化是人治精神一贯到底。中国古代法家的“以法治国”’、“垂法而治”不是体现民主精神的法治观念,而是专制制度下把法律作为统治工具,仅仅区别于儒家学说的一种思想体系。社会主义的中国发生极端专制的“文革”决非偶然,这种“文革”,西方不可能发生。在中国这样一个历来缺乏法治精神传统的国度里寻找法治之路,需要我们的理论家拿出无畏的批判精神,需要我们的政治实践家的远见卓识。没有怀疑和批判,便不会有争鸣;没有观念的革命,便没有法治意识、法治环境。中国的法治不是一般意义的工程。它的目标既是制度的,也是意识的。这个工程要达到规模效应,首要的是精神的革命。  相似文献   

20.
1990年10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10余年的行政诉讼司法实践表明它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促进依法行政、推动法治进程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职权所涉领域的不断更新,公民法治观念的日益增强,人们对作为与民主政治联系非常紧密的行政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