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海云 《人民论坛》2012,(20):244-245
加强与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是苏联文化与外交改革的重要内容。迅速扩大国际文化交流是赫鲁晓夫时期外交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而对外"文化进攻"是苏联国际战略的重要方针。在改革的背景下,苏联的对外文化交流为树立苏联的国际形象、促进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友好关系和维护世界和平奠定了基础。同时,苏联对外文化交流也存在着某些障碍。  相似文献   

2.
1953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对苏联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首创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之先例.赫鲁晓夫改革开放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第一例改革,其所取得的经验教训为后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启示.从这个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改革开放理论实践对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有着重要的历史启示和借鉴作用:赫鲁晓夫公开批判斯大林,推翻冤假错案,进行思想"解冻"的做法对我国彻底否定"文革",正确评价毛泽东,平反冤假错案,掀起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赫鲁晓夫改革开放命题提出的伟大创举激励着我们,促使我国正式提出改革开放的概念并对其进行科学界定;赫鲁晓夫改革开放农业突破口的选择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农业率先提供了有益的历史经验;赫鲁晓夫经济体制改革的局限性促使我国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根本变革,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赫鲁晓夫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实践也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提供了历史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3.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尼·谢·赫鲁晓夫同志:在苏联胜利发射第一个载人宇宙飞船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内,苏联又成功地发射了第二个载人宇宙飞船,在人类征服宇宙空间方面,创造了新的奇迹。这一光辉成就,将大大鼓舞社会主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争取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的信心。亲爱的赫鲁晓夫同志,我谨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向你、并通过你向苏联共产  相似文献   

4.
●斯大林体制是苏联社会发展的桎梏。●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是跳不出体制障碍。●苏共不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终于遭致瓦解的厄运。  相似文献   

5.
苏联解体已经20年了,对苏联问题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深入,但现在仍有些人不看事实,还停留在中苏大论战时期对苏联的认识水平上,把苏联剧变说成是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否定斯大林造成的。本文不是全面评述他们的观点,只是就被某些先生歪曲的史实做些澄清,告诉读者关于斯大林、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时期一些真实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杨晋川苏联演变和解体是“新思维”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在苏联共产党内占主导地位的结果。“新思维”是戈尔巴乔夫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和指导“改革”的思想理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戈“改革”的目标模式和追求的社会理想。“新...  相似文献   

7.
五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后期,苏联曾数度进行改革。这些改革虽然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总体上看,都未能成功。斯大林逝世后,特别是苏共二十大后,赫鲁晓夫和苏共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斯大林的遗产作了不少修正,在政治和经济体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给死水一潭的苏联社会注入了一股生气。对斯大林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揭露和批判促进了社会主义法制的恢复和政治生活的民主化过程,三十年代形成的行政命令、官僚主义的管理方法开始被否定,斯大林模式  相似文献   

8.
散木 《同舟共进》2012,(3):52-56
【粟裕、彭德怀、张闻天的"里通外国"风波】 事情要从苏联说起。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此后赫鲁晓夫接班。4年之后的1957年6月,在苏共中央主席团的一次会议上,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受到了莫洛托夫等主席团多数委员的反对,会议以7:4的表决结果要求赫鲁晓夫辞职,赫鲁晓夫则要求召开中央全会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9.
苏联历史上有过三次改革:1920年代列宁以新经济政策著称的改革,1950年代赫鲁晓夫的改革,199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列宁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一次改革,也是苏联历史上取得成效最好的改革,但不幸在1929年被斯大林中断,个中教训值得记取。【列宁以辞职迫使改革行进】大体说来,历史上的所有改革都是形势逼迫的结果——太平盛世之下,统治者是不会冒风险去改革变法的。列宁的改革也是被迫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10.
赫鲁晓夫时期(1953—1964年)和勃列日涅夫时期(1964—1982)年的干部制度和干部政策,是近三十年来苏联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成败得失,严重地影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政局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前途。认真研究和总结这个时期苏联干部政策的演变及其经验教训,对我国新时期干部制度的改革,无疑有着重大的借鉴作用。本文拟就三十年来苏联干部政策演变的基本趋势和特点、主要成就、问题及其经验教训,进  相似文献   

11.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问题是与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与生俱来的。二战以后,在东欧和亚洲,新出现一批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再加上原来的苏联政权,一时间,形成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相对抗的“新阵营”。到了50年代初期,从社会思潮到经济社会政策各领域,新阵营里出现了强大的改革浪潮,也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第一批改革家,从南斯拉夫的铁托、波兰的哥穆尔卡,到苏联的赫鲁晓夫和匈牙利的纳吉。这一波改革的出现,主要有下列原因促成:第一,在斯大林全盘控制的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12.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部长会议主席尼·谢·赫鲁晓夫亲爱的赫鲁晓夫同志:当此全世界人民以无比兴奋的心情欢呼苏联成功地发射出人类第一个宇宙火箭的时候,我谨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向你,并且通过你向伟大的苏联人民和苏联政府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在苏联发射了三个人造地球卫星之后,苏联宇宙火箭的发射是人类征服宇宙空间道路上的新的里程碑。它再一次有力地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苏联人民的建树已经在最新的科学技术方面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远远地抛在后面。苏联科学的辉煌成就,大大地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有力地鼓舞了全世界人  相似文献   

13.
正1956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首次访问英国。会谈时,英国领导人热情洋溢地致完欢迎词后,轮到赫鲁晓夫发言。他先问候了对方,然后就开始义正词严地抨击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完全忘记了之前准备的讲稿。"我们一定要把你们埋葬!"赫鲁晓夫对英国言辞激烈,显然忘记了场合。此时,翻译官特罗扬诺夫斯基本该将赫鲁晓夫的讲话当场翻译,可他深知这带来的负面影响,面色凝重地思考起来。  相似文献   

14.
薛涌 《同舟共进》2008,(2):16-17
"厨房辩论"透露出的秘密如果按基尼系数计算,美国的贫富差距和中国差不多。不过,美国一般的老百姓并不穷。1959年7月24日,美国副总统尼克松和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进行了著名的"厨房辩论"。当时美国在莫斯科展示了牧场式的独居住宅,里面的厨房装备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代家电,让苏联观众看得目瞪口呆。苏联媒体讥讽这种房  相似文献   

15.
胥仕元 《理论月刊》2002,(7):111-113
干部制度作为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一环,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苏联斯大林时期、赫鲁晓夫时期、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干部制度各有差异,对苏联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对此进行探讨,将给予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对赫鲁晓夫这样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国内多数学者的观点是比较公正的、客观的,然而,似有两种极端的看法:一是坚持大论战的思维,认为赫鲁晓夫永远是一个反面角色;一是认为赫鲁晓夫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先行者,对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有着重要的历史启示和借鉴作用。赫鲁晓夫反对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是政治改革必不可少的前提,在农业、工业、党政领导体制等领域都有一定的改革举措,对外政策也有所调整,但所有这些改革都带有很大的片面性、随意性和不彻底性,对原有的经济政治体制没有根本性的触动和改变。因此,可以把赫鲁晓夫称为改革者,但是一个具有很大局限性的改革者。  相似文献   

17.
在苏联提出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第一人,不是赫鲁晓夫而是马林科夫。这是在斯大林葬礼刚刚完毕的第一次苏共中央主席团(即政治局)会议上,由当时苏联最高领导人马林科夫提出来的。接着,在1953年解决贝利亚问题的七月中央全会上,马林科夫开始着手清算斯大林个人崇拜。这是代表整个苏共中央的集体政治行为,并不是马林科夫的个人行为。赫鲁晓夫上台后继续了这一行动,只是随着揭批贝利亚的深入,随着平反冤假错案范围的扩大和向纵深发展,发现了斯大林直接领导大规模恐怖活动的具体事实,赫鲁晓夫在中央主席团多数委员(包括马林科夫)的支持下,采取了向苏共二十大"揭开内幕"的方针。  相似文献   

18.
李海滨  陆卫平 《人民论坛》2014,(11):161-163
研究苏联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历史与进程,总结其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文章以重要历史人物为线索,对国内学者关于普列汉诺夫、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在推动俄国和苏联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9.
苏联开发西伯利亚的成效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伯利亚指苏联乌拉尔山脉以东至太平洋沿岸之间的地区,总面积1277万平方公里,占苏联领土的57%,现俄罗斯面积的70%。在苏联时代,按其地理位置西伯利亚被划分为西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和远东3个经济大区,包括18个行政区划单位。从苏联建国时候起,就开始投入巨资进行大规模开发。自赫鲁晓夫时期到苏联解体,投资规模一直保持在占全苏总投资30%左右。经过开发,西伯利亚成了全苏联最大的燃料动力基地,成为苏联经济得以继续发  相似文献   

20.
研究苏联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历史与进程,总结其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文章以重要历史人物为线索,对国内学者关于普列汉诺夫、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在推动俄国和苏联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