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的国家战略高度.并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新概念。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民族地区的美丽乡村,对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发展与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其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而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代名词,美丽乡村建设已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工作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美丽中国,从乡村起步,乡村是现代化、城市化的根基,是人类共有的文化根脉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3.
肖建春 《奋斗》2012,(12):25-26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增”等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让人鼓舞,催人奋进。  相似文献   

4.
何平 《当代党员》2013,(2):66-67
党的十八大首提“美丽中国”概念,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体现了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我们要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建设,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铿锵有力的生态文明宣言,描绘出了一幅令人憧憬的“中国梦”,必将对未来中国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形成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基本形成,意味着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规律的把握更为成熟,是党科学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也是顺应世情、党情、国情、民情的重大实践举措。“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川。深刻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之间的有机联系和互动演进原则,建设美丽中国成就百年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时代任务。  相似文献   

7.
《云岭先锋》2013,(1):1-1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一段精彩论述。、这一论述,道出了全国人民共同的美丽向往,让人眼前一亮,在各族群众中产生了强烈共鸣。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全面深入地论述了作为科学发展观组成部分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进一步昭示出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标志着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取得了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9.
王中苏 《唯实》2013,(1):70-72
在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八大上,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充分体现了我党对形势的准确判断,彰显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必将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建设“美丽中国”的信心和决心。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这一理论写人报告,而十八大报告更是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并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建设并列,把生态文明建设定位于总体布局的高度,体现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也彰显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阐明“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时强调:“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里实际指明了先进文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先进文化的发展过程实际是“人的文化、文化的人”的现代化过程。一文化的概念源远流长,内涵十分丰富。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以文化为…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五位一体”整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度来认识。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特殊意义和作用机制,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神农架林区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具有代表性、示范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会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维护生态安全的保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美丽福建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福建省森林覆盖率高达63.1%,位居全国第一。如何进一步加快林业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福建,我们着重是要做到“三个一”:  相似文献   

14.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中必须首先处理好的基本关系,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绿色发展”的理念,再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明确了奋斗方向,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选择。着力培育和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再生能源产业和环保产业,研发传统产业的清洁化技术,推动石河子市的经济向绿色、清洁、创新、资源有效和低碳技术方向转型,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5.
刘新池 《学习月刊》2014,(14):34-35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绿色是美丽中国的主色调.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战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强化危机意识、责任意识、改革意识和实干意识.大力实施“生态强省”、“绿色富民”战略.着力营造绿色山川、发展绿色产业、弘扬生态文化,描绘绿色荆楚的美好“蓝图”.  相似文献   

16.
孙溶卉 《奋斗》2001,(11):32-32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新发展,指明了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21世纪,我们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对认识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指导意义。通过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加深了对我们党只有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正贵州的美美在山川,美在文化,美在历史,更美在人文——最美的是人。建设美丽贵州重在塑造美丽的贵州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引起社会强烈共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走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并重的道路,"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已经成  相似文献   

18.
王爱文 《奋斗》2012,(12):22-24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列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也反映出我们党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实践的认识更加清醒,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提出了建设“大美龙江”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题的客观依据。那么,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回答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它们之间存在着内部结构关系,其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回答是主题的基础;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回答是主题的核心;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回答是主题的根本。  相似文献   

20.
穆延奎 《发展论坛》2003,(10):23-2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向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提出的奋斗目标,是我国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第三步战略里的一个重要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是我们党关于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这一思想的形成过程,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它的实质内容,自觉地投身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去。(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是邓小平关于在中国“建立小康社会”的论述。用“小康”概念来描述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的第一人是邓小平。邓小平的“小康”概念,可以从三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