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宋贵伦 《前线》2013,(1):9-11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这一个“重要保证”、两个“必须”是加强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我们一定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密切结合首都实际,不断加强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
张云峰 《奋斗》2008,(11):22-23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建立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指公共部门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服务,为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基本条件。建立惠及全民的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成为促进社会公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建设极为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关注民生,关心和改善群众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为改善民生,必须加快社会建设。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社会建设在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是十七大的一个重大亮点。一是社会建设主要任务重在维护社会公平;二是社会建设主要任务旨在保证公共服务均衡化;三是社会建设主要任务意在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四是社会建设主要任务对劳工和弱势群体的保护更加有力;五是社会建设主要任务政府将担当更多责任。  相似文献   

6.
魏建国 《奋斗》2012,(12):45-46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我们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步伐,完善社会领域体制机制,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7.
于英 《新长征》2008,(2):22-23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出了包括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在内的社会建设六大任务,这也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公安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公安机关要把维护社会稳定、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做好公安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建设平安和谐社会、服务全面小康大局,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与社会参与、社会建设与社会改革这三大关系,切实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健全机制,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强大的主体支撑和可靠的体制保证。  相似文献   

10.
“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指明了方向、目标和重点。  相似文献   

11.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北京支部生活》2007,(11):51-52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相似文献   

13.
张永光  卫小将 《探索》2011,(1):139-143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分别从四个方面丰富和拓展了我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内涵。具体为,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成为社会建设的新目标和新任务;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社会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新途径;将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民生工作的头等任务;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拓新了民生建设的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14.
一、社会建设的概念 社会建设的研究近年得到重视,关于社会建设的概念大致有这些代表性的说法:将社会建设等同于社会主义国家各个方面的建设;将社会建设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的社会建设包括了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建设,狭义的社会建设专指社会生活的建设;将社会建设范畴等同于社会学的范畴,将社会建设理论等同于社会学理论;社会建设的涵义最突出的是建设的“社会性”,它要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  相似文献   

15.
王名  张严冰 《前线》2013,(5):17-19
党的十八大报告以“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为题,用一个相对独立的篇章专题论述社会建设,突出强调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创新管理是社会建设的关键手段,两者并举才能全面推进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09,(8):34-35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中国特色社会主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体现了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相似文献   

17.
杨宜勇 《前线》2013,(2):12-14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这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目标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建设思想的不断成熟,是对中国社会结构、社会总体布局以及社会发展理论和实践的思维突破和观念创新。当前,中国改革发展已从重视社会建设理论阶段飞跃到了开始进行操作和运用的阶段。在此时期对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历程作一回顾和总结,对在新一轮改革中稳步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宋贵伦 《前线》2023,(1):18-21
党的二十大对社会建设作出一系列部署。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努力实现社会服务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我国社会服务现代化的关键。完善“七位一体”的社会治理运行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建设的新要求。这反映了党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改善民生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