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当前,一些大学生在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时,往往容易陷入种种心理误区,如盲目乐观、就业期望值偏高;缺乏自信、存在逃避心理;攀比从众、个人主义倾向严重等。大学生陷入就业心理误区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因素、高校因素、家庭因素及学生自身因素。要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心理误区,首先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其次要发挥高校的主体作用,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准确定位;最后。要发挥家庭的重要作用,帮助大学生摆脱不健康的就业心理。  相似文献   

2.
从众心理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影响大学生择业和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的就业从众心理主要表现为职业选择从众、地域选择从众、创业选择从众。主体性就业指导是对大学生进行从业之前的自主择业意识培养、自主择业心理培训和自主择业能力培训的一种思想指导方法,能够帮助大学生及时了解就业形势,积极发挥主体潜能,主动提高就业能力。学校要和家庭、社会和大学生个人通力协作,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主体性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克服就业从众心理,找到能够充分发挥个人价值的岗位。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贷消费在全国的流行,它也悄悄地走进了大学校园,大学生逐渐成为信贷消费中的重要一员。信贷消费在给大学生带来便利、刺激经济增长、促进诚信体系建立的同时也引起了赤字消费、盲目消费和攀比消费等诸多问题,因此,指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合理消费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生态消费着眼于人们在消费过程中节约资源,尊重环境,减少废弃物,并要求将废弃物最大限度地资源化,大力推广绿色消费。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消费至上、享受至上的消费主义现象对追求时尚、新潮的大学生消费群体产生了巨大的负现影响。针对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攀比心理、虚荣心理、享受心理等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应多途径培植大学生健康的生态消费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促进生态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公务员考试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考”,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大学生由于自身条件、就业压力等原因成为报考主力军,这也是大学生从众心理作祟和官本位思想影响的结果,所引发的如社会资源、教育投资的浪费和价值取向错位等社会问题不容忽视。为此,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素质,追求真才实学,克服盲目从众心理,消除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理性地看待“公务员热”。  相似文献   

6.
浅析"90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后"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的消费主力和消费潮流的引领者,其消费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现状和价值取向.本文分析了"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征及其原因,认为"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具有消费多元化,消费理性不足,消费的从众心理和个性化矛盾,理财观念的缺乏,追逐时尚消费方式等特征,造成这些现象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缺失的因素.要从增加消费教育环节、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等方面着手,正确引导"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从众心理成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了大学生从众心理的主要表现形式,剖析了大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要针对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客观实际,重视发挥从众心理在大学生中的积极影响,抑制从众心理对大学生的消积影响,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人成才。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具有许多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如学习方式中的学习碎片化、选择性迷失,交往方式中的交往情感移植、以自我为中心、现实交往失语、道德意识弱化,娱乐方式中的快餐式娱乐、攀比式娱乐、网瘾式娱乐,消费方式中的超前式消费、攀比式消费、情感式消费等。高等学校必须从价值导向、目标导向、发展导向和自律导向等方面加强教育引导。  相似文献   

9.
所谓攀比心理,就是刻意将自己的智力、能力、生活条件等方面与别人进行比较。并希望超越别人的一种心理状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学生的生活、学习条件越来越好,但个别学生不顾家庭的实际情况盲目攀比。异化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心理负担。同时又给家庭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因此,家长和学校对学生的攀比现象不能掉以轻心、任其发展,更不能盲目迁就,助其发展,而应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10.
尚传斌 《党课参考》2020,(1):107-111
当前,领导干部面临的挑战多、压力大,要想很好地履职尽责,不仅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心态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从近年来查处的一些违法违纪案件看,心态出现问题是有些官员走向犯罪道路的重要诱因,其中,攀比心理、侥幸心理、从众心理、迷信心理等不良心态比较普遍。  相似文献   

11.
反腐败教育应关注"前腐败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凯林 《新视野》2005,(5):48-50
对与己无关的腐败沉默,对与己有利的腐败容留,这也许是反腐败最棘手的习惯势力."前腐败心理"是腐败发生之前的常人心理,既是诱发腐败的内在动因,也是容忍腐败的外部社会心理基础.其特点如攀比中的心理失衡,亲情中的价值超重,从众中的违法乱纪,公私交织中的混水摸鱼等等.谴责与己无关的腐败分子易,谴责与己相关的"前腐败心理"难.反腐败教育的重点,应关注官员和公众的"前腐败心理".  相似文献   

12.
浅论当代大学生“网络消费”的伦理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消费"已现实地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消费方式。网络消费中消费异化、消费盲目、消费道德缺失等问题的日益凸显,需要对现有的网络消费理念进行伦理反思。"适度""慎独""诚信"等消费伦理准则的提出,不仅可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而且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梁彤在5月18日的《羊城晚报》上撰文指出:导致在校大学生犯罪的五个不良心理:1.虚荣心理20岁左右的大学生,大多具有极强的表现欲,也亟需被他人认同,但若寻求不当,就可能使一些思想不成熟的大学生寻求各种途径满足虚荣心,甚至犯罪。2.攀比心理过强的竞争意识在有些大学生身上转变为不良的攀比心理,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成长于社会转型期的"90后"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一系列如从众、自卑、功利等不良的就业心理,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他们正常的择业。本文基于学校管理的视角,对"90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引导大学生排除不良心理干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并实现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大学生群体心理的分析,在掌握大学生群体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提升其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引导价值。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需要培育认同心理,纠正认知偏差,引导大学生消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固化印象;需要满足心理需求,引导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达成对未来预期的自我实现;需要激发执着心理,强化社会助长效应,引导大学生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发挥榜样示范效应,观照从众模仿心理,引导大学生悦纳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许多社会成员萌生了互相攀比的心理。这种攀比心理具有极大的消极作用,它消腐着人们的工作积极性,阻碍着改革的深化。因此,从理论上和现实上分析攀比心理形成的原因,正确地认识它,并找出克服的措施,就成为一个十分迫切的社会任务。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先探讨一下公平心理和公平理论。一、公平心理和公平理论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挫折心理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与其心理挫折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分析大学生挫折心理、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对于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挫折心理产生的原因大学生异常心理的产生与其心理挫折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代大学生的挫折心理主要产生于两方面:一是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是指个人的前途、命运受与生俱来的生存环境、天灾人祸、家庭变故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挫折心理;社会因素是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受到政治、经济、法律、婚姻、风俗…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产生的各种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大学生的心理适应也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研究表明原生家庭对大学生的心理适应有着重要的作用,家庭背景、父母婚姻关系、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婚姻矛盾等都是影响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家庭因素。在分析和研究诸多因素作用的基础上对提升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提出建议和对策,从创建学生原生家庭档案、促进家庭和学校双向合力教育、帮助大学生创建自我抗逆系统着手,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系统的优化和完善,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建基础屏障。  相似文献   

19.
科学合理的消费,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必须与劳动者及其家庭收入相协调。那种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家庭经济收入较低的实际情况,盲目模仿发达国家的高消费生活方式,是不符合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的。当前,“消费早熟”现象在许多高等学校的大学生中不仅普遍存在,而且产生了不良的经济和社会效果,引起了社会各个方面的重视。为了掌握大学生的消费情况,以便加强消费指导,转变大学生中的“消费早熟”现象,我们于1937年上半年在深圳、广州、上海、大连、沈阳、本溪、阜新等八所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消费现象的心理过程分析及相应消费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卫民 《世纪桥》2007,(1):126-127,129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在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流行时尚的影响下,其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相互影响,并形成特有的群体消费心理特征。很长一段时期,对大学生消费教育被视为高校“两课”任务,教育手段枯燥、效果不显著,应在把握学生心理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消费心理教育。本文从心理过程分析入手,剖析学生的消费心理形成过程。在学生自制力有限的情况下,学校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形成培育机制,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正确引导和培育其良好的消费认知、正确的消费观念、健康的消费态度。回归理性消费,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