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9 毫秒
1.
"博客"一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但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就有人写博客了.如果大家有空可以看一下是纪昀(字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这可能是中国古代官员最早的"博客"了.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尤其是中国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的出色表现,国内外学界和舆论界对"中国模式"的关注持续升温.然而,大多数学者尤其是西方学者在研究中国模式时往往会回避对中国的政治模式研究,事实上中国的政治发展模式无疑也是存在的."中国模式"的成功与中国的历史经验和文化传统有着某种联系,中国政治也必然带有传统的特色,中国文明的一些基本因素决定了中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中国的政治发展模式也就不可能离开中国传统文化,而去照搬西方的发展模式,因此建立在传统文明基础之上的政治模式也是不可复制的.  相似文献   

3.
"诱惑侦查"是一块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臭豆腐.其实中国的政治家,很早就发现了这块臭豆腐的妙用,并作出了不同的抉择.  相似文献   

4.
刚刚过去的牛年,在一系列强有力措施激发下,中国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下实现了令人艳羡的"V"形反转.对于中国经济来讲,2009年是进人新世纪后最为困难的一年,2010年则是十分复杂的一年.在后危机时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成功转型成为中国经济面临的最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今年以来,一些国家针对我国部分产品安全与质量问题大肆炒作,横挑鼻子竖挑眼,刮起一股妖魔化"中国制造"的阴风,一时间被召回和限制出口的中国商品大幅增加,"中国制造"几乎成了"品质低劣"的代名词。此举严重损害中国的声誉和国际形象,国内外有识之士纷纷打抱不平,旗帜鲜明地为"中国制造"正名。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初,曾有过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论战。然而,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被中国共产党深度地实践,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与"主义"的争论似乎并没有结束。实践证明,只要把"问题"与"主义"割裂开来,片面坚持"主义"的普遍性和纯洁性,就会把中国革命引入歧途。只有把"问题"与"主义"相结合,用"问题"发展"主义",用"主义"指导"问题"的解决,才会使中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社会,自"匿名信"诞生之日,就在一个"禁"字中演变、延续、发展。历代封建统治者对"匿名检举"采取了禁投、禁受、禁奏、禁审的立法原则。为排除异己,钳制百姓思想与行为,封建君主大多鼓励告发奸人,这与严禁"投匿名文书告人"互为冲突。两种看似矛盾的法律同时存在的原因何在?统治者在"权与法"之间是怎样权衡的?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通常认为"男尊女卑"是一种伦理道德规范。但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它不仅仅是伦理道德规范,而且也是法律规范,而且正是通过将之上升为法律规范后产生的强制作用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了这一伦理规范的社会影响,以致这种理念根深蒂固,不仅影响了古代人,甚至在某些当代人的意识中仍留有较深印记。文章就中国古代"男尊女卑"观念的思想基础及在身份、婚姻、继承、刑事等方面的法律表现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9.
"入世"与中国宪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世"对中国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是巨大的挑战."入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将是广泛而深远的,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必须对此作出回应.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入世"给中国宪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0.
开放的"全球化观"与"主体性"中国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基于对中国法学近二十年"全球化论辩"的详尽分析和反思,不仅批判了中国法学论者在研究全球化问题时所持有的那种完全丢失中国自身立场或视界的封闭且被动的"全球化观",同时还阐发或建构了一种以中国"主体性"为基础的开放而非封闭的"全球化观"或"全球化图景"。这一开放的"全球化观"的建构,为中国能够以一种"主体性"的姿态积极参与对全球化进程及其方向的审查和决策提供一种认识论上的可能通道,而要真正建构中国与全球化在本体论上可能关系,我们有必要在本体论层面上引入"全球治理"的问题,并追问在全球治理框架中,中国究竟根据什么样的中国理想图景或世界理想图景去参与重构或重塑全球化进程及其方向的进程这一更为根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受它的影响,尚"和"心理成为中国社会心理的一个显著特征。它在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方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由于中国人过于尚"和",忽略了适度的原则,使得尚"和"在平衡人我关系与群我关系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外交政策中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提出顺应了当时发生在中国的国际政治形势,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免于被瓜分的命运.而中国幸免于瓜分命运的根本原因是列强之间矛盾加剧而形成的均势状态,以及中国人民坚决的反抗斗争."门户开放"政策只是客观上起了帮助中国的作用,这种客观上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但在美国人的意念中,却成了美国拯救中国的‘神话".  相似文献   

13.
作为国家社科重点项目"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法学"中核心部分的导论,在对"全球化"概念进行背景性阐发的基础上,确立全文的分析框架及参照依据,并概要性地说明相关理论问题的建构以及具体的论证步骤。通过阐明当下的"全球化"实为一种可争辩的过程,从而开放出全球化的话语斗争维度以及中国或中国法学参与并型塑全球化的可能性,进而主张应当从中国立场出发,以中国为思想根据、以"世界结构中的中国"为分析框架、根据中国自己的理想图景就当下全球化进程及其方向进行积极的反思和重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在国际舆论上形成了一种"中国责任论"。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始终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肩负起中国在国际上的责任。我们应该怎样来确定"中国责任",这是我国在今后制定和实施对外政策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中国"混合法"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合法"是中国法律文化的内在传统,它作为一种内在的传统深刻地影响并塑造着中国古代社会乃至现代社会的法律实践活动.中国的"混合法"根植于古典社会的生活实践活动,表现在古文字系统、思想价值、法律规范和人法并重的治理方略之中.它不仅是一种实际的历史存在,而且延续至今依然表现着强大的生命力,尤其是在当代世界法律文化日益走向融合之际,"混合法"的理论和现实价值显得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6.
作为美国对中国进行反补贴调查的第一案,铜版纸案的争议之一就是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本文比较了参与本案的中美双方对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不同观点,并在比较乔治城钢铁案和铜版纸案的基础上分析了美国商务部对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看法,进一步分析了美国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原因,最后对本案例的"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概括。  相似文献   

17.
近日,一位朋友从国外回来说了一些见闻,很是令我痛心。比如在澳大利亚,老外总爱说:"别跟我耍中国人那一套。"澳洲的警察是比较愿意为人民服务的,却是一提到中国人就上火。原来,有些中国人在那边生活时发现,如果假装不太懂英文去向警察打听地方,那警察就会开车把自己送到目的地去,于是一些中国人为了省钱就这么干了。但人家警察毕竟不是笨蛋,被愚弄后就不愿再为中国人服务了。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成文法与判例法互相结合、相辅相成的混合法,自汉代定型之后历代沿袭相随.武树臣教授发现并提出了中国"混合法"的概念,断言"混合法"是中国数千年法律实践的最大特征,也是祖先奉献给全人类的伟大宝藏,还是西方两大法系未来发展的共同趋向.  相似文献   

19.
钱继磊 《河北法学》2007,25(2):171-176
邓正来先生的论著<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发表,就在中国法学乃至中国社会科学界掀起了一场反思性的大讨论.邓先生这一理论大厦的核心范畴是"中国法律理想图景".因此,对邓先生的这一范畴进行解读后,对已有论者对它的探讨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追问这样的问题:这种"理想图景"到底能走多远?它能否担当起邓先生所赋予它的那些重任?它究竟是通过智性努力可以形成我们共同记忆的理想,抑或仅仅是一个空中楼阁式的幻象?  相似文献   

20.
试论罪刑法定原则的"中国特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刑法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对这一原则,有的学者称之为"中国特色".本文所要探讨的正是这一"中国特色"的合理性问题,文章从罪刑法定原则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入手,论证了罪刑法定原则只能是限制功能和保障价值,指出了罪刑法定的"中国特色"体现的是社会本位和权力本位的价值取向,造成了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冲突,故应予纠正,还罪刑法定原则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