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许嘉璐 《民主》2006,(9):1-1
了解国情、服务社会,是参政党必备的品格。工人和农民依然是中国社会的主体,作为知识分子,如果对这些基层人民的所思所想不了解,怎么能说了解国情?不了解国情,又怎么能正确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参政党发挥自身的作用,不仅要表态支持执政党的方针政策,更重要的是要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通过参与社会服务工作,深入了解国情。中国知识分子的特点,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身居小屋,胸怀全国。同时,我们长期在城市工作,对国情的了解不一定深透。今天传媒很发达,信息很畅通,我…  相似文献   

2.
青年是一个广泛的社会群体,拥有了解和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和社会民主管理的权利。青年需要了解国家大事,了解政治机构的活动情况,了解重大决策的形势或背景及过程,并表示自己的态度和意见。青年的政治利益是一种客观存在,青年的政治利益经常受到侵害也是一种客观事实。本文所要论述的论题是:青年政治利益的表达。要想维护好青年利益,首先要学会表达青年的各种利益,特别是要学会表达青年的政治利益。这不仅是青年的需要,更是当前改革开放进  相似文献   

3.
学生行动主义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多侧面的现象,很难解释更难预测。因此关于这个问题至今没有一个成系统的理论阐述是不足为奇的。但是了解学生的政治生活是很重要的。由于一些政权受到学生抗议活动的威胁甚至被推翻,因此政治领袖们要做到的不仅仅是听取关于学生抗议活动的报告,而且应该了解其原始动因是什么。同时,学术团体也须要了解学生行动  相似文献   

4.
郝东超 《学理论》2013,(33):386-387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真正优势,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初中地理学科作为中学生了解世界、了解中国、了解地区的一门重要学科,在一定程度上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国学赏析     
《侨园》2013,(7):52-52
<正>【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选自】《论语·学而》【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评析】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有的解释者说,这是孔子安贫乐道、不求各位的思想。这种解释可能不妥。这不符合孔子一贯的主张。在孔子的观念中,"学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这里的潜台词是: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  相似文献   

6.
《侨园》2017,(6)
正一、熟知当地文化和环境每个国家、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风土人情,了解一些留学目的国的生活习惯、民俗宗教、文化情况是很有必要的。二、调整好心态乐观自信的心态永远适用各种各样的情况,结交朋友是放松心情的最好方法。学会旅行,记录不同国家的美食美景也是调节心情的良药。有空打个电话或通过网络进行沟通,让父母及时了解自己的状态,也尝试了解父母的心理。  相似文献   

7.
来稿摘登     
当代青工的“五个缺乏”长岭炼油化工厂党委宣传部部长陈忠辉:当代青工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五个“缺乏”:(1)缺乏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许多青工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甚至不知道四项基本原则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因而无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找不到一个正确的是非标准,在各种西方思潮面前缺乏鉴别力和抵抗力。(2)缺乏辩证的思维方法。在思考问题、观察社会时,往往看反面多,看正面少;看局部多,看全局少;看失误多,看成就少;看现象多,看本质少。思想方法比较简单。(3)缺乏对基本国情的了解。不少青工不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尤其是近代史,不了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是历史的必然,不了解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了解世界的热情是越来 越高了。这一点,只要看澳大 利亚旅游点一大群一大群说中国话的游客就清楚了。为了使游客更好地了解澳大利亚,记者凭着长驻澳大利亚的经验,作如下介绍,或许对你了解澳大利亚有所帮助。 绝大多数澳大利亚人是非常老实的,跟他们打交道,一般说来可以放心,那种表面上称兄道弟,暗地里却在算计你的人,也许不能说绝对没有,至少可以说极为罕见。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了解人的真实思想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而当前社会中却存在着一种思想与言行相分离的现象,使思想政治工作者很难了解工作对象的真实思想,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这种思想与  相似文献   

10.
<正>我们学习中国历史上的吏治,目的是了解我国历史上吏治的得失,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一些借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历史记述了前人的成功和失败,重视、研究、借鉴历史,了解历史上治乱兴衰规律,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启示。重视吸取历史经验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毛泽东同志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  相似文献   

11.
《组工研讨》第6期刊登刘晔华的文章,提出了提高组工干部综合素质,应该从这几个方面人手:第一,了解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基本思路,增强服务于大局的自觉性。第二,了解经济建设的基本知识,增强围绕中心开展工作的本领。只有了解经济工作全局,才能整合组织资源,把握工作主动权,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第三,了解地方和基层,增强为地方和基层服务的能力。了解基层,主要是了解城市社区、农村及企业的主要情况和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高飞 《学理论》2013,(12):365-366
大学公共政治课是让当代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了解中国近现代史,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理论体系和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理论舞台。对于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试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多元思想的整合、社会道德的完善和民族精神的塑造四个方面,对大学公共政治课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方面进行相关阐述和说明。  相似文献   

13.
正一、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科学的思想方法。毛泽东同志指出:"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的。"马克思主义对新闻工作的指导集中体现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是指导当代中国新闻舆  相似文献   

14.
要了解社情民意,要摸准人民群众跳动着的脉搏,不可不搞民意测验。民意测验是通过对大量样本的问卷调查,来了解调查对象的观点和想法,了解社会舆论,即社情民意的。民意测验具有精确、迅速、简便的特点,因此,在国外经久不衰,在我国方兴未艾。民意测验是观察问题的窗口,分析问题的准绳,制定政策的依据,预测未来的参数。我们过去之所以在政策上搞急煞车,搞大起大落,毛病往往出在不了解民意,以片言只语来代替民意,或者是“以长官之意为民意”上。我们常说:“不调查没有发言权”,完全正确!不过还应当补充一句:不科学的调查不如不调查。不是吗?不调查,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了解一个民族的窗口,也是一个国家与世界交往的桥梁。中国有着丰富悠久的民族文化需要让世界了解,新中国成立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需要让世界了解,中国人迈向21世纪的豪情壮志也需要让世界了解,9月1日至12日在法国首都巴黎举办的“99巴黎‘中国文化周”正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难得的机会。中国文化周活动由国务院新闻办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享有世界文化之都的巴黎举行,堪称“天作之合”。教科文组织是最权威的国际文化机构,其宗旨之一就是广泛传播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作为拥有5000年古老文化的中…  相似文献   

16.
了解学生的共性心理和个性差异,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了解学生学习英语时的各种心理弱点,是搞好转化工作的前提;做好学生心理因素的平衡和转化工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是搞好英语教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各级领导和政工干部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也要注意按不同对象与情况,运用适当的方法,以便提高效果,解决实际问题.做好以下"六解",不仅是行之有效的常用方法,也是每个领导者和政工干部的基本功,故应很好掌握. 一、了解.即通过多种方式与途径了解职工思想与所发生事情的真实情况.唯有全面正确了解情况,才能防止以偏概全和主观武断现象的产生,并可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采取相应的态度与措施.当然,要全面正确了解掌握当事人的思想和情况并非易事,尤其是涉及到人多面广与复杂的事  相似文献   

18.
李园莉 《学理论》2011,(8):70-71
当今世界是一个突发事件频发的风险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正日益成为新时期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及时、深入的了解群体性突发事件,对有效的应对它有重要的作用。从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概念、特征及类型方面进行深入解析,力图全面了解群体性突发事件。  相似文献   

19.
《瞭望》2002,(22)
记者:你说“美国是将反恐行 动置于其全球战略之下 的”,这是否意味着美国是以对方具有发展潜力的存在,而不是以对方是否侵害自己来判断敌人的?为什么? 山民:要了解这个问题,必须了解美国特有的安全观。在官方,美国国防部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提出  相似文献   

20.
郭春明 《学理论》2013,(20):381-382
对大学新生适应性现状信息、新生个人信息缺乏了解、教育主体之间缺乏沟通以及对适应性教育成效缺乏沟通是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信息不对称的主要表现,其原因包括观念缺乏、未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以及具体的措施失当,鉴于此,应当在全面了解大学新生基本信息的基础上,依托网络优势引导大学新生了解相关信息,并实现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信息化和信息交流的持续与跟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