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论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重点论述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论中的三个问题,一是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定位;二是中国政治思想史发展历程;三是中国政治思想史学术创新。  相似文献   

2.
《中国政治思想通史》以编撰者数十年学术积累为基础,将刘泽华关于中国政治思想史主旨的王权主义定位与各时期政治思想主题有机结合,以高度凝练出的问题意识,引领各分卷的内容厘定、体例安排、方法选择和叙事风格,实现了对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编撰体例和叙事方式的全面创新。尽管还存在某些缺陷,但《中国政治思想通史》仍是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创建百年以来的典范之作。它不仅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有思想的思想史,还是一部饱含现实关怀、试图回应和解释诸多历史与现实问题的以政治思想史形式呈现的中国社会政治发展史。  相似文献   

3.
于继增 《各界》2011,(11):81-82
《一日一谈》是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杰出教育家马相伯先生晚年评论国内外时事,回忆其从政、外交、办学、读l史的随笔短论集。无论政治、经济、文化、学术、宗教等问题,莫不有所涉及;更主要的则足老人援笔亲历的清末掌故,民国轶闻,霞大变革,政要交往等,为后人留下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堪称是近代中国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4.
李谟润 《学理论》2009,(2):68-69
罗宗强先生《读(文心雕龙)手记》是继其《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等学界力作之后的又一大创获,对困扰《文心雕龙》研究学界一些基本问题作了精深的研讨。其学术价值与意义在于推动、学界对《文心雕龙》研究向更细致、更深入方向发展,专著中体现出的学术思想与学术方法具有垂范意义。其学术思想与方法主要可概括为“抉微阐幽探求历史本原”与“圆融博观”的文学思想史式研究。。《读(文心雕龙)手记》必将给《文心雕龙》的研究,甚而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研究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5.
满子先生著作颇丰,堆起来30几本,也有半人之高。满子先生文名贯耳,研究古代小说,探索学术理论,撰写随笔杂文,件件都有成效。然而,先生不是响当当的作家协会会员。问及,先生反问道:“不是作协会员,就不能当作家?就不能出书了?”不是满子先生不够条件。现如今...  相似文献   

6.
涂爱荣  王娟 《学理论》2011,(33):1-2
理欲之争是中国伦理思想史和中国德育思想史上由来已久的一个焦点问题,也是宋明理学家们所关注的一个重要的伦理道德问题。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王守仁等在理欲问题上,更加倾向于二者的对立论。  相似文献   

7.
2003年9月12日-13日,由中国政治学会与天津师范大学政治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西方政治思想史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师范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全国部分高校及研究机构的2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与会学者围绕着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与价值定  相似文献   

8.
徐大同先生是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政治思想史的著名学者,建国初期即从事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至今虽已耄耋之年,依然笔耕不辍。徐先生在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同时,也非常关注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注重从二者的比较研究中把握思想史的特征和精髓。他提出要为中国研究西方,要为今天研究古代,政治思想史的研究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研究西方政治思想要力求客观、全面,切忌断章取义,重在揭示其阶级性、时代性和民族性,总结其经验教训,吸收、借鉴其文明成果,不能食洋不化,全盘照搬;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也要为今天如何更好地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推进中国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搞不同民族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既不能厚此薄彼又不能褒彼薄此,只有探寻其各自存在的理由和利弊得失,才能得出较为公允的结论,推动本民族政治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九八五年八月十四日--十八日,社会主义思想史研究会在北京召开首次学术讨论会,就社会主义思想史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现将讨论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一、研究社会主义思想史的重要意义大家指出,社会主义思想史的研究,在近几年里之所以有长足的发展,就在于它适应了我们当代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这几年我们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已充分证明,研究社会主义思想史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总结和继承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理论遗产,帮助我们加深对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解,掌握  相似文献   

10.
正马克思主义思想史是一个前辈学者开拓出来的学科。许多前辈学者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作为受惠于它的学生,我觉得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如何继承老师们的学术传统,沿着他们开创的大路,找到自己的方向,走出自己的小路来,哪怕是羊肠小道,那怕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我的思路是,在我们熟悉的经典作家的文本、思想的基础上,或以此为中心,"前后左右"地进行思想史的拓展,通过这种拓展,进一步拓宽理解经典作家  相似文献   

1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问题时,提出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具有的三个特性:第一,体现继承性、民族性;第二,体现原创性、时代性;第三,体现系统性、专业性。贯穿其中的核心思想,是要求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实现学术独立,形成学术优势。为这个目标而奋斗,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大历史使命。一、创造中华民族的思想自我高清海先生生前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需要自己的哲学理论》。他认为,一个民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们对中国思想史研究现状不满足感的增加,试图改变它的期望也变得强烈了.这首先促使我们清醒地反思中国思想史这门专业所处的实际境况.我愿列出一些也许是属于整体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于20世纪20年代初创建以来,一直存在身份识别的困难。萧公权"采政治学之观点"的研究进路,彰显了其作为政治学分支学科的属性。20世纪80年代的学科重建,逐渐形成了研究对象的选择应充分考虑中国政治思想史特殊性的共识,这一共识的形成和政治文化研究的引入拓展了中国政治思想史的选题视野和研究范围,有力地推动了编撰体例、书写风格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带来了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空前繁荣,涌现出了学界公认的"刘泽华学派"和9卷本《中国政治思想通史》这样的学科百年发展史上的典范之作。但中国政治思想史知识的中国特色的彰显,并未能彻底消解其与现代政治学知识体系间固有之张力。如何将中国政治思想有机融汇于现代政治学知识体系,仍需做出更多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4.
1996年年底,正值董建华先生当选香港回归后特区的第一任行政长官之际,我有幸赴港参加了’96国际语文教育研讨会(ILEC)。在港停留的几天里,学习交流,逛街游览,学术与文化信息扑面而来,友情与师生之情萦怀无尽。静心回顾,仅理其浮光掠影一簇以抒怀。  相似文献   

15.
田桥 《毛泽东研究》2020,(2):112-122
回顾2019年国内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研究成果,毛泽东与新中国、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生平事迹及历史叙事、毛泽东经典著作、毛泽东党建思想、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毛泽东外交战略与思想、毛泽东国防军事思想、海外毛泽东研究的译介与评析是学界的焦点议题。这些议题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研究的进展和趋势,一是聚焦于思想史的研究成果继续增长,二是愈来愈多的成果基于概念史视角考察毛泽东思想及相关概念范畴的历史嬗变,三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学术旨趣置于与毛泽东相关的微观研究,四是交叉性研究成果呈现明显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一流政治学科的根本标志是拥有自主性政治学理论。建设政治学理论的资源来自古今中外,但只有在学科意义上,这些资源才能派得上用场,这些资源才有意义。在对标尺度上,对政治学理论创新有直接贡献的学科分别是思想史研究、历史社会学和比较政治研究,西方政治学理论仰仗于这些学科的发达。在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主要路径是"思想史中的思想"而非"历史中的思想",思想史研究还较难取得重大突破;作为检验理论真伪和发现新理论的历史社会学研究,还没有形成作者群;比较政治学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航向。因此,建设中国的一流政治学仍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7.
缤纷络绎 锦绣有章——余光中文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缤纷络绎锦绣有章———余光中文体论●伍立杨余光中先生曾在《逍遥游后记》中说他真想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出一颗丹来。此语既出,作品随之。音声异采,照人心眼。余光中的作品,不独散文、诗歌,举凡随笔、译文、评论,皆可作为独立自足的文学文本,供人品藻,百读不...  相似文献   

18.
卜束 《瞭望》1991,(43)
郭沫若在抗战时期的重庆,曾把柳亚子先生誉为“今屈原”。又说他“是一位典型的诗人,有热烈的感情,豪华的才气,卓越的器识,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由于柳亚子经历了反清反袁反军阀斗争,又与“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许多著名作家有交往,所以他写的随笔小品颇具  相似文献   

19.
贺小敏 《学理论》2012,(14):191-194
罗宗强先生的文学思想史书写展现出了他在历史还原时面对古人的那种悲悯的情怀,令人感受到一缕淡淡的忧伤。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历史还原时对于时代背景的细致关照;二是历史还原时对于历史人物的深切关怀;三是历史还原时对于社会事件的入微考察。充分地认识和理解历史还原,并恰当地运用于文学和史学研究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伏琛 《瞭望》1989,(52)
自1936年8月《作家》月刊刊载了鲁迅先生的《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后,从此使徐懋庸留下了终生难忘的沉痛记忆。但是,在此之前,徐懋庸和鲁迅先生的关系是很好的。鲁迅曾对他主编的《新语林》给予过大力支持。 30年代,杂文、小品、随笔极为风行,因此这方面的刊物也特别多,提倡幽默、谐谑、趣味的有林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