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江泽民运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继承毛泽东、邓小平关于政党制度建设的成就,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政党制度建设,为我国政党制度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以宪法的形式确定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将其制度化、规范化;把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政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初步构筑起政党制度建设的理论体系;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共产党在多党合作中处于领导地位新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培育先进的政治文化,完善具体的政治制度,建设完备的党际监督体系,是保证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在新世纪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关键所在。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简称中国多党合作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从政治文明视角探寻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发展的路径,对于推进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全面介绍了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主要特征和基本内容.概括了我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总结了中国政党制度的经验,介绍了中国政党制度的优势和特点。白皮书第一次概括了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价值和功能;阐述了多党合作制度所具有的历史必然性、独创性和优越性:明确了民主党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阐发了多党合作制度在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框架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政党制度在多党合作理论、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本文从多党合作制度的丰富和发展;我国政党制度呈现的新特点;衡量我国政党制度的标准更加明确;正确处理政党关系,促进多党合作事业健康发展四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建设的新成就。  相似文献   

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其先进性的根本保证 ,也是各民主党派发挥作用、加强自身建设学习的重要内容 ,它为发展和完善我国政党制度提供了新的理论 ;为多党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多党合作制度的完善找到了新的结合点 ;为多党合作的运行机制提供了新视角 ,与衡量我国政党制度的标准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推动中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同时,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首先确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他科学阐述各民主党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为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建设,清除了党内外的思想认识障碍,使多党合作的基本点也实现向经济建设方面的转移;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使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进入了新境界。  相似文献   

7.
强调新形势下加强我国多党合作政党制度"三化"建设的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多党合作政党制度"三化"建设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提出一系列推进多党合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目的是要更好地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认识优势是发挥优势的前提。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优势表现在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既有别于一党制又有别于两党制、多党制的政党制度;是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辅相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的政治制度。讲优势也不应夜郎自大。决定政党制度命运的关键在优势的发挥,这方面我国政党制度建设还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政党制度地位和作用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关于这项制度的地位和作用 ,在宪法的原则性规定、党的文件、政协章程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谈话中虽然有所涉及 ,但却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法律制度的保障。因此 ,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法治化 ,应当成为我国政党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中政党政权关系理论,是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中国各个政党在国家政权架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科学、合理的解释。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中政党政权关系理论,以中国多党合作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极大地创新了西方传统政党制度理论关于政党与政权关系的解释。本文着重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中政党与政权关系的理论基石、基本内容以及主要特色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特色政党政权关系理论建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党代会代表提案制是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推进党内民主的重要举措。经过十年的探索实践,党代会代表提案制得到了循序渐进的发展,在认识层面、理论研究、制度建设科学化等方面都积累了一定基础,既彰显出超过原有制度设计初衷的价值和意义,但同时也积存了一些问题,影响着党代会代表提案制向纵深发展,需要从制定党内规章、制度规范化建设以及党代表队伍建设等角度对其进行深化和完善。可以预见,党代会代表提案制虽然并非党内民主系统工程中的核心制度,但它的实施过程也是一次深刻的党内民主启蒙,或将推动党内民主新的生长点的出现。  相似文献   

12.
我省高校民主党派队伍是一支能够与中共共产党真诚合作的具有较高素质的队伍,但成员的思想态势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几个方面,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引起的,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强高校党派成员特别是年轻成员的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人民政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抄、照搬别国政治制度的模式.学习贯彻<意见>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不断开创多党合作事业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多党合作制度体现政治文明的本质,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文明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多党合作制度是政治文明的优势所在;是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需要。多党合作制度诠释政治文明的内涵,有着中国特色与创新,在致力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方面有着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发展党内民主首次提出的新课题和新举措。党内民主制度体系是党内民主制度创新的重要成就。要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必须把握好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的基本思路与着力点。基本思路是: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的目标和原则、统筹和重点以及执行和评估。着力点是:以落实党员"四权"为着力点健全党员权利保障制度,以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为着力点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以规范差额提名、差额选举为着力点完善党内选举制度,以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为着力点完善党委议事决策制度,以扩大党内基层民主为着力点完善党内基层民主制度。  相似文献   

16.
论健全完善党内法规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要提高党内法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必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实现党内法规的规范化系统化。对全党来说,当前必须结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深刻认识健全党内法规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着力完善党内法规体系、严格实施体系、严密监督体系和领导保障体系,同时更加注重党内法规体系的科学规划,以条例建设为重点,注重党规和国法的有机衔接,加强党内法规的理论研究,使党内法规体系更加健全完善、运行有效。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党内民主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来,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探索党内民主发展的新问题,开拓党内民主发展的新路,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和经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发展历程,总结成功经验,对于继续以改革创新精神发展党内民主,推进新的伟大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高校的全部工作都应围绕这一主题开展。高校又是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集中的地方,重视并积极发挥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及其成员和无党派人士的优势和作用,做好高校教书育人工作,将推动高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党际和谐与参政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对执政党执政能力、执政方式的重大考验,对执政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是对参政党参政能力的挑战。在当前中国执政——参政的政治结构中,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的党际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宏大命题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政治前提。从党际和谐的角度来看,参政党必须要在这种全新的格局中主动寻求自己的合适位置,积极推进党际和谐的实现,进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自已应有的参政职能。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今天,始终以实现人民民主为己任。中国共产党通过长期探索和奋斗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也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分析这一制度在中国产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它的特点、优点及其发展前景,有助于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并为丰富人类政治文明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