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颜梅生 《当代广西》2014,(12):58-58
正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美国记者斯诺是第一个向世界介绍红军长征的西方人。殊不知,早在1936年底,一本名叫《神灵之手》的书就已经在伦敦出版发行,比斯诺的《西行漫记》早了整整一年,书的作者是被红军作为"西方间谍"扣留的传教士勃沙特。意外遭扣押在贵州黄平县城旧州,有一所天主教堂,居住着加拿大籍英国基督教牧师海曼夫妇和他们的孩子。1934年9月30日,瑞士籍英国传教士勃沙特夫妇赶往旧州。不久,勃沙特、海曼以及一名女传教士埃米前往镇远传教。然而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居然走入了红军长征的队伍中。当时,红六军团经过55天的艰苦征  相似文献   

2.
周恩来于1931年12月底到中央苏区,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出发长征,在苏区共呆三年。“中央苏区时期的周恩来与毛泽东”——这个问题一度曾成为国际间中共党史关注者的一个热门话题。国内对这个问题讳莫如深,而国际上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始作俑者是中国共产党的叛徒龚楚。他在五十年代前期写的那本《我与红军》的所谓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周恩来到中央苏区,是衔“左”  相似文献   

3.
"长征"一词,随着红军长征的发展有一个演变过程,并不是一开始就明确的。1934年10月16日,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开始战略大转移。去向何方?最初的想法如同毛毛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中所述:"先转移到湘西,和那里的  相似文献   

4.
谁是最早报道红军长征消息的人,目前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大公报》记者范长江于1935年9月13日至14日连续发表在《大公报》的文章《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被认为第一篇公开红军长征真相的报道。陈云化名廉臣写的《随军西行见闻录》是"最早向  相似文献   

5.
他率领的赤卫军缴获来我军历史上第一架飞机“列宁”号:他与战友在主力红军长征后坚持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让大别山红旗不倒:以他为原型的电影《五更寒》上世纪五十年代上映至今仍为人们回放;建国初他与李先念、郑位三三家同住一个院子:他身残志坚与夫人撰写了《大别山上红旗飘》回忆录印行28万册引起强烈反响;何耀榜1964年病逝,1965年破例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相似文献   

6.
《小康》2016,(22)
正艾格尼丝·史沫特莱认为,"长征是革命战争史上伟大的史诗,而且不仅于此",她满怀信心地预言,"长征已经完成,红军正在继续创造历史。""事实、数字和一路上千山万水的名称,都不足以说明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更不能描绘出参加长征的红军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他们所受的苦难。"在《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一书中,作者以细腻动情的笔触记录朱德60岁之前所走过的  相似文献   

7.
《传承》2014,(11):F0003-F0003
正2014年11月25-26日,红军长征突破湘江战役80周年纪念活动在广西桂林市兴安县举行。本次活动的主题是"传承革命精神,共筑中国梦想",包括红军长征突破湘江战役80周年纪念大会、"永远跟党走"文艺演出、红军长征突破湘江80周年学术研讨暨电视剧《突围突围》看片会、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开馆仪式、红军后代湘江祭英烈活动、重走红军长征路等活动。当年参加过长征的60多位老领导老红军后代代表,以及桂林2000多名社会各界  相似文献   

8.
自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名著《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第一次向西方报道了中国红军长征的壮举之后,红军大无畏的英雄业绩就逐步传遍世界。半个世纪以来,许多外国学者怀着极浓厚的兴趣研究评论红军长征的历史,多部反映红军长征的史书专著在世界各地相继问世。其中较为突出的有日本原横滨国立大学教授、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员冈本隆三分别于1965年和1969年出版的两本专著《长征——中国革命锻炼的记录》和《中国革命长征史》,英国中国问题专家迪克·威尔逊于1971年出版的《一九三五年的长征:中  相似文献   

9.
陈琪瑶  王建华 《群众》2024,(2):64-65
<正>在长征宣传中,陈云是中国共产党内第一个向中国与世界介绍长征壮举的,他不仅是红军长征的亲历者,也是重要的决策者之一。毛泽东曾称赞,陈云是宣传中国红军长征的第一人,为中国共产党做了一件大好事。1934年长征出发前,中共中央大功率电台损坏,无法与共产国际总部取得联系,为了打破国民党反动派的虚假宣传,1935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派陈云秘密前往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报告长征情况,以争取国际舆论支持和战略指导。7月下旬,在宋庆龄、潘汉年等人协助下,陈云抵达海参崴,乘火车前往莫斯科。在此期间,陈云根据自己的长征亲历,构思完成了长征纪实文集《随军西行见闻录》(下文简称《见闻录》)。  相似文献   

10.
博览之窗     
红军“长征”一词的由来“长征”一词,随着红军长征的发展有一个演变过程,并不是一开始就明确的。据中央档案馆的考证,“长征”一词的首次使用是在1935年5月中共中央以红军总司令朱德名义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布告指出:“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  相似文献   

11.
《春秋》2021,(3)
正肖佛寿,一个参加过长征的红军先辈,虽然1955年也被授予了中校军衔,但与那些元帅、将军比较起来毕竟还是个小人物。今天除了他的家乡江西于都县,因有1997年9月印行的《岭背镇志》,以350个字的篇幅,介绍过他的简历;《于都县志》在《烈士》人物表中介绍过他的"生卒时间""入伍时间""入党时间""曾任最高职务",和"在广州病故,追认为烈士",以及近年正在扩建的于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中七八十个字的履历简介等信息,尚有些人知道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有过这么一个人物外,  相似文献   

12.
《小康》2016,(17)
正毛泽东曾在《"七大"工作方针》中指出"陕北是两个点:一个是落脚点,一个是出发点。"时光转移,如今,吴起县依旧在其转型之路上前行白天,胜利山无异于普通青山,不过当夜幕降临,密布于山坡各处的灯光被点亮后,一半白色,一半红色,犹如繁星般与夜空交相辉映。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境内的这座山因红军长征胜利会师而得名,在山头的一棵杜梨树下,毛泽东在睡梦中切掉了追击红军长征一年  相似文献   

13.
《传承》2006,(Z1)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思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毛泽东何叔衡问我:假使红军主力转移,你愿意留在这里,或是愿意从军去呢?我的答复是:我愿意从军去。——董必武《出发前》号角响了,尖锐的声音激励着每个战士的心弦。红军家属在路边送别。儿童团小弟弟叮嘱道:哥哥多捉几个师长回来啊!——彭加伦《别》街头巷尾,人山人海,议论纷纷“:有机关炮!“”子弹不多,怎么总打胜仗?“”他们日走一千,夜走八里,刀枪不入,还靠子弹打仗?”——彭加伦《道州城一瞥》他一进门就深深地作了一个揖“:…  相似文献   

14.
一九二四年,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一年七月一日诞生)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合作,中国革命有了转机.不幸一九二五年孙中山逝世.一九二七年四月蒋介石背叛孙中山的革命政策,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革命遭到失败.是年八月一日,周恩来、朱德、贺龙等领导了南昌起义.九月毛泽东在湖南农村领导秋收起义,十月率领起义部队上了江西的井冈山.一九二八年四月,朱德、陈毅带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支人民武装力量——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到一九三○年,这个中央根据地已发展到包括闽西赣南二十一个县,面积达五万平方公里,人口二百五十万.与此同时,在全国其他地区也有不少革命根据地建立起来.蒋介石调集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先后四次都被红军所粉碎.一九三三年十月,蒋介石纠集百万军队实行第五次“围剿”.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导致军事上的失败,最后不得不实行战略大转移——万里长征.另外,当时日本已入侵中国,亦需北上抗日,所以红军主力十万人(即第一方面军)于一九三四年十月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从江西瑞金、雩都,福建长汀开始长征.一九三五年一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炀绞ち宋奘枘严兆?终于打破了占压倒优势的敌军的围追阻截,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根据地与当地的一支红军会合,前后历时一年,经十一省,行程共计两万五千里.第二、第四方面军也先后经过长征转战到陕北.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长征的胜利是一个伟大的转折点.从此,中国革命开始了新局面,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后又经过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政府,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精神,今天仍激励着中国人民进行“新的长征”——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最近,本刊派出记者沿着红军的足迹,进行实地采访.他们跋山涉水,寻访了许多历史遗?屠虾炀?也亲见了这些地区面貌的变化,写了一系列报道,总名为《长征路上》,从本期起开始刊载.  相似文献   

15.
正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中的壮烈一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这场战役,在2021年4月25日至27日到广西考察期间,首站就来到位于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向在这场战役中英勇牺牲的烈士敬献花篮,并对湘江战役中红军将士坚定的理想信念进行了高度赞扬。他语重心长地说:"试想,如果没有这么一批勇往直前、舍生忘死的红军将士,红军怎么可能冲出敌人的封锁线,而且冲出去付出了那么大的牺牲,还没有溃散。靠的是什么?靠的正是理想信念的力量!"并指出,"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的湘江战役精神是伟大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红星》报是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出版的红军中央机关报,1931年12月11日创刊于瑞金。红军长征中,遵义会议以前,由邓小平同志负责编辑;遵义会议以后,由陆定一同志负责编辑。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8月,《红星》报共出版长征专号28期。对长征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长征途中的“红色号角”。  相似文献   

17.
1935年9月18日,红军长征的先头部队到达甘肃南部的哈达铺,随后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等也相继到达。在此地,中央决定红军长征以陕北为“落脚点”。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红军长征以陕北为落脚点呢?对于这一原因,曾有过不同的说法。  相似文献   

18.
《时事资料手册》2006,(4):21-21
“长征”一词,随着红军长征的发展有一个演变过程,并不是一开始就明确的。据中央档案馆梁慧荣的考证,“长征”一词的首次使用是在1935年5月中共中央以红军总司令朱德名义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布告指出:“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  相似文献   

19.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尽管,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七十年,但它的丰功伟绩,惊天地,泣鬼神,彪炳史册,万古流芳,长征精神万岁!"人民是革命的母亲"人民是革命的母亲。红军一切为了群众,又很好地依靠了群众。在长征中,红军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对人民群众的财产秋毫无犯。在经过少数民族地区时,…  相似文献   

20.
周素园,1879年农历闰三月初七出生在贵州毕节,是爱国知识分子、进步民主人士。红军长征经过贵州时,他以57岁高龄就任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并随红军长征至陕北。建国后,他出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贵州省第一任副省长。毛泽东称他是"我们的一个十分亲切而又可尊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