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近日,网友晒出向女儿写的《保证书》,保证永远第一喜欢大宝的作法引发了热议。与用"逃学"、"割腕"及"留遗书"等极端方式要挟爸妈放弃二胎的任性相比,这不失为相对开明、中庸及"和平"之举。大宝们索要父母对其"第一爱"的保证,的确难脱唯我独尊和独占鳌头的自私与霸道之嫌,仍属不满意和不情愿的"任性"表现,但其现实效果却是为二胎计划的实施扫清了障碍。毕竟生育二胎不仅圆了年轻父母的多年夙愿,更有着改善人口结构、缓解老龄化程度的社会意义。也许有人会将父母写"保证书"视为向孩子任性的  相似文献   

2.
50%的父母说,有孩子之后的第一次性生活感觉非常难受,8个月以后仍然感觉不好。58%的父母说他们在做爱的中途被孩子打断过。87%的妈妈认为她们的性生活比没有孩子时少了很多。更多女性认为孩子到来后,性生活变得例行公事。  相似文献   

3.
《小康》2017,(3)
正"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有调查结果显示,过半受访一孩家庭不想生育第二个孩子,抚养成本、生育风险、母亲的职业考虑,是家庭生育决策的重要考量,那么,政府应该如何给"二胎家庭"吃下定心丸?"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生"还是"不生"成为许多一孩家庭面临的重要选择。一方面,生育高峰的到来令医院产科一号难求,床位全面告急;另一方面,有调查结果显示,人们的生育意愿低于预期。  相似文献   

4.
"一切为了孩子"这个口号一点都不夸张。为了孩子,妈妈放弃了工作陪读;为了孩子,爸爸放弃了球赛陪着复习功课;为了孩子,全家一起努力,创造最好的学习环境;为了孩子,父母也总是不厌其烦地教诲,喋喋不休,总认为这样才让孩子们"刻骨铭心"。亲爱的父母们,别忘记:  相似文献   

5.
<正>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眨眼间80年代出生的新新人类已进入了婚龄期。然而,面对婚姻,自主独立的80后们却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父母们产生了一定的碰撞:年轻人不愿意像上一代人那样到了“适龄”就该结就结、该生就生;而老一辈的父母们却希望子女二十出头就结婚,甚至婚后最好马上要孩子。于是,用心良苦的父母们时不时会对子女们进行催婚“轰炸”。“催婚”,让父母和子女都无可奈何。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大巴山边缘的某些角落里,沿袭陈规陋俗的山民们,演绎着近亲婚配的一幕又一幕悲剧。彭某与张某,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父母为了打破“一辈亲,二辈表、三辈四辈认不得”的信条,让他们结为夫妻,婚后十余年来夫妻倒还恩爱,可就是不能生养一个正常的孩子而万分痛苦,张某共生了五胎,第一胎生下就死了;二胎生了一个无头婴孩,三胎生下一个只有4斤重的男婴.花费五千余元.苦心养育.两载后矢折四胎是个双胎,生下后两小时死去;五胎也是一个双胎,成活一男婴,至今已七岁,经常生病,神智不清,花费了近万元为其求医求药,倾家荡产…  相似文献   

7.
《小康》2020,(4)
正二胎政策带来的新生儿增多,新手父母对于月嫂的更高需求,好月嫂养成需要的长时间积累,这些都是导致金牌月嫂一人难求的原因。未来,如何才能更多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提升月嫂行业的服务质量呢?"怀孕三个月我就开始找月嫂了,不然肯定找不到。""金牌月嫂一人难求,花钱不说,很多时候还需要运气。""我生孩子时用的月嫂特别好,但也确实特别贵。"如今,很多新手妈妈都会请个月嫂来照顾自己和孩子。找到  相似文献   

8.
扫描中国"陪读大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个世纪80年代,孩子就是孩子,一个人上学一个人写作业一个人自理生活;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孩子们被冠上了一个新的称呼:小皇帝。他们上学有父母接送,作业有父母抄写,甚至值日,都由父母代劳。家长们有一个心愿,希望自己吃的苦,孩子不要再吃;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到了社会上,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相似文献   

9.
表面上看,如今的孩子被大人们照顾得无微不至。但是换个角度看,他们过早地步入“成年”,失去童年应有的欢乐,活得太累。“皇帝”做得好辛苦许多父母们发现:如今孩子们的书包重量已远非昔日他们书包的重量。“有时看到爱妮背着那么重的书包上学,觉得她像一座小山,一匹负重的小骆驼,真是心疼!”爱妮妈妈说:“我们希望孩子将来能上大学,但孩子是不是有点太委屈了。”许多对孩子挚爱的父母们将无限希望寄托在孩子导上。虽然舆论总在说父母的“溺爱”已造成独生于女这一代任世,但深究起来,却会发现,孩子们在重负荷的爱”下,失去了…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全面两孩政策下城市青年女性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本文从贝克尔经济学理论视角入手,根据不同孩次进行成本收益分析。研究发现,生第一个孩子时人们的生育行为受舆论和宗族观念影响较大,受经济成本影响较小,收益期待集中于"养儿防老";生育第二个孩子时人们的生育行为更具经济理性。二孩带来的经济压力和对父母时间、机会成本要求起决定作用;同时父母对第二个孩子的情感收益期待更高。本调研带来的启发是鼓励二孩生育不能单靠政策的放宽,更需要从经济理性视角"多管齐下",在提高经济水平增加人民收入的同时,完善各项福利养老保障制度,健全相关基础设施,降低生育综合成本凸显生育收益,全方位促进生育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台湾     
《台声》2016,(11)
正携手佛光山免费配眼镜5月18日,苗栗县政府与财团法人佛光山慈悲基金会联合举办的"有爱有镜·看见未来"活动举行,免费为县内100位清寒学童配镜,期许给孩子一个有爱、无碍的学习环境。暑假活动多体验营开跑体恤父母辛劳,也为了增广孩子知识,今年新竹县政府首度在暑假举办"乐活FUN一夏"活动,活动分为十大类、上百个体验营,千位志工、提供上万学童参与,期望减轻父母们的负担。  相似文献   

12.
正著名心理专家郝滨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就先来看一看如今我们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付出和要求吧:绝大部分家长都会在孩子的择校问题上想尽办法,为孩子找好学校;绝大部分家长周六周日也不放过自己的孩子,在校外帮孩子报一大堆学习课程,如奥数、英语、思维训练或艺体技能类的培训。总之,家长们  相似文献   

13.
记者在河南农村采访,经常听农民这样反映:"一税轻(农业税),二税重(统筹、提留款),计生罚款无底洞。"农民们说,一些基层干部不是在如何执行好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上下功夫,而是超生"放松",罚款"加码",把超生户作为乡、村的一个重要"财源"。计划生育还是"计划生钱"?今年秋天,记者到河南省睢县西陵镇采访,听当地农民反映,他们这儿有"土政策",只要交罚款,就可以超生。对于一些怕违反政策、不敢超生的群众,干部们还上门动员他们超生。南村村民梁红伟告诉记者,他头胎是男孩,按国家规定不能要二胎,可1995年种麦前,爱人又怀了孕。正当他为流不流产而犹豫时,当时的乡计生干部张继德找到他说:"想要二胎很容易,拿3000块钱就行。"他东拼西凑  相似文献   

14.
陈志军 《当代广西》2011,(21):49-49
孩子一出生,便是父母的小天使,让孩子绽放天使般的微笑是父母的心愿,然而却有一些小天使,生下来就难以绽放美丽的笑容。他们是先天唇腭裂患儿,他们的出生带给父母更多的是惶恐、心痛和深深的忧虑。唇腭裂俗称"兔唇",是一种先天缺陷。这种  相似文献   

15.
声音     
正我们要求"类家庭"的父母有高度责任感,并能把这个家庭稳定下来,最好能陪伴这些孩子直至他们成年。但由于养护楼远离城市中心、"爱心父母"工作压力大等原因,10个月来,仅有6对爱心夫妇入住。——湖北省武汉市儿童福利院龙泉山分院副院长胡琳一脸无奈、难掩失落地说。由于拐卖儿童犯罪的特殊性,当找到这个孩子或  相似文献   

16.
《小康》2015,(10)
<正>一首由一个8岁小女孩在作业本上写的《等我的身体也有了曲线》一夜爆红,引来一场网友调侃的盛宴。有人说,父母们应该关心孩子爱与痛,和孩子同呼吸共命运。也有人说,孩子要理解父母为他们付出的辛劳与汗水。女教师留下"十字箴言"想去看世界,火了;小女孩一篇《等我的身体也有了曲线》"讽刺"老妈,也爆红了。近日,一首由8岁小女孩写在作业本上的诗《等我的身体也有了曲线》在网上走红。她在诗中描述了自己"有了曲线"当了妈妈后如何对待自己女儿,用以表达对母亲的不满。"我要带她走遍全球"、"我一定不  相似文献   

17.
百姓大求名     
南方某市一记者喜得贵子,逢“喜九”时,邀来亲朋一贺。席间,主人请诸系列友为孩子想一个名字。话音未落,一千人等群起相责:“老弟,你先歇会儿吧,我们这些粗人还正‘困惑’着呢!”“我的囵囵会叫爸爸两年了,可叫他什么我还没想好呢!”记者感慨万端,撰文评说道:中国人起个名儿也不就是一两个汉字么,怎么就比写部长篇还难受呢?俗话说,“人的名,树的影”。名字是每个人的招牌和象征。尤其是当人口警钟在我们耳畔敲响后,以新生代为轴心,年轻的父母们日夜劳作,寝食难安,而送给孩子的第一件礼物,莫过于起一个言微意奥、吉祥独…  相似文献   

18.
《当代广西》2011,(8):59-59
在德国,孩子生下来后,父母最需要做的是两件事,一是教育孩子学会自立,二是教育孩子从小有爱心,进行“善良教育”。  相似文献   

19.
邓幺哥     
《小康》2016,(11)
正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幺哥领着全家大小披星戴月,一年又一年,但他辛劳一生,也仅仅是勉强温饱而已,而他的孩子们却有了今天的好光景,在我看来,真的是时代不同了邓家的几个孩子都出息了。邓家有五个孩子,三个儿子:老大、老二、老幺;两个女儿:老四、幺妹。老二好些年前病逝了。老大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脸朝黄  相似文献   

20.
《台声》2020,(6)
正通过抗"疫"看大陆春节一过,在福州工作生活的台胞汪雅媚一家就从台湾飞了回来。"因为家里两个孩子,一个高一、一个高三,老大要准备高考,我们还是按照既定计划回来了。"一天不摸篮球就手痒的两个大男孩突然过上了宅生活,汪雅媚坦言,刚开始他们确实都有点儿不适应。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