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老六月雪 《党课》2011,(14):95-99
毛遂(公元前285-前228年),战国时期薛国人(今山东省枣庄市人),年轻时出游赵国,为赵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居平原君处三年未露锋芒。赵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年),他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  相似文献   

2.
根据《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赵孝成王九年,秦国军队围攻赵国都城,赵国平原君到楚国求援,其门下食客毛遂自荐同往,为赵国请来救兵立下汗马功劳。此后,“毛遂自荐”一直被引用为自告奋勇,自我推荐的典范。与之相悖的是“自挑位置”,就是当事人带着个人的主观意愿,“盯”着某个有实惠、有实权的位置,围绕“自我”跑官、要官。如此挑三拣四,与组织分配原则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3.
贪利铸鉴     
利令智昏,古已有之。据《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载:战国时,秦国派大将白起带领人马,攻占了韩国的野王。野王位于韩国上党与韩国内地之间的重要通道上。上党的地方官冯亭怕自己孤立无援,想归附赵国,遂派人告诉赵孝成王:韩国要把上党之地划给秦国,但上党官民不愿归秦,而愿把所有17个城邑归于赵国。赵孝成王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平阳君赵豹说:这是冯亭想嫁祸于赵,我国无故受利会招致祸殃的,不如不要。平原君赵胜说:不要白不要,这样一块好地方,这么一些城邑,不费任何代价送上门来还不要么?赵王认为赵胜言之有理,确实有利可图,就发兵占领了上党,并封冯亭为华阳君。然而这样一来,把秦国激怒了。秦王又派白起去打赵国,加之赵王派赵括为大将应敌,用人不当,赵国大败,40万赵军全部覆没。  相似文献   

4.
贤士谏主     
张光茫 《求贤》2011,(3):54-54
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为帮助赵国解除秦军的包围,假借魏王的旨意,调动魏国十万大军,与赵国里应外合,打败了秦军。赵国国工对信陵君的壮举万分感谢.决定将赵国五座城池封赏给信陵君,信陵君听后面露骄矜,感觉受之无愧。  相似文献   

5.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自小熟读兵书,口若悬河,自认为是一个带兵的将才。可知子莫如父,其父赵奢却认为儿子只会夸夸其谈,难当带兵打仗大任。在越国与秦国的"长平之战"中,赵括替代老将廉颇担当主帅。他果然一味照搬兵书,结果赵军惨败,赵括自己也被秦军乱箭射死,最终落了个"空谈误国"的千古骂名。  相似文献   

6.
陈良 《学习月刊》2014,(13):54-55
战国时期,秦国日益强盛,怀有吞并六国的野心。有鉴于此,魏国信陵君、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四大公子广泛网罗人才,不断扩充自身势力,以便应对秦国入侵。据史料记载,四公子所养之"士"多达数千人。这些"士",主要包括学士、策士、方士和术士,当然也包括吃白食的食客。礼贤下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在这方面,四大公子做得非常到位,不得不令人敬佩。  相似文献   

7.
王淦生 《奋斗》2011,(3):61-62
能凭成语而名垂千古的人在历史上为数不多.毛遂先生便是拥有这种殊荣的人物之一。当初,在秦军大兵压境赵国国难当头之际,身份低贱(赵相平原君的门客)的毛遂挺身自荐担任说客,以其过人的胆识、精辟的分析和高超的语言技巧.向楚王直陈利害,  相似文献   

8.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一句大家都熟悉的古训,出现在公元前258年“信陵君窃符救赵”过程中。侯生给信陵君分析用窃得的兵符去调动军队时可能出现意外时,就说了这句话。  相似文献   

9.
创业教育不应“忘记”失败案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时毛遂自荐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他作为赵国平原君的食客,自荐随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救,巧舌如簧,舌灿莲花,以雄辩的口才说服楚王联赵抗秦,很是露了一手。不少人想当然地认为他此后一顺百顺。其实,毛遂在他自荐之后没满一年,就死了。  相似文献   

10.
《党建》1994,(2)
怎样区分“毛遂自荐”与跑官要官的界限?袁聪在中国,“毛遂自荐”的历史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它讲的是战国时代赵国平原君的门客毛遂,在国家战事紧要关头,自己推荐自己随平原君出使楚国。结果智勇双全的毛遂,说服了骄横的楚王,促使楚国出兵抗秦援赵。通过自荐,毛遂的...  相似文献   

11.
爱才与嫉才     
战国时的魏公子信陵君,在历史上可算是个名人了。据太史公的记载,他“为人仁而下士”,使得方圆数千里的“士”“争往归之”,一下子集中了三千“食客”。因此,在那多战之秋,诸侯畏于信陵君的“贤”与“多客”而“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要说此君的礼贤下士,在古代也可算是个“样板”了。《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了他“窃符救赵”的故事,今天读来,仍振聋发聩。就拿“隐士”侯赢来  相似文献   

12.
善任与善免     
正毛遂自荐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然而,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史纲评要》中对此写下"眼瞎"两字的眉批,也许鲜为人知。毛遂投奔平原君门庭三年,平原君竟然对他无甚了解。当平原君要组织20人的赴楚使团尚缺一人时,毛遂自荐,平原君则以未闻左右对毛遂的称颂,而断定其无贤,不让同往。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13,(16):54-54
知人不深、识人不准,就会出现任人不当、用人失误。人才放错了位置,也可能变成庸才。位子不“合身”,小则屈才,大则误事。刘邦用韩信,“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终得天下。赵孝成王用赵括,错用一人,败绩连连。历朝历代,能否选贤任能、知人善任是决定兴亡的关键一环。囝以人兴、政以才治,更是我们党治党兴国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试题:“毛遂自荐”可以说是妇孺皆知的历史典故,但“毛遂自刎”的故事却不被大多数人所知。据史料载:由于毛遂促成了楚国与赵国“合纵抗秦”的大计,挫败了秦军的侵犯,从而赢得了赵相平原君的赏识。在“毛遂自荐”的第二年(公元前256年),燕国派大将栗腹大举进犯赵国,由于平原君没有认识到毛遂只是个外交人才,并非带兵打仗的“将才”,力荐毛遂统率大军前往御敌。结果昌都一战,被栗腹杀得片甲不留,毛遂满腔羞愤,“自刎”身亡。请根据这段历史典故,结合领导工作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参考答案:本题的主旨是从反面案…  相似文献   

15.
为贤牵马     
边鸿基  杨自明 《求贤》2010,(5):53-53
战国时,信陵君是魏昭王的小儿子,他对贤人才子以礼相待,从不因自己位高权重而轻慢贤士。魏国有一位贤士名侯赢,年届七十,家境贫寒,任守城门的小吏。信陵君闻侯赢之贤后,便备厚礼去邀请,没想到侯赢婉言相拒,说:“在下修身洁行数十年,不能因为贫饥而接受公子的重金,谨请公子回府。”面对侯赢之拒,信陵君不仅未恼,反而更加敬重其人品。  相似文献   

16.
平淡是真     
人生在世,往往不会一帆风顺,有进、有退、有荣、有升、有降,有时或许默默无闻,有时会轰轰烈烈。如果我们能认识到平淡是真的道理,那么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会保持心理平衡,做出一种明智的选择。在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廉颇很有军事天才,常打胜仗,但也有失意的时候。在长平战役的初期,赵军的统帅是廉颇。廉颇深知赵军的兵力无法在进攻中取胜秦国,因而采取深沟高垒之术,拒不出战,等待着秦军疲惫。而赵王对此却不理解,以为是廉颇怯懦。后来赵  相似文献   

17.
霸王,即楚霸王项羽(前233-前202).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西七里)人.楚将项燕之孙.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项羽24岁时,跟随叔父项梁斩会稽守殷通起兵反秦,为裨将.前208年,楚王任命项羽为次将、封鲁公.与末将范增在上将军宋义的统率下救赵.行至安阳,宋义逗留46日不进.项羽斩宋义头,拜上将军.悉引兵破釜沉舟救赵钜鹿,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击破秦军,项羽威名天下,始为诸侯上将军.率各路诸侯军西进消灭秦军有生力量,收降秦大将章邯后,直取秦都城咸阳.大军走到函谷关时,刘邦已占领咸阳,并派兵守关阻挡项羽入关.项羽大怒,破关而人,率40万大军在新丰鸿门安营下寨,准备第二天早晨一举消灭刘邦驻在霸上的10万军队.由于项羽的叔父项伯为报张良活命之恩,走露了消息.张良为刘邦出主意,解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止"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是无神论者,但他对宗教却颇感兴趣。他不仅注意读一些宗教经典,而且一有机会也喜欢去寺庙看一看、聊一聊,甚至和普通老百姓一起看庙会、玩抽签,也因此留下许多趣闻。"昔日唐王朝和尚破酒肉之戒,今日苏维埃法师开结婚之戒"1934年7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从瑞金沙洲坝迁驻高围乡云石山古寺。这里原本是当地  相似文献   

19.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邯郸市委、市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以"开战即决战、决战必决胜"的姿态,举全市之力打出扶贫脱贫"组合拳",取得了可喜的成绩。5年,长河流淌,斗转星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邯郸市委、市政府带领邯郸人民苦干实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啃下一块块"硬骨头",在邯郸大地奋力抒写一幅摆脱贫困的时代画卷。  相似文献   

20.
自荐,自古以来就是人才展示和发挥才能的重要途径之一。战国时,赵国平原君使楚,毛遂自荐,助平原君完成使命。平原君盛赞曰:“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遂以为上客。三国时,诸葛亮选将守街亭。马谡请令,诸葛亮本欲不允,马谡曰:“若有差失,乞斩全家。”诸葛亮曰:“军中无戏言。”马谡曰:“愿立军令状。”结果却失掉汉中要道,诸葛亮挥泪将其斩首。可以看出,两人均是自荐,结果大相径庭,这不能不令人深思。毛遂为平原君门客,三年不被赏识,似乎并无才能。及至楚国时,见楚王拖延不决,则按剑而前,说以利害,鞭辟入里,以死相逼,促成协议,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