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度中的个人认同、学生认同、学校认同、社会认同4个潜变量以及辅导员工作积极性、辅导员对大学生思政教育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辅导员工作成就感等14个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此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可应用于分析实践。同时从加强辅导员的分类引导,为辅导员提供职业发展空间,健全辅导员激励机制,提升学生、行政人员对辅导员职业认同度三个方面提出辅导员职业认同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由于社会、高校、学生和个体原因,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日趋严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缓解辅导员的职业压力,既要依赖于辅导员成长和发展的外界环境变化,提升辅导员职业素质,完善对辅导员工作的激励机制,更需要辅导员的自我调适。  相似文献   

3.
高校女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有性别优势,也有不易克服的劣势.时间、技能、人际交往资本的欠缺使女辅导员多条职业发展路径狭窄.对此,学校要制定辅导员使用和发展规划,增加转岗机会,科学考评,优化性别分工;辅导员自身转变性别观念,做好社会角色管理和职业发展分期管理,提升职业发展能力,解决性别上的职业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4.
辅导员是真正在一线面对少年儿童的少先队工作者,是少先队实际工作中最重要的力量,但同时他们又是教师,受教育行政系统的指挥和领导。基于对34位辅导员的访谈调查,从职业身份认同的概念入手,发现少先队辅导员有较高的职业身份认同感,其职业身份认同的过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从职业身份适应、职业身份服从、职业身份接受、职业身份内化,最终走向职业身份升华。同时,少先队辅导员建构职业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受到来自学校领导、同行、少先队员等正向强化的影响。由此提出从内环境和外环境两个方面提高辅导员职业身份认同,一是建立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二是进行少先队辅导员专业化建设,从而营造良好的职业文化,促进少先队辅导员职业身份认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2014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辅导员应具备的各项职业能力提出了明确的标准,标准中提出辅导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工作内容繁杂,常处于多种矛盾中间,以不同的身份应对不同的问题,由于工作理念、角色定位、知识结构等因素偏差易导致辅导员工作缺乏法治思维甚至侵犯学生合法权益。因此,要转变观念、准确定位、树立法治思维,提升职业认同感,完善知识结构,加强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建设,这是推进辅导员工作法治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日常工作中,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本职工作并没有得到有效履行,原因在于工作碎片化,具体表现在工作比较忙、工作目标模糊和本职工作缺位,直接诱发了辅导员工作形式化、妨碍了辅导员业务技能提高、影响了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和降低了对辅导员岗位的职业认同。碎片化原因在于辅导员工作职责不明确、学生管理工作缺乏规范性、职能部门推卸工作责任、辅导员自身定位不准确、学生服务设施不完善和高职院校生源的特殊性。为此,需要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推进学生管理工作规范化、回归职能部门工作职责、准确定位自身本职工作和完善学生基础服务设施。  相似文献   

7.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各高校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专职化的辅导员队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骨干作用。职业的专业化已经成为辅导员队伍发展的方向,但是在专业化建设中还存在着辅导员职业倦怠、职业内涵不明确和发展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本文将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及所造成的危害,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的建设问题上,必须更新观念,对辅导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到位;对辅导员工作科学属性的定性要到位;对辅导员“双重身份”的落实要到位;对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要到位。这样才能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成为可以终身从事、有无限发展空间、极具吸引力的光荣职业。  相似文献   

9.
由于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辅导员的角色性质也变得越发多元化,已经不单纯是过去的辅助性工作,而是将教育、管理以及为学生服务三者进行有机地结合。以上情况表明辅导员将面临着更多的职业困境,而"80后"的高校辅导员更是如此,其职业威信也在逐渐弱化,需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加强。本文首先阐述"80后"高校辅导员职业威信所面临的现状,在此基础上,说明辅导员建立职业威信的意义,最后提出几条有针对性的措施,希望能够对"80后"高校辅导员的学生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赵明吉  周莹 《工会论坛》2007,13(5):126-127
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大学生成长成才多元化的发展对辅导员本身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建设是实现辅导员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要通过职业化建设、专业化培养,使高校辅导员不断朝着"专家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由于长年不变的工作内容和计划经济的后续影响,国有企业职工普遍存在"工作倦怠"的心理,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创新和高效发展。工作倦怠的主要原因包括:人力资源配置不够合理、绩效考核体系尚需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不足等。作为国家主要经济基础的国有企业需要针对员工倦怠的现象,采取积极应对措施。要做好工作岗位分析,实现人岗合理配置;加强绩效考核管理,实现正面激励作用;因人而异,做好不同人员应对倦怠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我国警察职业倦怠的成因进行解构与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警察职业倦怠主要是由警察执法认知水平和管理水平与当今社会发展不协调造成的,应针对我国警察的工作实际采取相应的措施缓解警察职业倦怠的状况。  相似文献   

13.
心理素质是刑警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刑警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关系到刑警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刑警工作的高负荷、高应激、高风险的特征决定了刑警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通过运用专业化的心理测评工具和科学的数据统计分析,从实证性的角度为了解刑警职业倦怠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供第一手的数据材料,为改进队伍管理方式、提高队伍素质、关心刑警的身心健康提供科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警察工作倦怠的现状不言而喻。影响警察工作倦怠的主要因素有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和工作负荷。缓解警察工作倦怠的具体措施有:提高警察的自我效能感;加强对警察的社会支持,减少警察的工作负荷;加强运动和休闲活动。公安机关缓解警察工作倦怠、提高警察心理健康,对推动公安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务员职业倦怠在我国所占比例较高,不仅严重影响公务员本人的身心健康,而且直接影响政府效能和公众形象,乃至改革的成败及和谐社会的成功构建。社会环境因素、政府组织因素和公务员个体因素共同促成了公务员职业倦怠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全社会积极关注,公务员自身不断努力、政府部门不断推进管理改革、社会环境协同支持,才能有效预防公务员职业倦怠,提升公务员职业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警察工作倦怠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警察群体倦怠现象日益突出,严重影响警察个体的工作生活,对此本研究探讨了贵州警察工作倦怠的现状,以贵州警察为被试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相关分析、方差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得出以下结论:警察的工作倦怠水平偏高,情绪耗竭相对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两个维度呈较高水平;警察的情绪耗竭水平在性别、年龄、警种和文化程度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去人性化水平在年龄、警种和文化程度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个人成就感降低水平在警种和文化程度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通过问卷方式,调查了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发现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的总体职业倦怠程度并不严重,但个人成就感较低;女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比男教师严重,情绪衰竭程度显著较高;同年龄和教龄的教师分别在情绪衰竭和个人成就感两个维度上有显著差异;双肩挑教师的情绪衰竭和个人成就感均显著高于专职英语教师;双师型和非双师型教师在个人成就感和情绪衰竭方面没有显著性差。  相似文献   

18.
辅导员队伍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存在着严重的"常留长流"问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与提升,导致辅导员职业社会声望较低,影响了从业教师的职业取向。辅导员专业引领制度是一条可行的破解之路,对稳定高校辅导员队伍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了解警察的工作倦怠现状,采用MBI-GS通用量表对300名警察进行调查发现,人口统计学变量方面,已婚警察人格解体高于未婚警察;年龄大的警察情绪耗竭、人格解体和自我成就感降低比年龄小的警察严重;警龄长的警察情绪耗竭、人格解体比警龄短的警察严重;中专及以下学历的警察自我成就感降低比大专和本科学历的警察严重。为此,在预防和矫治工作倦怠时,应关注已婚、低学历人员、警龄长和年龄大的警察。  相似文献   

20.
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中国大型会议安保史上记录了一段辉煌的历史。世博类大型安保工作,不仅考验着公安机关的理念、能力和队伍风貌,同时也对广大一线民警的身心健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民警职业倦怠现象更为突出,并直接影响着民警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为此,应充分发挥个人、组织、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作用,建立身心保障机制,健全社会支持网络,通过实现身心和谐、警营和谐、社会和谐三大目标,不断消除民警职业倦怠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