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0 毫秒
1.
邓小平理论与中拉党际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中共)历来重视与外国政党的友好交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的对外工作成为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外交思想的指引下,党的对外关系不断发展,形成了“知交尽四海,万里有亲朋”的可喜局面。拉美是中共发展政...  相似文献   

2.
中国与拉美隔太平洋相望 ,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新世纪初 ,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出访了智利、阿根廷、乌拉圭、巴西、古巴、委内瑞拉等拉美 6国 ,就重大国际问题交换看法 ,筹划双边关系的发展 ,预示着1 3亿中国人民和 7.8亿拉美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将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一中国与拉美各国同属发展中国家 ,均有遭受帝国主义长期压迫、剥削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后 ,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拉美各国反帝爱国斗争给予了有力的支持 ;拉美各国、各阶层人民 ,对于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 ,也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2 0世纪 60年代以后 ,中国与拉美各国…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与拉美政党关系的现状与前景黄文登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中共)历来重视与外国政党的友好交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成为执政党,党的对外工作成为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对外关系不断发展,为配合政府外交,为促进我国经...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美国家普遍建立起经济特区。60年代和70年代,经济特区在拉美得到长足的发展。80年代,它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拉美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有效途径。进入90年代,拉美国家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普遍看好,同时,拉美各国遇到了外部资金来源和国际销售市场等方面的新问题。因此,90年代拉美经济特区的发展前景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80年代中后期 ,拉美各国以贸易自由化为开端 ,经过十几年的改革 ,已建立较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体制。从中长期看 ,拉美地区总的发展呈增长态势 ,并且有可能在一定时期和阶段出现较高的经济增长周期 ,西半球统一大市场也有望在 2 1世纪初变为现实 ,拉美各国的外贸市场和外资来源将进一步扩大。中国作为与拉美贸易关系正在蓬勃发展的国家 ,应有所准备 ,抓住拉美未来经济发展提供的机遇 ,重视与拉美各国、各集团建立有效的经贸机制 ,发展相互间的投资 ,以在未来的统一大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6.
20 0 3年 1月 2 0日 ,韩国国际经济政策研究所美洲部主任金文镐博士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作了题为“东亚与拉美经贸关系”的演讲 ,并与有关学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他对东亚与拉美关系的发展历史、经贸关系现状、投资趋势以及未来走向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关于东亚与拉美关系的发展历程 ,金博士认为 ,两地区间的关系经历了密切→疏远→密切的过程。由于拉美国家和亚洲大多数国家都曾沦为殖民地 ,且大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 ,因此 ,在 2 0世纪六七十年代南南合作、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和不结盟运动高涨之时 ,两地区间在国际间…  相似文献   

7.
何谓拉丁美洲的左派 ?何谓拉丁美洲的左派 ?有几种看法。英国《剑桥拉丁美洲史》认为 ,拉美左派是指拉美各国的共产党和社会 (民主 )党。1 古巴学者认为 ,目前拉美及欧洲一些社会民主党主张新自由主义 ,已不能再把它们看作左翼政党。2 有人把拉美现在尚存的一些游击组织 (如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哥伦比亚民族解放军和墨西哥萨帕塔民族解放军等 )都看成左翼组织。3但是 ,在“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后 ,随着美国和欧盟把哥伦比亚两支游击队都定性为恐怖主义组织 ,拉美不少左派党和左派社会运动已与这些游击组织拉开了距离。有人把拉美一些民…  相似文献   

8.
从2 0世纪70年代中国与拉美一些国家相继建交以来,中国对拉美市场的开发取得了显著的发展。2 0 0 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经济战略,要求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走出去”战略为进一步开发拉美市场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拉美投资环境研究是贯彻“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加强拉美市场开发的必要的基础性工作。一 “走出去”战略为拉美市场开发提供了战略指导 1 997年,中共中央在党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更好地利用…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最初30年,在当今称为第三世界的三大洲中,拉丁美洲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大陆。许多拉美国家的经济建设成就为世人所瞩目。但是,进入80年代后,形势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拉美陷入半个多世纪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衰退、债务危机、恶性通货膨胀等经济问题并发,严重困扰着这个大陆。拉美经济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而且某些经济指标,如1987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1978年的水平。另一方面,亚洲出现了“四小龙”,中国的经济取得长足的发展,东盟各国的经济开始“起飞”。在这种情况下,拉美尽管在政治制度民主化进程、对外关系争取独立自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它在全世界和第三世界中的地位已经相形见绌。  相似文献   

10.
本世纪初,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处理同拉美国家的纠纷时,推行动辄出兵入侵和武装占领他国的政策,即通常所说的“大棒政策”。这项政策公开侵犯了拉美国家的主权,遭到拉美各国人民和政府的强烈反对。从30年代起,美国政府改变了对拉美扩张的手法,放弃了“大棒政策”,代之以“睦邻政策”。50年代和60年代,美国偶尔也向拉美国家挥舞一下“大棒”,但由于此种政策不得人心,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它一直未敢公开派兵占领某个拉美国家。直到1983年10月25日里根政府派兵占领格林纳达和1989年12月20日布什总统下令武装入侵巴拿马,美国在拉美重操旧业,又挥舞起“大棒政策”。由于美国最近两次武装入侵带有某些新的特点,我们把它称为新“大棒政策”。  相似文献   

11.
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极力拉拢中国周边的亚洲国家组建针对中国的包围圈,为了应对这一情况,中国提出了建立“国际和平统一战线”的外交战略,1954年中印、中缅两国总理互访就是落实“国际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重大举措。在互访过程中,中印、中缅共同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领导人着力消除了印度、缅甸在华人华侨、边界问题、亚洲国家共产党以及中美关系等问题上的疑虑和担心,从而促进了中印、中缅两国关系,巩固了亚洲国家的中立倾向,为亚非会议的召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Diplomacy & Statecraft》2007,18(1):215-235
During the late 1960s and early 1970s, the Nixon administration confronted the problem of how best to protect US economic interests in Latin America during a period of rising economic nationalism. After extensive debate, the president approved a policy designed to deter expropriations and rein in nationalist economic sentiment by threatening to terminate US and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assistance to countries that expropriated American holdings without prompt and adequate compensation. As it turned out, however, this policy was little short of a disaster. Nixon's stance heightened American unpopularity during a period when US credibility in Latin America was already on the wane, and failed to have any restraining effect on either the number of expropriations by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or the strength of economic nationalism in the area. Informed by domestic and bureaucratic pressures and the same ideological proclivities that have long characterized American relations with the underdeveloped world, Nixon's policy on the expropriations issue ultimately proved ineffective and even pernicious to US interests in Latin America.  相似文献   

13.
During the late 1960s and early 1970s, the Nixon administration confronted the problem of how best to protect US economic interests in Latin America during a period of rising economic nationalism. After extensive debate, the president approved a policy designed to deter expropriations and rein in nationalist economic sentiment by threatening to terminate US and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assistance to countries that expropriated American holdings without prompt and adequate compensation. As it turned out, however, this policy was little short of a disaster. Nixon's stance heightened American unpopularity during a period when US credibility in Latin America was already on the wane, and failed to have any restraining effect on either the number of expropriations by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or the strength of economic nationalism in the area. Informed by domestic and bureaucratic pressures and the same ideological proclivities that have long characterized American relations with the underdeveloped world, Nixon's policy on the expropriations issue ultimately proved ineffective and even pernicious to US interests in Latin America.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关系持续快速发展引起美国特朗普政府的警惕,美国采取多重手段公开阻扰中拉合作,包括在拉美事务上频频发表反华言论、加大打击拉美左翼政权、拉拢右翼政权组建"反华阵营",并警告与中国新建交的拉美国家。特朗普政府施压手段取得了一定成效,部分拉美国家对华态度有所调整,但从长远看,基于中美关系、美拉关系及中拉关系的本质特点,未来中拉合作仍将保持良好势头。不可忽视的是,美国将继续阻扰中拉关系发展。中国应妥善应对中拉关系中的美国因素,保证中美拉三边关系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5.
美国对印尼政策历来缺乏一个稳定的基础。如何判断苏加诺政权的性质并据此制订美国的政策,始终是困扰美国决策者的一大难题。进入1960年代后,高度紧张的地区局势与苏加诺激进政策更是构成了对约翰逊政府政治与决策资源的挑战。美国对苏加诺政权性质和对外政策意图判断的演变,是促成约翰逊政府改变对印尼政策的重要环节。这一认知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苏加诺间接挑战了美国在东南亚的利益;苏加诺蓄意采取了与美国为敌的政策;苏加诺与共产党国家结成了针对美国的政治联盟。美国的政策也相应由促成印尼与西方国家关系的缓和转向削弱苏加诺政权政治统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战后初期美国积极在西半球编织反共防务安全体系。与此相比,美国对拉美国家的经济援助需求消极怠慢,对它们所面临的经济发展问题视而不见,采取了“贸易而非援助”的经济政策,激化了美拉矛盾。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拉美国家实行了国有化和土改等民族主义改革,并同苏联加强贸易往来,反美反独裁的游击运动风起云涌。在美国看来,这与其在西半球的经济安全和反共战略相悖。为了化解危机,美国一方面以反共和集体安全为名,对“敌对”政权进行军事干预,另一方面也在不断调整自身政策,加大对拉美国家的经济援助力度。不论怎样,谋求和巩固在西半球的霸主地位始终是美国制定拉美政策的根本目的,安全和稳定是其维护的主要利益。在理论上,只有拉美国家的深层经济发展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才能消除不稳定的隐患,所以,美国国家安全与拉美地区发展是并行不悖的。但在现实中,由于拉美国家的既得利益集团与美国关系密切,美国不可能切实推进拉美国家的经济改革,同时美国又常以安全防务政策化解由经济发展引发的拉美问题,这种立场上的偏差注定了美国提出的经济改革方案的“无效性”,而仅仅是一种权宜之计。  相似文献   

17.
With all-round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Latin America ready to take off, and with a promising China-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Cooperation Forum becoming a high-level dialogue mechanism. China-Latin America relations are poised to be further deepened and elevated,which will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ies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8.
去工业化现象是导致拉美国家20多年经济滑坡最直接的原因,而去工业化现象的深层背景则源于工业化模式转型的历史性延误。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拉美国家虽然经历了艰难曲折,但最终能够实现这一转型也为在新的国际环境下重振工业化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从当前的情况看,由于国际市场对资源类产品的需求持续旺盛,对外开放的进程不断深化,拉美国家所实行的发挥非熟练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静态比较优势的生产专门化模式对拉动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拉美国家也面临现有产业国际竞争相对较弱,产品出口受外部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工业部门创造就业的能力不强,工业技术设备对外依赖的程度有所加深。因此,如何克服这些弱点,使现有工业化模式不断走向完备与成熟,仍是拉美国家面临的一大挑战,进而产业政策的回归也成为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9.
The thaw in the Cold War following Joseph Stalin's death in March 1953 initiated a debate within the West German Foreign Office about intensifying relations with Eastern European communist states. Several veteran diplomats advocated expanding economic ties in particular. By 1955, however, the ministry's leadership around Foreign Minister Adenauer had won out with its more cautious course of limiting contacts to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the Soviet Union. This early debate already highlighted most of the issues central to West German deliberations on expanding relations with communist states right up to Brandt's Neue Ostpolitik of the late 1960s and early 1970s.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苏关系的恶化不仅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中国的外交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中苏关系恶化,首先导致了中国外交的战略调整;其次使中国外交日趋激进,并于60年代后期发展到极端;再次,促使中国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最后,促使中国领导人下决心改善中美关系,联美反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