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向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新型政府管理方式。电子政务可以有效消除传统政府管理的弊端,其内容主要包括:政府间的电子政务、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等。  相似文献   

2.
<正>"微政务"是指由中国政府部门推出的以"微博+微信"为主要平台的电子政务2.0模式下的公共管理方式。它为中国政府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打造科学化、系统化、专业化的政府管理模式提供了新途径。当前,"微政务"在社会管理创新、政府信息公开、新闻舆论引导、倾听民众呼声、树立政府形象、群众政治参与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正在以一种更为直接、亲近的方式"走入群众"。  相似文献   

3.
为了克服碎片化的制度结构带来的不利影响,"整体政府"的理念应运而生."整体政府"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而电子政务也成为"整体政府"实现的重要途径.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既是"整体政府"的样本,也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总结我国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的主要做法,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于促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赵军 《求实》2004,(Z4)
当代社会 ,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作为一种革命性力量的互联网 ,它的普及正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电子政务由此应运而生 ,并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所谓电子政务是指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和其它相关技术构造的政府结构和运行方式。电子政务使政府面临更大的挑战 ,同时也为政府管理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一、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的双向互动电子政务为政府管理创新提供了新的支撑和新的挑战 ,而政府管理创新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保障 ,并且电子政务也是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两…  相似文献   

5.
电子政务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也是一种新型的政府管理模式,对传统政府管理提出了全面挑战。电子政务依靠信息技术冲击传统的政府结构、决策方式、运行方式、管理和服务模式,通过改善政府管理环境,加快政府管理职能转变,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体现了电子政务转型的实质是政府定位的转型。  相似文献   

6.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一种强调高效、民主服务公民的新理论。服务型政府的构建首先要求政府树立"公民为先"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同时建立和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加强绩效管理立法工作,实现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加快政府信息化进程,促使服务意识向服务行为转化。  相似文献   

7.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革命,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政府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发达国家在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中遇到了一些难点和制约因素。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存在一些问题,应以战略眼光看待电子政务,以全局观点发展电子政务,并从安全评估、安全政策、安全标准、安全审计、建立国家公钥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强电子政务的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8.
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全面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是我省当前加强政府效能建设的必然选择。电子政务建设是推进我省机关效能革命的创新工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市场化、城镇化、国际化、信息化相互促进,迫切要求发展电子政务,逐步形成新型政府  相似文献   

9.
电子政务助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艳 《世纪桥》2009,(13):88-89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有多种路径选择,然而从本质上看,电子政务体现了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理念。提供了实现公共服务型政府目标的有效途径,是重要的公共服务型政府治理范式。通过电子政务可以极大地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透明度,提高我们的公共服务水平,因此加大力度发展电子政务,解决好电子政务在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将极大地有助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论电子政务与政务公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务公开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在实行政务公开的过程中,电子政务是重要的载体,是政府管理模式的内在基础。实行电子政务,可以改善政府公共服务,降低行政成本,促进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电子政务建设应强调安全为先和标准化原则。  相似文献   

11.
大数据时代,政府对于大数据的信息技术发展既有推动作用,又身在其中、不断迎来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模式挑战。大数据时代的服务型政府,处在政治信任信息交互模式网络化与公民社会维权意识高涨的环境变迁之中,是"互联网+"语境下2.0升级版本的服务型政府。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交互模式要求2.0服务型政府重视"制度管权"、推进"决策民主"、践行"行政伦理"、优化"电子政务"。大数据时代建设2.0服务型政府,可以用"制度"规范政府与市场、社会的行为边界,释放改革的"制度"红利;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机制改革,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发展"红利;推动政府对外"办公窗口"的网络化建设,激活便民服务"科技"红利;着力解决中国社会民生问题,实现人民追求的"幸福"红利。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服务社会——以晋江电子政务建设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政务是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我国于1999年实施政府上网工程,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虽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晋江电子政务在较短时间内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迅速形成了一定的应用规模,成功实现了既定的项目建设目标,为我国县(市)级电子政务的组织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模式,其经验是以服务社会为目标,进行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剖析了目前国内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指导思想"、"政务建设"、"项目实施"、"应用水平"这四个方面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4.
文章阐述了"和谐城市"的概念和内涵,指出电子政务建设的不断推进已为"和谐城市"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议利用电子政务建设成果,解决"和谐城市"建设中的主要问题.通过构建"和谐城市"指标体系,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水平,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信息透明度,建设完善城市应急指挥系统等方式,逐步建设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和谐城市".  相似文献   

15.
电子政务是政府在全球信息社会化的背景下,实现的政府部门内部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政府与公众之间网络化办公。政府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将成为改变政府行政管理方式的必然选择。政府必须创造有利于发展电子政务的良好环境、发挥领导组织作用、制定可行的发展规划,使之发挥最大的行政效率。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实施电子政务符合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符合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有利于体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实施电子政务体现了用先进科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按照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实施电子政务同掌握、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可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政府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7.
地方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入深化阶段,由于垄断改革、法制不健全和缺乏监督与追责,依然存在缺乏标准,审批程序和监督机制尚不完善等问题。地方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深化改革的非法治化路径带有人治色彩、容易"人去政息"。行政审批制度深化改革法治化以依宪治国、有限政府和依法行政为理论基础,是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市场活力,提升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公共服务效率以及在大数据时代发展电子政务、搭建电子政务平台的必然要求,可以通过具有强制力的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来规范和约束地方政府,这是推动地方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深入改革唯一可行的长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电子政务是近几年才在我国开始的政府服务方式,并正快速普及到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本文围绕电子政务的类型、发展意义、发展状况及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作者观点。  相似文献   

19.
近四十年来中国政府运用现代计算技术的发展过程可以根据重要政策节点划分为三个政策阶段:“政府信息化”阶段、“电子政务”阶段和“数字政府”阶段。与电子政务相比,中国数字政府建设在核心目标上立足于推进治理现代化,在顶层设计上依循数据范式,在政策上将“对数据的治理”也纳入议题范围,在业务架构上日益趋向于平台化模式,在技术基础上正在向智能化升级。基于此,数字政府的概念可以被重新界定为:在技术层面即政府基于数字技术以更有效率的方式分配信息,在组织层面即政府基于数字基础设施的赋能、协同与重构。正在发展中的数字政府表现出与过去所不同的重要特征,并由此带来政府作为一种组织的持续创新与转型,从而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革命。  相似文献   

20.
“大部制”与推动电子政务应用协同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推行“大部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与电子政务建设有着密切联系;“大部制”改革是电子政务建设面临的重大契机;“大部制”下的电子政务应用协同方式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