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2003年第四季度,印度的经济增长率创记录地达到了10.4%,超过了过去8年来中国任何一个季度的增长水平。国内开始对我们身边的这个大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而在各种比较研究中,必定要提及印度软件业的强大。"中国和印度的软件产业总量差距并不大,中国软件业的总产值甚至超过了印度。只不过中国的软件产品只有10%用于出口,其余大部分都用于国内市场;而印度软件的出口份额占到80%。再加上印度政府、企业口径一致地对外宣传,打造软件业的国际形象,所以其声势远远超过我们。"  相似文献   

2.
如果有人告诉你,世界上拔尖的21家软件公司,有12家在印度,你相信吗?也许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事实,或者说,不愿在头脑里记住这个事实。因为,在通向信息产业的道路上挤得闹哄哄的中国,还没有一家这样的企业。打开国门看世界已经20年了,我们关注的、比较的、要赶超的都是世界顶尖的国家、企业和技术。这体现了我们的勇气和自信,但也或多或少反映了我们的闭塞和浮夸的心态。我们并非已超越了其他“二流选手”,并非距离顶峰只有一步之遥。 关于印度,还有一些让我们吃惊的事实:我们所熟悉的美国电脑“奔腾”处理器是在印度工程师参与下制作的;印度正紧锣密鼓地准备自己制造航空母舰……当然,印度放了个“大炮仗”(原子弹)更是他们自己埋头苦干的结果——连美国中央情报局事先都不知情。而相对于依靠制造业的亚洲“四小龙”,印度更为自己经济增长的知识含量而自豪。  相似文献   

3.
1 广州市农业银行的同志告诉我一个数字:5304万。这是一个什么数字? ——这是市属六县搞小水电欠下的贷款? ——怎么是六县?不是八县吗? ——搞小水电的只有六县。只有山区才搞小水电啊。——那么,这笔欠款有希望还清吗? 市农行的同志苦笑了:一般来说,逾期贷款追回30%就不错了。而小水电,按现在每年偿还3%至5%的情形推算,最快也要20年。何况,不妙的消息还在不断传来:从1980年至1986年,已陆陆续续有345个小水电关停了。那,这算什么呢? “政策性损耗。”他平静地用一种职业性的口吻说。2 他真的平静吗?不。银行实行企业化,从今年开始要编制呆滞资金报损表,要从银行的利润中扣除。而过去是财政报销。他带着哭腔地对我说: “再这样下去,我们银行的干部职工不用开饭了!”他的话,不知道是否有点夸张。不过,据了解,  相似文献   

4.
本文编译自《今日军控》2003年9月号,作者拉杰什·M·巴斯鲁系印度孟买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作者站在印度的角度认为,面对中国和巴基斯坦两个完全不同的核对手,印度核战略模式的选择面临着一次重大的挑战。是扩充核武库来夺取核优势还是保持低规模的核力量来确保核安全?本文从核战争内在规律出发,充分考证了印度所面临的各种现实威胁,从而提出了最低核威慑战略的基本思想。编译本文,通过了解印度的核战略选择背景和其对中、印关系的判断,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与印度的未来发展关系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刊特编译此文,仅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印度崛起了,印度仍在崛起之中……当全球还没有从中国的快速崛起,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复杂效应中回过神来的时候,又一个"10亿级"的大国蠕动了。面对着印度的变化,及这个变化对全球政经战略形势带来的冲击,中国怎么看?美国怎么看?全球怎么看?更重要的是,中国怎么办?中国该有什么新思路、新作为?  相似文献   

6.
《南风窗》2016,(1)
正在伦敦读书那一年,我跟一个叫哈希特的印度小伙子做了一个学期的室友。我比较好奇普通印度人对英国的看法,问他,英国对印度殖民了那么久,还残酷镇压过印度人民的反抗,印度人对英国就没有一点怨恨情绪吗?他说不会,理由是:英国虽然殖民了我们,但也统一了我们,印度原本连共通的语言都没有,是英国人的征服和统治把印度变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家。这跟普通中国人对日本的看法是非常不同的。在中国,少数人的确有"媚日"情绪,但这种论调是没市场的,在公共空间里会遭到"老鼠过街"般  相似文献   

7.
2004年9月,华裔谭中教授建议我编一本中国如何看印度的书,作为他主编并于1998年出版的《跨越喜马拉雅鸿沟———印度试图了解中国》(Across the Himalayan Gap—An Indian Quest for Understanding China)的回应。谭教授的这本书是受印度英·甘地国立艺术中心主管瓦赞嫣博士(Dr  相似文献   

8.
媒体     
《南风窗》2013,(8):16-16
01印度能成为一个大国吗?英《经济学人》3月27日中国无疑已经加入世界大国行列。而人们常常以谈论中国的口吻来谈论印度。但在大多数人眼里,印度仍是一个无法完全与大国步调一致的准大国。这是印度的悲哀。印度本该作出更多的贡献,尽管财力和经济活力不如中国,但它致力于法治、人权建设,这是强大的软实力。但印度还没有认识到自己成为稳定力量和国际秩序维护者的巨大潜力,最  相似文献   

9.
对话钟南山     
这个春天,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中国人记住了一个名字:钟南山。 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 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这样描述他——他是一名院士,但现在他更像是一名战士;在抗击非典的最前沿,他殚精竭虑,勇于直言;作为一个67岁的老人,他到底承受着什么样的压力?在这场和疫病的战争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的全部精神?  相似文献   

10.
媒体     
《南风窗》2006,(18)
印度经济必超中国的理由近年来,中印两国经济都在飞速发展,GDP增速几乎不相上下。有人可能会问,印度经济有一天会超过中国吗?初看之下,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目前中国已经遥遥领先。但印度正在快马急鞭地追上来,甚至有一天会超过中国。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相比之下印度的社会体制对外界变化冲击的承受力也更强。尽管许多本国有识之士对印度效率低下的表决机制和拖沓庸懒的办事作风提出了强烈批评,但无疑这是一个更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管理体制。印度在许多经济发展问题上作出错误决策是因为参与决策的人出了问题,并非因为表决机制出了问题…  相似文献   

11.
据说他是“非典第一人”。也许,人们对他的关注太密切,而关爱太稀疏。 他在全世界面前晃了一小会儿,又默默消失在人海。 现在,他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他还能回归厨师行当吗? 我们忽略了,其实他也是位英雄—— 在他压服面对未来的忧惧,勇敢面对全世界的那一刻。 他的出面给许多人直面病魔的信心, 也为医学研究提供了珍贵材料。 我们应感谢他,尊敬他。 有可能的话,我们也要尝尝他的好手艺。 ——《南风窗》编辑部  相似文献   

12.
小镇遇知音     
广东顺德县桂洲镇,一个几百人的灯饰厂,当记者随一个采访团到达时,销售科长小潘热情地招呼大家。“《南风窗》?!”接过本人的名片,小潘惊喜.地叫了出来,“你们的‘风’好劲啊,我们厂有好多人订了这本杂志呢!”一个乡村小镇,能有多少知音?采访结束后,记者特地找潘科长了解情况。他说:“今年,我们厂有60多人订了《南风窗》。我厂的职工大多是邻近的农民,住在厂里的集体宿舍,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前两年工会订了《南风窗》,很受工人欢迎,杂志传来传去都翻烂了。大家觉得它新鲜、丰富、有味。从去年  相似文献   

13.
长平 《法制博览》2010,(18):61-61
也许就是因为我们什么事都习惯有一个标准答案,一旦这个答案不符合我们的定见,我们就忍不住暴跳如雷。 广电总局有一位官员,日前在华中师大讲座时表示,低俗电视节目应该坚决叫停。这个观点并不新鲜,引人注目的是,他为高雅、通俗和低俗作了生动的举例说明,这些例子分别是《感动中国》、小沈阳和凤姐。  相似文献   

14.
认识美国和认识自己《南风窗》(以下简称《南》):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大国关系之一。您多年研究中美关系,如果把您的思考总结成一句话,是什么?王缉思(以下简称王):中美关系的关键是我们中国人如何认识美国和认识自己。《南》:很多人以为我们对美国的认识多于美国对我们的认识,是不是这样?王:我们中国人总以为我们了解美国超过美国人了解我们,我认为这是需要分析的。如果从普通老百姓的角度讲了解,你要是问小布什是谁,老布什是谁,哪怕是路边的老太太也知道。但你要是去美国随便一个社区问中国现在的领导人是谁,过去的领导人是谁,他们都…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与印度正在接近吗?印度总理瓦杰帕伊6月访问中国,中印两国签署了《双边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揭开了中印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亚洲两个世界人口大国的握手将影响这一地区的未来。本刊选取一些各国媒体的不同观点,是想给读者一个有关中印关系走向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这个人,1968年,他说包产到户可以增产;1978年,他说中国要搞市场经济;2006年,他说不争论的时代过去了。张木生,1980年代初进入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跟随杜润生先生共同参与农村改革开放的设计,现为中国税务杂志社社长。早在1968年,他就写出了流传甚广的《中国农民问题学习》,在知青中间刮起了一阵“张木生旋风”。1969年他在一场沙龙辩论中预言,“当人民自觉起来的时候,我们的国家就会出现一个达芬奇式的时代”,后来的改革开放,印证了这一说法。20年余年一晃而过,张木生回想“达芬奇时代”,感慨万分。他说,我们今天仍然要寻找我们的…  相似文献   

17.
人们也许还记得《大闹天宫》、《三毛爱科学》等卡通片带给60年代的中国儿童的欢愉,可是,有谁能对今天的中国卡通形象数出个一二三来?  相似文献   

18.
半年前,在广州发生一件盛事——英国女王访穗的一些轶闻,也许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传播呢! 那么,读者是否记得当时曾经报道广州少年宫一个美术教师把一幅女王肖像画送给女王的新闻?你们知道它背后的一个动人故事吗? 一对夫妇的戏言与愿望人们叫他“大卫”。他没有告诉我们,是什么时候,又是什么原因,人们开始这样称呼他,反正,谭继霖,他这个本来的名字都没有多少人叫了。他与他的职业、事业融为一体,成为一个真正充满艺术气质的“大卫”。一天,大卫似乎有点神秘地对  相似文献   

19.
邓晓芒 《南风窗》2010,(15):97-97
<正>在《书屋》今年第6期上读到摩罗先生为他的《耻辱者手记》第二版所写的序言《我们是需要自审的一代》,终于对他10年来的心路历程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其实嘛,他所走过的路,不过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所走过的道路的一个缩影。想当年,"五四"知识分子何等激进、何等慷慨激昂,经过30年的奋斗,当1949年毛泽东在天安门喊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时,大批怀有"五四"情结的文化人都不禁热泪盈眶,用胡风当时一首诗的标题来说,叫做"时间开始了!"  相似文献   

20.
他们只能将眼光往外看,很快地,在乃堆拉山的另一侧.他们发现了一个早于印度13年便向世界开放的经济体——中国。下面的问题是,印度商人如何在中国展开他们的行动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