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堂提问是常见的教学形式之一。但无论是教师问学生,还是学生问教师多是涉及一些普遍性的问题,由于受课堂时间等诸因素的影响,发问的学生面总要受到限制;为了给予弥补,让学生善思多问,我鼓励学生用书面形式提问(一般写在练习本上),对于学生书面提出的问题,有些我在课堂上统一讲解作答,有些则书面回答或个别交谈辅导。我称这种方法为“补偿式提问”。这样做很受学生欢迎,其好处有: 一、及时反馈信息。有益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及需求,思维方式及思想动态等。  相似文献   

2.
学生在学习新课或复习作业中,总会有一些迷惑不解的难题需要解决。往常都是学生向教师提问,并要老师为其解答。而一个偶然的尝试机会使我们觉得,学生提问学生答,效果更好。1.改变“学生问、老师答”的传统答疑格式,激发了学生──学习主体的竞争参与意识,调动了他们问答以及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2.既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3.然助提问学中解决了疑难问题.也触发了答问者想为他人解难释疑的自我表现欲望,进而促使学生共同努力学习。那么,学生提问学生答有哪些情形呢;(1)课内课外学生提出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3.
第一、检查式提问。这种提问要求有教师问并有学生答,教师所提问题是上节或本节课讲授的内容,范围不大,题目也较小,如“是什么”或“为什么”等。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程度,更好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也督促学生认真复习和听课。同时教师还通过对提问进行课堂总结,以点带面,使全体同学都能从中有所收益和启发。  相似文献   

4.
课堂上,一个完整的提问应由置境、置疑设诱和设评四个阶段构成。若缺少其中的一?或两个都不能达到提问的最佳效果。置境阶段。教师用指令性语言设置问题作境,由设景或讲解转入提问,使学生在心理上对提问有所准备。如“同学们,下面让我们共同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好,通过上面小分析.请大家考虑……”等。置疑阶段。教师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译言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时间,然后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再要求学生回答。设诱阶段。若学生对所提问题一时答不出来,教师要以适当方式鼓励、启发、诱导学生作答。遇到肤浅的回答,…  相似文献   

5.
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必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激素”,是老师手中的“指挥棒”怎样进行提问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选择新颖奇特的角度。提问“切入”的角度不同,效果迥然有別。如“什么是商品?”这种提问,只能引导学生机械地啃书本、背定义;“农民在责任田里种的西瓜是商品吗?”回答这个问题,不仅要对概念深刻理解,还必须学会灵活运用。二是选准突破口,即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进行提问。如在讲  相似文献   

6.
高效课堂的进行不仅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和学生的默契配合,更需要教师的有效提问。教师可以通过科学、合理、适时、有效的提问真正实现传道、授业和解惑。一、"问"本身如何进行?1".问"应立足于具体总题。下面我们对比"同课异构"里两位教师的提问:两位老师在上《文化生活》第十课第二框"思想  相似文献   

7.
采访是场“拔河”比赛上期谈到关键词,本期谈如何过渡到关键词。有读者可能会问,直接说出关键词不就行了,还要“过渡”吗?回答记者提问,当然可以直接说出关键词,但记者可不是“听话”的小学生,他会打断你,继续提出他关心的问题。你要把记者硬塞给你的问题当作耳旁风,仍然自顾自地说你的关键词吗?绝对不能这样!没有什么比这更能激怒记者,而激怒记者的结果,将是一场媒体灾难。你必须回答记者的问题,但并不是说这样就大功告成了,也许另一场“滑铁卢战役”正等着你——记者问,你答;再问,再答;还问,还答……不知不觉中,你被牵上了牛鼻子,跟着记者…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答录(下)问/边彦军,张素华答/张化高涨与扭曲提问人:到“文革”时期,知青上山下乡又掀起一个高潮。怎么看待这一时期的知青上山下乡呢?张化: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历史条件下,知青上山下乡变成了一场政治运动,成了那场史无前例...  相似文献   

9.
曾经读到一篇关于丁肇中的文章,写到他在2004年10月,面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的三次提问说了三个“不知道”。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坦诚面对学生的那种胆识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为人师者应该具备的呢?记得刚上讲台那年,向学生讲解商品的概念后,有学生问:“假如我捡到一块黄金把它卖掉,它是不是商品?奴隶社会贩卖的奴隶是不是商品呢?”全班五十双眼睛齐刷刷地看向我,这意料之外的提问偏偏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释清楚的。一时之间我真想不到该如何应对,只好红着脸对学生说:“对不起,这些问题没曾想到过,等我想明…  相似文献   

10.
赵嵘  潘文泳 《传承》2009,(2):88-89
"问——答"是人们交流思想、组织教学、新闻采访等获取信息的一种常见的思维方法。"问"与"答"中有逻辑,尤其是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它表现得更为明显。从语言逻辑的角度探讨课堂提问语的逻辑性,从而挖掘课堂提问语的逻辑基点以及它所表现出来的逻辑特征。  相似文献   

11.
课堂上,经常有老师这样问:“同学们,听懂了吗?”“听懂了。”“听懂了吗”,一句看似极为关切学生的话语,多年来曾让学生为之感动,也曾让许多教师为之效仿。殊不知,学生真的听懂了吗?会不会有的学生为了自己的面子不懂装懂?为此,在课堂上,“同学们,听懂了吗”可否换一种问法?“同学们,我讲清楚了吗?”从表面上看,这是言语的变换,实际上,这一变化,变出了角色换位。从教师角度看,既考虑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了解了学生掌握知识的真实情况,还可以使教师重新思索自己课前的预设,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学生角度看,既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快速回顾,…  相似文献   

12.
多一点“实惠”,增强吸引力不少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为什么呢主要是教师没有给学生以“实惠”。我注意了两点:①运用教材原理解释新近发生、学生又普遍关心的国内外重大事件,多当几次“政治观察家”、“政治分析家”;②与学生交朋友,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对症下药”。实事求是,改变提问时间有的教师一上课就复习上一堂课的内容,提问几个学生。往往是几问几不知。教师来气、发火;学生紧张、害怕。这样的课堂气氛  相似文献   

13.
拜读了贵刊2004年第10期郭万俊老师所撰写的《不妨换种问法》一文后,我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在这里提出来,希望和大家交流学习。郭老师认为过去老师经常问“:同学们,听懂了吗?”,现在应换一种问法:同学们,我讲清楚了吗?”。这种问法的确如文中所说的体现了新课改下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了新形势下师生平等的内涵。但仔细一想,这种问法和当前新课改的一些理念又是相违背的。“同学们,我讲清楚了吗?”设想假如让学生回答这种问法,结果无外乎有以下三种:回答一:清楚了。”这一回答意味着学生所学的知识是老师通过讲解传授给学生的。(我们也不排除…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主宰一切,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学生的“学”只能围绕着教师的“教”转,整个教学的模式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这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忽视了教学互动过程中的另一半——学生,而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教学必须“还  相似文献   

15.
一、提出问题点名答。就是教师提出问题让某一名学生回答。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提问方法。这种提问要做到因人而问。二、提出问题自愿答。就是提出问题 ,由学生自愿举手回答。这种方法的应用 ,应在以下几种情况下进行 :1 教师想了解全班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掌握的情况。提出问题后 ,教师通过观察举手人数的多少 ,踊跃程度 ,就可以了解全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 ,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下面的讲解。2 讲授的内容比较枯燥时 ,教师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 ,可活跃课堂气氛。三、提出问题竞赛答。就是提出能突出重点或能突破难点的一组问题 ,让全班学…  相似文献   

16.
学生都知道,徐斌老师每新教一个班,会留三个问题的家庭作业:一,假如你中奖500万元,你想拿钱干什么?二,假如3天后离开人世,你在3天里最想做什么?三,在你看来,幸福是什么?——面对徐老师招牌式的提问,学生的回答各式各样。学生当然没有问过老师的答案。但徐斌老师对采访他的记者说过,自己是个幸福的人。显然,在徐老师的眼里,幸福的人不是拥有几百万的人,也不是长生不老的人,而是发散生命热量的人。  相似文献   

17.
我发现在课堂上很少有学生向教师请教问题,经过了解学生才知道其原因:一是时间问题。一堂课45分钟,老师讲课往往占去一大半,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回味、琢磨老师所讲过的知识,也来不及精读、消化课本理论,因此,客观上存在着的疑难问题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去发现和提出。二是心理问题。有的同学认为,课堂上众目睽睽之下,如果请教老师问题,别的同学会认为自己脑子笨或者没认真听讲,而丢人现眼,碍于面子干脆不懂也不问。针对上述原因,我除了在课堂上力求做到精讲,并鼓励学生问问题之外,还在教室里挂了个质疑簿,要求学生把在学生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以书面提问的形式写进去。小小  相似文献   

18.
在政治课教学中,有些教师不顾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整党课从始至终提出一连串的大大小小的问题穷追不舍地问学生。这种做法虽改变了过去满堂灌的方法,看似是“启发式”教学,其实质仍未脱离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只不过是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而且,其教学效果是不佳的。要克服这种倾向,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三点:1.学生学有“时”在课堂里教师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自悟、自化、自得。既注意后发式教学,又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观察、阅读、提问、讨论、分析、归纳,教师适时引导,点明问题的关键,在学生思…  相似文献   

19.
所谓课堂提问的“贵族化”倾向,是指教师在课堂提问中不是面向全体学生,而是局限于少数“尖子生”。我们认为,课堂提问中存在的这种倾向危害多多。 危害一: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宗旨和原则。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所有学生创造平等的学业成功机会,给学生以普遍的人文关怀。既然受教育权不是某些人的专利,我们的教师就没有理由不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上课总是提问几个“特殊”的学生,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形成教育过程中的歧视现象…  相似文献   

20.
1.恰当的提问方式。依据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的教学氛围中,选取灵活多样的提问形式去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问的方法可采用直问、曲问、逆问、顺问等;提问的形式有复习性提问、点拨性提问、随机性提问、激趣性提问;答题的方式可根据所提问题类别、性质和难度来确定解答的方式和途径,如即问即答、一问一答、学生齐答等,还可选取口答、笔答、抢答、抽签答、竞猜答。好的提问方法可以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兴奋状态。 2.适时的提问时机。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问题是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