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吕金辉 《新长征》2008,(5):63-63
面对瘫痪在床的公婆,她毫无怨言精心照料。身患老年痴呆症的婆婆不肯吃饭,她就嘴对嘴地喂,硬是三次把老人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为给老人改善生活,赵红伟把洗头时掉落的长发一根根攒起来卖钱……  相似文献   

2.
正我叫谭曙光,来自八师天筑建工集团。我生活在一个上有90多岁高龄的养父、下有两个可爱女儿的和谐美满的大家庭。在我和妻子共同生活的30多年中,先后赡养了4位患有精神分裂症和瘫痪的老人。在患难与共的岁月中,我们只有一个坚定信念,那就是用爱呵护这个家,才能撑起一片晴朗的"天"。1983年,我的岳父母先后瘫痪在床,我和爱人王桂玲商量后,毅然把老人接到了自己家中。为了更好地照顾4位老人,我和妻子就对照书本自  相似文献   

3.
相伴到永远     
慕名来到一六四团工建连退休干部张启明老人家时,看见他正在悉心地给老伴喂水。妻子张玉芝瘫痪十余年了,张启明老人就是这样一直倾心呵护照料着妻子。 十余年来,这对夫妻相儒以沫演绎了人间最诚挚的情怀。 老张的妻子今年68岁,患腰椎骨质增生多年,1990年3月病情恶化造成瘫痪。当时,老张心里十分焦急,他多方求医,但病情已到了晚期,治疗也无济于事。 经常喜欢到老年娱乐室下棋、玩扑克的他,一下子变得不怎么出门了。  相似文献   

4.
十师一八四团职工马建瓴一家四口人,他和妻子都是团场普通的职工,育有两个儿子。婚后,他们与岳父母在一起生活,他从未和岳父母红过脸,顶过嘴,1997年底岳母不幸患脑血栓瘫痪在床,吃、喝、拉、撒都要人照顾,3年多来夫妻俩精心照顾岳母,身上未发生一处褥疮,身上没有一点异味。2000年老人干干净净、毫无牵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一个人瘫痪在床是不幸的,那么,对农二师二十三团林管站的徐忠奎老人来说,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的老伴默默地为他吟唱着一段延续生命的爱之歌。 今年78岁的徐忠奎老人是河南兰考人,1948年随军进疆,妻子许秀英是家属,家庭生活一直比较困难,如今除女儿出嫁外,两个30多岁的儿子至今未婚。1997年夏,走在路上的老徐突然昏倒在地,送往医院后被确诊为脑血栓,同时患有心脏病、胃病等,次年便半身不遂,这给这个原本就拮据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看着一个承包土地、一个起早贪黑放羊的两个儿子,已经60岁的许秀英默默地承担起照顾老伴的重担。喂水喂饭、端屎倒尿、换洗衣物从未嫌  相似文献   

6.
<正>农六师奇台农场一0八社区城管办职工刘月英18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并把一双儿女送进了大学的校门,一家4口享受着天伦之乐。用她丈夫的话说:"我们家全靠我的妻子,不然这个家就难以维持,更谈不上让两个孩子上大学了。"15年前的一个下午,当时正在  相似文献   

7.
人间第一情     
在农九师一六八团八连有这样一对老夫妇,丈夫贲德友是一名退休职工,今年74岁.满头白发;妻子仇桂英70岁,是一名家属,多年体弱多病。夫妇俩长年不知疲倦地悉心照顾着因意外事故瘫痪在床的儿子,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家庭美德之歌。  相似文献   

8.
<正>他是一位普通农工,12年前妻子因患急性脊髓灰质炎而瘫痪在床,从此,他里外操劳,倾心服侍病床上的妻子,夫妻俩相互鼓励,辛勤养育年幼的女儿。4000多个日日夜夜,夫妻俩相濡以沫,相敬如宾,使一个不幸的家又重新焕发温馨。这就是农八师一四七团十九连农工赵富刚和残疾妻子黄生琴俩的感人故事。  相似文献   

9.
正当我走进朱东华婆婆家时,房间干净整洁,无臭味。老人穿得干干净净地坐在轮椅上。朱东华正在给婆婆洗衣服,我们就聊起来。朱东华1984年嫁到陈家,和婆婆是隔壁邻居,公公婆婆有个头疼脑热的,朱东华跑前跑后地给老人买药,端水端药。公婆非常满意。2009年12月,和她生活了25年的婆婆因做胆结石手术后,突患脑梗塞导致半身不遂,瘫痪在床。婆婆瘫痪后,由于三分之二大脑坏死,造成婆婆丧失语言功能,不能说话。为方便照顾好婆婆,朱东华和丈夫商量,搬到婆婆家住。商店  相似文献   

10.
不论是在农场的马路上,还是在文化中心的广场上,人们常会看到—位老人用轮椅推着偏瘫的妻子一起散步.他就是六师新湖农场水管处退休职工蒋合州和他的妻子杨文琪. 12年前刚退休的蒋合州,本想清闲幸福地安度晚年,不料妻子却突发脑溢血导致偏瘫.面对老伴的不幸,蒋合州也曾苦闷过,但想起从前自己没退休时,一年中有大半年的时间是在野外干工程,很少顾及家里,都是淳朴善良的妻子在家照顾三个年幼的孩子,洗衣、做饭、缝缝补补,把孩子们拉扯大,培养成了大学生、研究生.如今,妻子瘫痪了,自己就是再苦再累也要把老伴照顾好.  相似文献   

11.
还是儿媳好     
"要不是老伴和儿媳妇的照料,我早就埋进土里了,哪里还能见到你们呀." "儿媳妇好呀."5月7日,躺在床上,81岁的胡方老人拉着笔者的手连声夸奖儿媳妇李春荣. 胡方是农五师八十九团八连一名退休职工,年轻时自学了一手理发的好手艺,退休后还舍不得闲着,开家理发店经常义务给团场的中老年朋友服务,直到患病,才不得不离开自己心爱的理发屋.虽说瘫痪在床7年了,但他耳聪目明,谈吐清楚,特别是近段时间老人的双手感觉有点劲了.  相似文献   

12.
2005年的一天,青海大学医学院社区的离休干部、曾是八路军老战士的宋中海老人气若游丝,对床边一脸惶恐、手足无措的老伴老隋吃力地说:“别怕,我走了有事就找老裘!”这句话,让老隋从慌乱中一下子定下神来。老隋想可不是嘛,我家老宋瘫痪在床的这3年,不就是在裘奶奶的帮助下挺过来的吗?记得宋大爷刚瘫痪那阵儿,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老隋快愁死了,孩子们忙于生计顾不上,自己年事已高,还要照顾一个大小便在床的高龄老人,难哪!  相似文献   

13.
正七师一三一团畜牧连连长阿满太·逊尔家是个大家庭,父亲逊尔,80多岁,是畜牧连的退休工人。兄弟姊妹6个,阿满太是长子。妻子巴哈提,畜牧连职工,儿子已工作,女儿在外地上大学。在畜牧连,大家都知道阿满太是一个有名的孝子,每天到父亲房里嘘寒问暖已是阿满太多年的习惯。一次老人卧病在床,阿满太全天守候在床边,悉心仔细地照顾老人,想方设法为老人求医问药,亲自为老人煎药、喂服,服侍老人,直到老人痊愈为止。老人逢人就夸儿子孝顺。在  相似文献   

14.
《新长征》2014,(10):F0002-F0002
杜井贵,梅河口市和平街道四合社区居民多年来,他精心照顾常年瘫痪在床的妻子,不离不弃陪伴妻子走过艰难的每一步,用自己的一副肩膀艰难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病痛的折磨让妻子的脾气变得有些古怪,常因为一件小事老杜就会遭到妻子的责骂,每当这时他通常选择暂时离开,找个没人的地方默默流泪,然后再回到妻子的身边对妻子笑脸相迎。  相似文献   

15.
《北京支部生活》2011,(12):24-24
半夜两点钟,北京朝阳门街道竹杆社区的吕兰香如常醒来,她要去看看瘫痪在床的公公陶介华是不是需要照顾。此时,她的手里一定端着一杯40℃的温水,因为40℃的水温是公公的最爱,虽然每次只是抿一小口,一天也喝不完一杯,但吕兰香总能保证公公喝的每一口水都是他满意的40℃。“我觉得‘孝顺’‘孝顺’,孝敬老人首先要‘顺’,所以老人的要求我都尽最大努力做到。”吕兰香说。  相似文献   

16.
3月24日中午,周末在校值班的广渠门中学体育老师魏发团,将学校体育馆的门锁好,利用午休时间匆匆赶往红桥附近的林培仁老人家。“大爷.您看今儿我给您带的啥。”一进门,魏发团轻车熟路地走到厨房,打开刚买的枇杷罐头,端到林大爷床边:“春天了,多吃点枇杷好。”魏发团一勺勺喂着,一边陪老人聊着闲天。  相似文献   

17.
<正>流长镇龙泉村龙井组村民张忠学多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妻子的事迹,使人感动。希望大家向我们的身边好人张忠学学习,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孝老爱亲传统美德,在生活中做一个孝老爱亲之人。在七年前,张忠学妻子周启菊突然重病不起,瘫痪在床。息烽县流长镇龙泉村龙井组的张忠学,坚持照顾下肢瘫痪、常年卧床的妻子。七年,他坚守陪伴兑现了婚姻的承诺;七年,他用无微不至的照顾,诠释了"丈夫"二字的内涵;七  相似文献   

18.
近日读到两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北京市大兴区兴华园社区,一对七旬夫妇义务照看一位86岁的空巢老人,每天给老人送上一碗热乎乎的米粥,一送就是两年。在东城区南池子社区,年过七旬的老李为一名瘫痪老人义务理发,已经坚持了13年。  相似文献   

19.
《江淮》2008,(9)
安庆退休老人丁磊钟情慈善事业,在短短十多天时间里为四川灾区募集善款500余万元;枞阳县农民章王平为了保护百亩良田不受洪水侵害,多次跳入水中奋勇排险,英勇牺牲:马鞍山市张桂英老人十几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在床的儿媳,用博大的母爱使儿媳奇迹般地又站了起来:灵璧籍大学生杨之亚跳进冰河救起了落水的一家三口,不留姓名悄然离去,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淮北市14名大学生志愿者义务赴灾区支教,用实际行动把关爱献给灾区的儿童……安徽因他们而感动!感动产生力量,感动产生精神,感动产生魅力。他们给无助者以信心,给失望者以希望,给孤独者以温暖,给弱势者以力置,给人们生命以不可或缺的春天,给社会生活以最美的风景……  相似文献   

20.
《江淮》2008,(9)
安庆退休老人丁磊钟情慈善事业,在短短十多天时间里为四川灾区募集善款500余万元;枞阳县农民章王平为了保护百亩良田不受洪水侵害,多次跳入水中奋勇排险,英勇牺牲:马鞍山市张桂英老人十几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在床的儿媳,用博大的母爱使儿媳奇迹般地又站了起来:灵璧籍大学生杨之亚跳进冰河救起了落水的一家三口,不留姓名悄然离去,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淮北市14名大学生志愿者义务赴灾区支教,用实际行动把关爱献给灾区的儿童……安徽因他们而感动!感动产生力量,感动产生精神,感动产生魅力。他们给无助者以信心,给失望者以希望,给孤独者以温暖,给弱势者以力置,给人们生命以不可或缺的春天,给社会生活以最美的风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