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国际合作是大趋势,也是优势互补、运用国内外资源发展高效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在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生产力水平、贸易方式、对外开放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面对农业国际合作的大势,"一带一路"倡议引领的全面开放格局直接将我国农业推向全球竞争的前沿,从而将对国内农业转型形成倒逼机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化农业国际合作必将促进我国农业实现资源互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2.
正黔府办发[2020] 34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19] 56号)精神,全面推进我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经省人民政府同意,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诸多挑战。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统筹国内外资源、创新政策支持是未来我们应对粮食安全挑战的有效措施;同时,我们应努力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支农惠农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4.
正吉政办发[2020]16号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长春新区管委会,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办、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19]56号,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加强我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经省政府同意,提出如  相似文献   

5.
赵涵  袁娜 《群众》2022,(10):32-33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影响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种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所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种业发展,强调要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为种业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江苏地处东部沿海,气候条件优越、种质资源丰富,既是我国粮食作物的重要产区,也是种子生产和使用大省。为响应国家种业振兴行动,我们应牢牢扭住种业科技创新不松劲,深入推进种业体制改革,强化创新能力建设,积极培育创新竞争主体,为推进种业高质量发展赋能添力。  相似文献   

6.
“海外屯田”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粮食危机引发了人们对被冠以"农业殖民"的海外屯田的关注。以日韩为代表的诸国为保证本国粮食安全,不断进行海外农业投资和发展农业种植园区,通过海外垦田或农业投资促进本国粮食安全。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其农业发展形势及趋向更受他国所重视,影响也更大。中国的粮食生产和供应总体上是安全的,但隐患较多。从长远来看,要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维护国家政治经济稳定,在确立以自给为本的前提下,尝试海外屯田对缓解国内资源紧张,减轻粮食安全压力,对全球粮食危机的缓解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一、粮食安全的核心是生产安全2014年年底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农业农村工作总方针,同时会议也强调,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坚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等息息相关。按照世界粮农组织提出、国际社会公认的关于粮食安全—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质量合格基本食品—的定义,粮食安全是  相似文献   

8.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对保障食物安全和促进健康消费意义重大。中国是种质资源保有大国,然而中国的种业在基因资源挖掘和优异种质创制理论等方面滞后于一些种业强国,这可能使我国未来农、畜产品的自主供给面临极大风险与挑战。现有种业创新体系的不完善是造成我国种质、作物种子与畜禽种源创新不足的主要原因。本文认为国家需要未雨绸缪,通过系统创新促进未来种业的健康发展。文章提出加强种业创新评价体系建设、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及加强种业创新主体的分工合作、促进多层次优势互补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易水 《创造》2019,(7):66-69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品牌化发展是重要内容;而在农业的品牌化发展中,农产品加工业又是重要抓手。云南具有独特的农业气候条件、农业土壤条件和农业种质资源条件,高原特色农产品具有“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的特点和优点。  相似文献   

10.
韩永廷 《淮海论坛》2012,(4):33-34,15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文件聚焦农业科技,提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  相似文献   

11.
正(2018年9月21日吉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作物种质资源,规范农作物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经营和管理行为,保护植物新品种权,维护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提高农作物种子质量,加快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保障供种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经营和管理等活动,  相似文献   

12.
正种业是农业的"芯片",事关国人饭碗和国家粮食安全。党中央高度重视种业,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种业发展作出安排部署,强调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打好种业翻身仗作出具体部署。自2013年习总书记提出建设"南繁硅谷"重大战略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南繁产业发展,坚持把南繁育种作为"海、陆、空"三大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大力推动,持续加快建设南繁科技城、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等19个国家重大科技平台,推动中科院、农科院、中国农大等下属16家南繁研究机构挂牌运行,  相似文献   

13.
目录第一章 总则第二章 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第三章 农业生产第四章 农产品流通与加工第五章 粮食安全第六章 农业投入与支持保护第七章 农业科技与农业教育第八章 农业资源与农业环境保护第九章 农民权益保护第十章 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章 执法监督第十二章 法律责任第十三章 附则  相似文献   

14.
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日算起,中国企业"走出去"(即企业的国际投资与合作)作为中国一项重要经济和外交政策,已有近16年历史。涉农企业"走出去"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力量,对中国缓解资源与环境压力、保障粮食安全和产业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近年来,中国在全球五大洲开展了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农业对外援助与合作等推动涉农企业"走出去"活动,涵盖农业、林  相似文献   

15.
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需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在中国是尤为突出的问题 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不仅中国关注,世界上所有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都非常关注。虽然发达国家农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比较低,有的在1%以下,但他们也不敢放弃种植业,不敢放弃对农业和农村的关注。有关资料显示,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农业的综合支持率都大大高于我国,欧盟几乎一半的财政收入都用来补贴农业。  相似文献   

16.
由于各国资源禀赋与发展阶段的差异,对粮食安全问题存在两种不同认识,即粮食安全的商品性与公共性。尽管存在不同认识,但多是在商品性与公共性之间谋求平衡。就粮食安全的公共政策而言,无论是市场主导还是政府主导,核心问题在于缓解食物供需矛盾,避免饥荒。时至今日,尽管粮食安全的风险大幅度降低,但对人类而言,保障粮食安全是从事一切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7.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发展,连续十年出台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业农村问题。2013年5月,在中共中央统战部组织协调下’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率致公党中央调研组赴江苏省调研“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把脉中国农业,探寻发展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云南开放型农业阔步前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有效统筹利用国内外农业资源和市场,构建开放型农业新格局,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构建新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国家对外开放的总框架下,我国在谋划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时,也对"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进行了部署。云南省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决策部署,  相似文献   

19.
吉林是农业大省。在千头万绪的“三农”工作中,把精力聚集在减少农民,提高农民,组织农民,结构升级,增加积累,保证粮食安全六大课题上,探寻和把握这一领域的发展之路,是新形势下我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减少农民。市场经济使农民增收与农业增产呈矛盾关系。其中一个原因在于过多的农业人口与过少的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大量农业劳动力边际效率越来越低。农业产值比例不断下降。科学技术进步和工业化将不断推动这个矛盾向前发展。缓解这个矛盾,就是尊重科学技术进步的历史要求。这是推进完成工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最大的社…  相似文献   

20.
王际娣 《小康》2024,(2):44-45
<正>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推动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不仅有助于推动农业种质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利用,而且有助于带动农民增收、丰富食物供给、提升农业竞争力、促进共同富裕。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乡村特色产业是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