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高中华 《中国减灾》2013,(9X):44-46
<正>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山东入海,是黄河变迁史上第六次大改道,也是最后一次改道。1850年黄河改道之后,黄河下游流经山东地区的灾情发生明显变化,尤其是对运河的影响十分明显。每次黄河发生决口必影响到运河,小至运河不畅,大至运河决口,形成大规模的黄河、运河决溢。运河由长江往北过淮经黄至京师,借黄淮济运漕粮,黄淮水灾对运河影响很大。黄河、运河两条河流的命运息息相关。1855年黄河  相似文献   

2.
黄河断流的生态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利华 《中国减灾》2000,10(3):26-28
从黄河断流的时空特征分析了黄河断流的根源 ,提出了治理黄河断流的生态学对策。  相似文献   

3.
陈鹏 《人民论坛》2020,(25):135-137
在新时代挖掘和弘扬黄河文化,需要把握黄河文化的内涵和特质。黄河文化所具有的博大精深、磅礴雄伟、忧患悲壮、崇德尚品、融合包容、强大生命力等精神特质,成为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奋勇前进的重要动力。我们要深刻理解和继承发扬黄河文化所承载的华夏儿女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努力实现黄河经济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讲好并继续书写"黄河故事"。  相似文献   

4.
黄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利用、保护、治理好黄河是一代又一代人不息的追求.如今,党中央又擘画出黄河新蓝图,黄河文化保护传承掀开了新篇章,河南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黄河时代".  相似文献   

5.
在山西吕梁山西麓的黄河边上,坐落着一座商埠古镇,它犹如一颗镶嵌在黄河部落中的璀璨明珠,闪烁在黄河晋陕峡谷中部,耀眼于吕梁临县城南48公里处.碛口能成为黄河上的一颗耀眼明珠,那是因为与黄河本身的构成有关,也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6.
刘继兴 《传承》2010,(1):4-5
<正>毛泽东对黄河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其名作《沁园春·雪》中的"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描绘的就是气势磅礴的黄河。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曾多次东渡黄河。一次是在1936年2月底,他率领红军东征,兵分两路渡过黄河转战山西,击败阎锡山的军队;完成东征使命后,5月又挥师西渡黄河回到陕北。再就是1948年3月,毛泽东在陕西吴堡县川口渡过黄河。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开发黄河上游航运1998年4月6日,黄河兰州段疏浚、整治工程拉开帷幕,这是我国首次对黄河上游干流进行航运开发。这项工程将开发兰州市区38.4公里的黄河河道,最终达到五级航运标准。  相似文献   

8.
王承德 《前进论坛》2012,(10):50-52
自2008年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以来,笔者已于2008年提交"拯救淡水资源刻不容缓",于2009年提交"黄河流量急骤减少,拯救黄河刻不容缓",于2010年提交"再呼黄河流量急骤减少,拯救黄河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9.
地处黄河北岸的山东省滨州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是山东省最早的一家利用黄河淤沙生产建材的新型企业。随着当地城乡基本建设快速发展,砖瓦需求量不断加大,人窑争地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黄河河道和灌溉沟渠淤积严重,黄河淤沙造建材清淤保地效益高  相似文献   

10.
正5月12日,黄河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河南省省长谢伏瞻在主会场郑州黄河防总防汛抗旱会商中心主持召开2014年黄河防汛抗旱视频会议,会议全面贯彻全国防汛抗旱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去年黄河防汛抗旱工作,分析研判今年防汛抗旱形势,安排部署黄河防汛抗旱各项工作。谢伏瞻在讲话中指出,黄河流域是国家粮食主产区和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年来,随着小浪底水利枢纽的有效运行、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的陆续建成和洪水预报预警系统、防汛信息管理系统的投入使用,黄河防汛抗旱整体能力显著提升。同时要清醒地看到,黄河防  相似文献   

11.
《春秋》2016,(3)
正在黄河下游,从滨州沿黄河右岸大堤东行,到东营市境内,黄河大堤就分成了两条,一条顺黄河而行,另一条蜿蜒东北而去,至垦利县西冯村东侧两条大堤对接,形成了状似弯月的大展区,这就是20世纪70年代建成的用于黄河下游防汛防凌的南展宽工程。打开黄河南展区的尘封记忆,回顾黄河南展区的世事沧桑,对于今天黄河南展区综合发展规划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建设缘由黄河流入东营市后,河道左转弯近90度折向东北,进入了长达30公里的"窄胡同"。这段河道南起  相似文献   

12.
为了确保我省黄河安全度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及国务院规定的黄河防洪任务,结合我省黄河防洪工程现状和河道排洪能力,制定黄河防洪预案。  相似文献   

13.
从首次调水调沙看黄河下游防洪形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下游年均淤积泥沙2.2亿吨,致使现状黄河下游河床普遍高出背河地面4~6米,黄河成了悬在下游两岸人民头上的“悬河”。由于黄河特殊的多泥沙、善淤积的河情、河性,实现黄河的长治久安任重道远。为了科学调度水库,改变黄河小水多沙、高含沙水流淤积下游河道的不利局面,进一步探讨河道的冲淤规律,实现增大下游河道输沙能力和行洪能力,改善不利河势,有效减轻下游防洪压力的目标,2002年7月4日—7月21日,黄河水利委员会进行了黄河首次调水调沙试验。试验中暴露出的黄河下游防洪减灾问题分析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精心准备下,在各…  相似文献   

14.
迎着夏日的清风,驾车行驶在402公里的滨河大道上,一座座标志性建筑让人目不暇接:中华黄河坛、中宁枸杞博物馆、青铜古镇、黄河书院、中华回族第一街、黄河楼、黄河文化展示园……宛如盛开在黄河两岸的奇葩。  相似文献   

15.
张胜利 《春秋》2010,(2):F0004-F0004
公元前602年,黄河在淇河、卫河合流处决口,自南向北畅流,行水613年。春秋时代谓之大河,亦谓老黄河。时与琅琊、泰山、渤海齐名。黄河故道即为老黄河之遗迹。黄河泛滥在夏津县,留下了31.5万亩沙河地。黄河故道森林公园位于故道中段,  相似文献   

16.
黄河最大的灾害是洪水灾害,其中尤以下游为甚。历史上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大改道,北抵海河,南至江淮,都曾是黄河洪荒肆虐的范围。从古至今,巾华民族已有4000多年的漫长治黄史,但始终未能根治,黄河成为举世闻名的难治之河,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建国后,黄河治理进入新阶段,人民治黄取得了巨大成就,连续40多年伏秋大讯未决  相似文献   

17.
<正>工程拦沙可造成的淤积尺度和危害巨大。治理黄河不能改变黄河的自然属性,"黄河清"不是好事。未来黄河治理应该着重加强水土保持,提高水利工程"拦粗排细"功能。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史上,黄河北越京津、南极长江,12000年来在平原堆积了平均厚度35.6米的泥沙,创造了广袤的华北及黄淮平原。花园口以下800千米的黄河下游是地上悬河,长期泛滥,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与华夏安危兴衰密切相关。人民治黄已经实现70年安澜,而黄河的长远安全则是中华大地平安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8.
壶口看黄河     
曾经无数次地跨越黄河,可又好像从来没有见过黄河。在山东、河南看见黄河,冬天,恬静得像条小溪,即使是夏天,也难得见它浊浪涛涛。在青海,乱山丛中,山岩支离破碎的峡谷中,黄河给我留下了更深的印象:这是一条坚毅、苍凉的河,在困苦与磨难中,顽强地撞出一条生路。空旷的峡谷里,唯有黄河的浊流发出静寂的回声。然而,无论如何,北方的黄河没有南方的长江的汪洋恣肆,气贯长虹。但是《黄河大合唱》里那“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的意境却在我的脑海中盘旋着,这条象征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河,应该有它不寻常的风采。  相似文献   

19.
正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推进黄河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提出新要求,赋予新使命。我们必须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切实担当起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历史责任,主动谋划、积极作为、高点定位,推动黄河文化在新时代发扬光大。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华夏文  相似文献   

20.
王德亮 《协商论坛》2010,(12):49-51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哺育了中华儿女的成长,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同时,黄河又是一条桀骜不驯的河流。历史上,黄河曾多次决口改道,每次都给两岸及沿黄的群众带来深重灾难。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加大对黄河的治理力度,取得明显成效,黄河两岸人民过着和谐、安详、富足的生活。如何让"天堑"进一步成为两岸人民共富共荣的通途?范圣坤想到了也做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