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天兴 《学习论坛》2002,(11):13-14
作者从实践的观点,分析论述老子“道”的来源,“道”的作用是什么,进而分析论述了“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是积极向上的,“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不要违背”“道”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老子的“无为”思想,主要是针对统治者的巧取豪夺、政治繁苛提出的,目的是要统治阶级顺应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规律,顺民安民,使国家臻于大治。因此,老子“无为”主张的本身包含着积极“有为”的思想;“无为而治”,“无为”只是手段,“治”才是目的,而“治”既是“有为”。老子的“有为”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民为邦本、节俭治国、依法用刑以及权术谋国等思想之中。  相似文献   

3.
“恒道”是老子的重要思想 ,是“无名”之“道”与“有名”之“道”的对立统一 ,具有丰富的治理国家和社会的价值内涵。在领导工作中 ,必须弘扬“恒道”精神 ,遵从现代领导工作中合乎规律性的东西 ;恪守“恒道”根本 ,把握“无为”与“无不为”的度 ;把握“恒道”内涵 ,放大领导工作中的非权力性影响力 ;实践“恒道”主张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相似文献   

4.
孙太红  贾利芳 《求实》2003,(Z1):89-90
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其思想历来没有离开人们的关注视野,尤其对于他的“无为”思想,人们一向关注较多,但是,就“无为”的含义而言,人们的理解却各种各样、千差万别。比如有人以为“无为”就是“不为”,就是随波逐流,无所作为,使“无为”成了逆来顺受的代名词,这显然是把“无为”思想庸俗化了。 那么,什么才是“无为”思想的真正含义呢?要正确理解这一思想,追根溯源,还得回到他的创始人老子的著作中去。老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道的根本内容就是“无为”。老子说:“道常无为”。他的道包括“天道”、“人道”两方面,老子认为天道和人事都应该是“无为”的。 首先,“无为”是一种天道观(即自然观)。老子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这是说,自然界的规律,不用争就会取胜,不用声张就会有应答,不用召唤就会到来,看来好似松懈疏散却善于安排。他还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玄德”就是最高的道德,就是说自然界养育了万物却不把持万物,故而作了万物的首长却不宰制万物,这正是自然界的“玄德”,也就是“天道”的最高境界。由天对万物的“不争”“不言”“不有”“不宰”,可见“天道”是自然无为的。但天道能遵循自然规律行事,因而也  相似文献   

5.
《老子》一书中包涵有丰富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消极无为地适应自然。反映在生产上,表现为“无知”,要求“绝巧弃利”,反对任何工艺技巧,主张靠天吃饭;反映在消费上,表现为“无欲”、“知足”,主张回归人自然质朴的本性;“无知”、“无欲”的思想最完善的体现,就是构建寂静无事的“小国寡民”社会。《老子》消极无为经济思想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对地主阶级、农民阶级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老子管理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是春秋时代人 ,著有《道德经》 ,亦称《老子》。全书分上下两篇 ,共八十一章 ,是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老子》是人类思想发展中的宝库 ,它不仅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生态思想、医疗保健思想 ,而且还包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遵循“道”的自然法则是老子哲学学说的基础 ,同时又是他的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理论基础。老子把“道”从世界本源问题运用到国家政治问题上 ,提出了他的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理论。老子的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思想是极其丰富和深刻的。第一 ,老子提出了“自然无为”的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理论。“自然…  相似文献   

7.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需要,世界上许多管理学家都把注意由西方的管理模式转向了中国道家的管理原则与管理方法,特别是《老子》一书中的“无为而治”思想,更引起了他们的极大兴趣,并将它广泛地应用于企业管理与政治管理。什么是道家的“无为而治”呢?在我看来,这一命题是由三部分组成。1.人道来源于天道。道家的“无为而治”是从老子的天道论中引伸出来的重要的管理  相似文献   

8.
朱熹的“无为而治”与企业的现代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为而治”是儒、道两家共同追求的理想管理模式。朱熹讲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的懒汉哲学,而是以“有为”求“无为”,即在“有为”的基础上达到“无为”的理想境界,这是儒家“无为而治”管理思想的真谛。儒家的“任官得其人”与“任贤故逸”的思想,同现代企业管理的“控制跨度”、“分级管理”和“黑箱艺术”是相通的,但它还不等于现代企业的“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9.
“无为”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是道家创始人老子最早提出来的。就老子、庄子把“无为”作为一种工具价值和目标价值相统一的人生价值取向而言,“无为”思想对现代人如何对待自然、社会和人,如何处置现代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非文明非理性的方面;如何面对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之外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等现象;以及在  相似文献   

10.
老子表面主张"无为""无知",实质是"有为""有知"。这可以通过老子与庄子对于"有"的认识的比较和通过体味以"道"为基础的知识来认识。老子的"道"是无和有的辩证统一,是有着现实的内涵的,即自然无为;庄子则注重无,而否定有。老子的知识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上的知识,是真善美智的统一体,而不是制度化的、经验性的有限的知识。老子的"无为""无知"的思想是当时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和解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唯科学论"与"唯生态论"代表着两种不同的自然理念。埃伦费尔德对"唯科学论"的"力量假设"和"人类自我中心主义假设"的证伪以及在此理论批判基础上提出的自然保护方案,虽然不能完全归结为"唯生态论"的,但其"埃伦费尔德定律"和对"人类自我中心主义"的全盘否定以及苍白无力的生活哲学,却总使这一自然保护方案流露出浓厚的生态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人的原初本质是思想政治工作起步的理论原点,类本质是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主体性的主要理论依据,社会本质是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的理论基石,人的单个本质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3.
社会政治的基本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新视角."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走向社会政治"的政治宣言,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推动社会政治建设的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14.
在“一国两制”实践中,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并存是人民内部新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矛盾的直接根源。其中两种不同性质经济基础并存是诸种矛盾最深刻的根源。必须坚持国家统一原则,“两制”长期共存、合理分权原则,用“一国两制”、发展经济、依法治国、沟通交流和宣传思想工作的方法,妥善处理“一国两制”实践中出现的人民内部矛盾。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政治合法性的直接应答,政治合法性意蕴是"三个代表"的应有之义.从政治合法性的层面解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利于完整地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消除"三个代表"研究的盲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政治合法性的绩效性基础、意识形态基础、群众基础、法理型基础等方面论证了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政治合法性.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问题。文章从实践本体论出发,指出在把“实践”的观点贯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给予实践“本体论”的地位,所以引起了理论与教学的混乱。文章从时代主题、理论创新、教学改革三个方面探讨了解决这个问题的迫切性,提出应在实践本体论的基础上构建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并把“实践”的观点深入贯彻到各个部分。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其思想发展历程中,既保留又批判了黑格尔政治哲学,其政治思想是以对黑格尔近代社会政治理论进行批判并实现全新转折为起点的。在对市民社会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马克思认识到:国家不过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政治革命、政治解放是有限的,必须进行不停顿的革命,实现人类解放的目标,而无产阶级正是完成人类解放任务的担当者。  相似文献   

18.
《理想国》是柏拉图对当时希腊日趋衰败的政治和公民教育状况的深切反思的结果。文章在对《理想国》一书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哲学王的出现,是理想国实现正义的关键,也是公民教育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19.
研究王造时的政治思想——其有关国家的理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可以加深了解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轨迹。在英国师从拉斯基对费边社会主义理论进行研究之后,王造时形成了一些费边社会主义式的想法:中国革命的当务之急是反帝反封建,需要的是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待民主革命成功后,才能逐渐实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上,建立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在政府组织方面,实行责任内阁制;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方面,实行单一制;应该由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来领导民主革命。本文以其早期国家理论中的“费边社会主义式的想法”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20.
在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我们党面临着主流意识形态淡化、社会不公现象凸显、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诸多挑战。为此,我们必须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生死存亡的高度,密切关注对适应性问题的研究,整合各种政治资源,更加主动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