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收容遣送制度被废止了,取而代之的是社会救助制度。这一改变的原因,从根本上讲是由于收容遣送制度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口流动与城市管理新形势的需求,限制和侵犯了基本的人身权利、自由,与法律的精神、规定相违背。一从收容遣送制度到社会救助制度,这一废一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一,制度性质改变。收容遣送制度,是一种“救济、教育及安置”(1982年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以下简称《收容遣送办法》>第一条)流浪乞讨人员的强制制度,是要将收容遣送对象强制收容并遣送回户籍所在地的行政管制制度。多年来的演…  相似文献   

2.
正一、城市救助管理工作的现状及问题《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出台,改变了以往收容遣送制度的弊端,保障了流浪乞讨人员基本权益。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流浪乞讨人员的成分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现行的救助工作也出现了新的瓶颈。  相似文献   

3.
收容遣送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要求比较严的社会行政事务咨理工作,当前,在跨地区收容遣送工作中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跨地区收容遣送工作中存在的问团和原因一是新特点带来新问题。当前,收容遣送对象大幅度增强,收容遣送对象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原因是近几年来因生活所迫而流落街头的人员日趋减少,随之而来的无证件、无固定住所、无正当生活来源的“三无”人员日益增多,构成了收容遣送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化。二是收容难度大。其原因是跨地区乞讨、流动乞讨和以讨带骗现象呈上升趋势。流浪乞讨人员不服从管理,逃…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各地都及时将县收容遣送站改为县救助管理站,并按《办法》的要求,对站内人员实施了交通、食、宿和医疗救助。收容遣送站改为救助管理站以后,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亟需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5.
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丽丽 《思想战线》2008,34(3):119-120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长期以来所遵循的是1982年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简称<收容遣送办法>).在最初的制度设计上,<收容遣送办法>是一种救济制度,是对涌入城市的无业人员和灾民进行收容救济的带有社会福利性质的措施.但随着时间推移,收容遣送制度逐渐异化,沦为一项威胁人权的带有惩罚性的强制措施,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按照法制的要求进行改革,2003年3月发生在广州的"孙志刚事件"成为解决流浪乞讨问题的导火线.  相似文献   

6.
杨维汉  翟伟 《半月谈》2003,(13):26-27
6月20日,温家宝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该办法将于8月1日起实施.施行了21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即将终结。从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无疑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  相似文献   

7.
2003年8月1日,国务院颁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标志着救助管理工作从强制性收容遣送改为关爱性救助管理。贯彻执行《办法》五年来,救助管理部门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全力保障和维护流浪乞讨人员的权益,为确保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贯彻执行《办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为此,本文试结合郴州市实际,对救助管理工作遇到的问题、原因及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正> 6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草案)》。推行了二十多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已不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流动变化的需要,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问题。新法规将从8月1日起施行。所有关心孙志刚被收容并被故意伤害致死案的人都不难发现,刚刚出台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缘于该案。湖北青年孙志刚一案已经成为中国法治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基点,案件本身所反映出来的是中  相似文献   

9.
从管制到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03年6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381号令,公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并于8月1日施行,同时1982年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以下简称《收容遣送办法》)废止。国务院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并公布这项法规,表明了政府工作的高效率,也反映出政府对弱势群体生活的关怀。由于我国正处于快速社会转型期,流动人口规模巨大,流浪乞讨现象严重,所以,面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这一法规出台具有特殊的社会背景,它反映了我国社会政策领域的一些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钱进 《中国民政》2008,(9):39-39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彻底改变了政府强制收容遣送流浪乞讨人员,实现人性化的自愿求助、无偿救助管理模式。但也派生“专业乞讨队伍”、“不法分子避难所”等问题,严重干扰社会正常秩序,影响城市发展。结合工作实际.笔者认为探索救助方法、创新管理模式、破解工作难点、规范流浪乞讨人员管理,有利于提升城市品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子福 《中国民政》2012,(6):35+37-35,37
自从《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和《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办法实施细则》颁布后..救助管理工作实现制度性变革,收容遣送从强制性变为群众自愿性求助、政府无偿救助。但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了许多新问题,其中对流浪精神病人的救助,成为各级政府部门棘手的问题之一。本文结合多年的救助实践和探索,对妥善解决流浪精神病人的救助问题提出一些对策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从8月1日起,国务院制订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同时废止1982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符合救助条件的流浪乞讨人员可以获得政府的全面救助。同日起,各地“收容遣送站”将悉数更名为“救助管理站”。  相似文献   

13.
宋扬  陈子雪  廖毅 《中国民政》2006,(10):35-36
2003年8月1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正式施行,相应地,二十年前颁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走到了尽头,救助工作开始正式  相似文献   

14.
应将收容遣送站更名为自由流动人口救助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2年国务院颁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在收容遣送对象、部门分工、流出地政府职责以及管理办法等方面,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形势下开展工作的需要。 2000年7月1日开始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和已经签署了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对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而当前收容遣送工作所依据的上级文件、各地自行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以及在收容遣送工作实践中限制人身自由的做法,现在看来都已明显地缺乏国家法律的依据。无论“收容”或者“遣送”,就其概念本身,都有对其现行收容遣送对象的…  相似文献   

15.
云翔 《人权》2003,(4):23-30
今年8月1日,由国务院发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开始施行,标志着我国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机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而此前已经施行了20多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也已同时废止。这项政策的“变革”,起因于一桩震惊中央政府高层、备受人们关注的收容致死案——孙志刚事件。  相似文献   

16.
工作动态     
各地认真贯彻施行《救助管理办法》 全国贯彻《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工作会议召开后,各地认真贯彻会议精神,确保了新办法和细则的施行,顺利实现了从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的转变。 ——本刊编辑部 吉林:7月31日民政厅召开全省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工作会议.副省长李斌提出了全面实施好新救助管理制度的四项重点和原则:一要搞好新老救助制度的过渡和衔接。继续做好对原收容遣送站的清理整顿.做好原有规章和文件  相似文献   

17.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以下简称《收容遣送办法》)被废止了!看到这个消息,我最想说的有两句话:一、自查自纠,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二、有错就改,方为好政府!  相似文献   

18.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颁布以来,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比如经费问题,如何判断救助对象的问题,怎么预防不该救助的人得到救助的问题,受助对象进住后不愿离开怎么办的问题等,笔者愿就这些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38l号,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为切实做好我省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统一思想,提高对救助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救助管理办法》将强制性收容遣送改为关爱性的救助管理,是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重大改革,对保障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全  相似文献   

20.
女精神病人久卧街头,警察拒绝救助引发争议。根据《人民警察法》,公安机关有协助救助的义务;依照《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对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公安机关不能再强制收容遣送。由于缺乏法律依据,没有行政管束权力,警察无法发挥协助救助的作用。警务实践已经突破警察法建立的框架,迫使我们增加适应社会需要的新的法律规范,适度地扩大警察职权,构建行政管束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