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遥远 《党史纵横》2010,(1):48-51
她是诗人.一生写过几十首诗,在诗歌创作上有明显的新月诗风格;她是建筑学家。她的丈夫、著名的建筑学家粱思成曾对学生说。自己著作中的那些点睛之笔.都是“她”给画上去的;她是演员.曾是三个最优秀男子心中永远的“齐德拉公主”。  相似文献   

2.
<正>说到王维,很多人脑海中立刻会冒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一连串诗句,同时也会浮现出一系列相应的画面。苏东坡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正是这样一位在中国山水诗和山水画创作上同样卓而不群的佼佼者。王维的诗歌远离尘世、充满意境。王维在中国山水画上倡导“水墨渲淡”“援诗入画”,被明代董其昌推崇为“南宗之祖”,认为“文人之画,  相似文献   

3.
世人都知道齐白石的画好,而不知齐白石的诗好,这是因为齐白石的画名太响,画名压倒了诗名。其实,齐白石的诗比他的画还好。按照齐白石自己的说法:“我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  相似文献   

4.
有没有“旅游诗”这一说。似乎还没有荣获诗坛的认定,可是作为出版物,“旅游诗”已经迈上了书坛。我非诗中人,但我却以为“旅游诗”这一说是可以成立的。何谓旅游诗,顾名思义,就是旅游中应用之诗。诗与旅游本来就有不解之缘,很多名篇、名句。是诗人们在山水之间“游”出来的,又叫山水诗、田园诗。借景抒情,以情写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诗是旅游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诗和旅游结合起来,并没有降低诗的身份。反而是让诗回归了大自然。  相似文献   

5.
黄燕 《求贤》2007,(6):25-25
广东肇庆市七星岩摩崖石刻集诗词歌赋、游记史实、对联题咏与崖刻画于一炉,其中以诗词歌赋为最,故又有“千年诗廊”之美誉。我怀着爱诗、读诗的心境,寻梦走进“千年诗廊”。  相似文献   

6.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有个故事,讲的是一位画家为齐王作画。齐王问他:“画什么最难?”画家回答:“画狗和马最困难。”齐王又问:“画什么最容易?”画家说:“画鬼怪最容易。”齐王不解:“为什么?”画家解释:“因为狗和马人人熟知,每天都能看到。如果你画得不像,人家很快就会发现。而鬼怪一类的东西,从来就没有人见过。所以你可以随心所欲,想怎么画就怎么画。”  相似文献   

7.
《当代贵州》2014,(34):59-59
钱选(1239—1299)宋末元初著名画家,与赵孟頫等合称为“吴兴八俊”。字舜举,号玉潭,又号巽峰,霅川翁,别号清癯老人、川翁、习懒翁等,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工诗,善书画。他提倡绘画中的“士气”,在画上题写诗文或跋语,萌芽了诗、书、画紧密结合的文人画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毛泽东喜爱“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据曾在中南海毛泽东故居图书管理小组工作过的张贻玖的统计,毛泽东圈画过的唐诗约600首,其中“三李”诗约占三分之一(200首)。  相似文献   

9.
“圈子”是指具有相同爱好、相近兴趣或者为了某个特定目的而联系在一起的人群。俗话说“三个向灯,四个向火”,谚语云“鱼找鱼,虾找虾”“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说的都是“圈子”。数年前,笔者在一篇题为《说圈道权》的杂文中说过:以一点为中心,画一个等距离的360度的弧线,在几何学中称作圆,俗话叫作圈。现在,我对这个“圈”又有了新的见解:这个连阿Q也画不圆的“圈”,如今却被我们的“新画法”画得精妙入微、出神入化。笔者以为,那“圈”分明就是权钱的山头,就是利益的尾巴。  相似文献   

10.
杨璐瑶 《世纪桥》2012,(7):28-29
王维一生学佛,以禅入诗,被赞誉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作为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淡远,流动空灵的风格在诗坛独树一帜,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善于借助山水自然表达深奥晦涩的禅意,营造清远、静谧和物我相融的意境,并与禅趣的相融相偕。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设宴,答谢齐白石赠送印章和国画。齐白石愕然,问道:“我什么时候为主席作过画?”毛泽东笑着对秘书说:“把画拿来,请画家亲自验证验证。”  相似文献   

12.
张大为 《党建文汇》2013,(11):50-50
从士兵到将军的冯玉祥一生写有1400首诗,他的诗有感而发,语言质朴,明白如话,是爱憎分瞬、雅俗兼备的口语体诗。他曾自谦地说:“我的诗,粗而且俗,和雅人们的雅诗不敢相提并论,因此,我只好叫做丘八诗。”  相似文献   

13.
郑焱 《新湘评论》2006,(9):45-47
在湖南21万多平方公里土地上,到处是美丽的自然景色和丰富的人文景观。湖南大地情韵如诗,瑰丽似画:绿水青山随处可见,映山红、芙蓉花到处盛开;湘楚人文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始祖陵寝、雄伟名楼、千年学府、明清古城……从而引发出名士骚客“不到潇湘岂有诗”的感慨。  相似文献   

14.
从士兵到将军的冯玉祥一生写有1400首诗。他的诗有感而发,语言质朴,明自如话,是爱憎分明、雅俗兼备的日语体诗。他曾自谦地说:“我的诗,粗而且俗,和雅人们的雅诗不敢栩提并论.因此,我只好叫做丘八诗。”  相似文献   

15.
徐恒足 《前线》2013,(4):87-87
1952年的一天,诗人艾青带一幅画拜访齐白石,请他鉴别真伪。齐白石拿放大镜仔细看了看,对艾青说:“我用刚创作的两幅画跟你换这幅,行吗?”艾青听后,赶紧收起了这幅画,回应道:“您就是拿20幅,我也不跟您换。”齐白石见换画无望,不禁叹了一口气:“我年轻时画画多认真呀,现在退步了。”原来,艾青带来的这幅画正是齐白石数十年前的作品。艾青走后,齐白石整天愁眉不展。一天夜里,儿子发现父亲一直坐在书桌前,一笔一画地“描红”。  相似文献   

16.
海田 《世纪风采》2007,(10):42-44
丰子恺是我国现代画家,文学家,艺术教育家,1898年11月9日出生在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丰子恺从小就对线条和色彩敏感,那本为他启蒙的《千家诗》里的黑白人物被他用染料涂成彩色,。他描摹人物画谱,给同学画,给乡亲们画,甚至受私塾先生之命为学校画孔子像供人瞻仰,被人们叫做“小画家”。线条和色彩的魅力被他发现,并自此终生吸引着他。  相似文献   

17.
刘汉民 《党史文汇》2007,(12):20-23
将已有的诗改动一下,使之成为另有含义的一首诗,叫做“剥皮诗”。 剥皮诗,表面看去,是制作者借助原诗以表达己意,似乎有点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的意味,实则也可以说是创作,是很灵动、机智的一种创作。如将剥皮诗与所剥原诗对照品读,会别添一番诗趣。  相似文献   

18.
李治国  王芳 《党风建设》2001,(10):29-29,27
唐代诗人杜荀鹤写过一首名为《泾溪》的七律诗,诗中说:“泾溪石险人竞慎,终岁不闻有倾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诗的大意说,在湍急险恶的山溪中,人们过河总是小心谨慎,备加提防,一年到头没有听说有人落水或淹死。而在平流无石的平静水面中,却经常传来有人遇险的消息。杜荀鹤诗中描绘的情形,与那些顶不住“糖衣炮弹”的袭击,  相似文献   

19.
张大千,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国画大师,他不但以“诗、书、画、印”、无所不精的通才称誉艺坛,而且以他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而成为独具魅力的艺术大师。  相似文献   

20.
开心一刻     
《廉政瞭望》2010,(9):72-72
苹果 德国植物学家格贝里的一位朋友是位画家。有一次,画家把格贝里请到自己的工作室看一幅新作《陷于罪恶》,并征求意见。格贝里看了很久,突然说:“苹果画得不对!”“怎么不对?”画家连声问道。格贝里答道:“画中夏娃给亚当的那只苹果的品种是80年前才培育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