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子的性善论,涵盖了孔子仁义礼智等范畴,具有丰富内涵,是其仁政观的理论基础。孟子主张经济上,制民之产,使民以时,轻徭薄赋;政治上,尊贤使能,宽刑省罚,反对兼并战争;思想上,道德教化,导民以仁,摩民以义。孟子仁政观具有肯定王权主义等缺陷,但是包含了可贵的民本民权思想。  相似文献   

2.
“仁”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精髓,尤其是以“仁”为核心的法律观。孔子提倡“仁者爱人”,“为政以德”、“为国以礼”,他的以民为本、中庸之道、内仁外礼、德主刑辅、宽猛相济等观点都对后世政治和法律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他法律思想的出发点。和孔子“仁”的思想密切相关的,是他的“德教”思想。一、以德服人。孔子主张“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力”就是暴力、刑罚。孔子曾经把“力”和“德”加以对比,认为“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在这里,孔子虽然没有完全否定“政”与  相似文献   

4.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以"仁"为核 心的"德治"思想,提出了系统的"仁政" 学说。他的法律思想基本上是为实行"仁 政"服务的。他把法家的一套说成是"以 力服人"的"霸道",把自己主张的"仁政" 说成是"以德服人"的"王道",认为只有 实行"仁政"、"王道",才能统一天下,使 民心所向。孟子的"王道"政治具体体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仁政"是由儒家学派的孟子首先提出来的政治思想,"仁政"思想的提出,是孟子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同时,孟子的性善论又是其仁政学说的理论前提。在现代,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孟子"仁政"思想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更要认识到其思想的进步性,对其作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重民思想是非常突出的。可以说历代统治者都强调以民为本。早在《尚书》中就有;“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认为百姓是根本。《尚书》中有句著名的话叫做:“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强调民心与天心的相通,统治者重天.畏天,就要重民。付L记·大学》上有:“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强调民心的向背决定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君民一体,没有民也就没有君.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就要亡国。孔孟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重民思想,特别是孟子,他对老百姓重要性的认识比孔子更为深刻,表现在他的“仁政”思想里。…  相似文献   

7.
人们常用孔子反对晋铸刑鼎的事证明孔子反对成文法,反对“法治”。诚然,孔子在晋铸刑鼎后说过“晋其亡乎,失其度矣”和“民在鼎矣,何以尊贵”的话,但对他讥铸刑鼎一事应当作历史的考察和具体的分析。如,《周礼》的《天官》和《秋官》等篇都有悬法于象魏的记载,这还可以从《左传》  相似文献   

8.
陶阳  肖阳 《政治与法律》2007,(3):185-190
法家商鞅代表一种典型的功利主义的立场。他认为,任何事物的价值都要用它所能够导致的后果或效果,即以它是否能够富国强兵来衡量。商鞅认为刑罚的唯一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富国强兵,国家应当利用重刑、暴力与恐惧来防止人民犯罪。孔子、孟子与荀子所代表的儒家则坚持非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主张刑罚的目的不可能是其外在的实际效果,而应当以“仁”与“义”之实现为目的。他们主张利用道德感化的方法来教育人民,反对法家的“刑治”,反对国家利用刑罚与恐惧来防止人民犯罪。  相似文献   

9.
孟荀法律思想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法律思想自孔子以后分为两支,分别以孟子、荀子为代表。孟子侧重继承发展孔子的仁学,推行仁政;荀子侧重继承发展孔子的礼乐,主张礼治,这一结论,是从法的起源,法的基本价值,法的实施方法和预防犯罪国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孔子认为,朋友关系是一种特别的泛社会化的人际关系,它虽然不同于宗法血缘关系,但是它的亲密和牢固程度对人生的成功和失败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这一意义上,孔子主张选择优胜者为友,特别强调德性和知性两个向度的择友原则。孔子朋友伦理精神的实质是互助的责任和道德的追求,体现为"仁者爱人"的人道精神,同时也透视了孔子朋友伦理思想的平等与博爱取向。孔子所主张的朋友伦理精神,在当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为和谐人际关系的建构提供了深厚的价值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历史上,儒家强调贤人治国.重视为官者的道德品行修养,留下了诸多名言,如孔子的“身正令行”,孟子的“贤者在位,能者在职”.苟子的“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等,因此.有的人认为法家重视法的执行,法的制度化建设,但反对“尚贤使能”,  相似文献   

12.
公平与规则     
一个人因偷逃税款、触犯刑律被判刑,这应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然而,在1996年,高级工程师魏宝林因偷逃个人所得税6万余元被判2年徒刑,却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一个高级知识分子成为我国建国以来因偷逃税款而被判刑之第一人,而某些歌星、影星、大腕们偷逃巨额税款却未受任何追究,人们觉得这太不公平。的确,从常理来说,是很不公平。  法律作为一种制度、一部机器,是一种死的东西,它本身是冷冰冰的,也是无情的。而中国人自古以来不太愿意接受冷酷无情的东西,中国人更喜欢仁政,强调“仁者爱人”,讲究“志善而违于法者…  相似文献   

13.
孟子仁政思想在儒家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仁政思想在我国历史的发展中也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从政治、经济、教育方面对孟子仁政思想进行阐述,进而分析孟子仁政思想对现代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人们常用孔子反对晋铸刑鼎的事证明孔子反对成文法,反对“法治”。诚然,孔子在晋铸刑鼎后说过“晋其亡乎,失其度矣”和“民在鼎矣,何以尊贵”的话,但对他讥铸刑鼎一事应当作历史的考察和具体的分析。如,《周礼》的《天官》和《秋官》等篇都有悬法于象魏的记载,这还可以从《左传》中得到印证(见哀公三年传)。象魏,是天子(或诸侯)宫门上的阙(或观),用土筑成,两旁各一,若后代的城楼。在城  相似文献   

15.
儒家思想将仁、义、礼、智、信视为人的天性,孔子、孟子、荀子等都重视对“信”的思想的阐释。概括言之,信就是保证自己承诺的真实性,具体有守信之信、等级之信、人伦之信、宽仁政之信、交易之信等。就本质上讲,儒家思想的“信”是为仁义服务的,依附于伦理思想,是历史经验与现实社会相融合的结晶,反映在法律上就是不嗜杀人、同罪异罚非刑也、宽猛相济、无诉思想、反对不教而诛和父子相隐、君臣相隐等。但是,儒学者在阐释“信”的思想时突出了精神信念对人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含有唯心的成分。  相似文献   

16.
孟子,名轲,邹县人,是子思弟子的学生,他忠实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后世以孔孟并称。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在各个诸侯国已相继取得了政权,建立了封建统治秩序,但由于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使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民之憔悴于...  相似文献   

17.
百姓有言 :“德治君子 ,法治小人 ,棒棒治驴。”这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对江总书记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形象诠释。“德治君子”是指对于学德、懂德、守德的人来说 ,德是一把标尺 ,是扬善抑恶的。自古以来 ,许多仁人志士都曾反复强调道德教化在维持社会秩序与促进良好风尚方面的重要作用。儒家始祖孔子就曾说过 :“导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导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礼之教化也微 ,其止邪于未形 ,使人日徒善远恶而不自知。”道德教化之所以受到古人如此的重视 ,首先在于道德的感召力量 ,这种力量作用于人们的内心世界 ,在…  相似文献   

18.
《大学》和《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 ,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书。《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 ,由孔子的孙子子思整理而成。不过 ,现存的《中庸》 ,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 ,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名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 ,不是取正文开头的两个字为题 ,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南宋朱熹把这两本书与《论语》、《孟子》编在一起 ,简称“四书” ,是研究儒学最重要的文献。其思想与《论语》、《孟子》、《荀子》多有联系 ,内容上不少来自《孟子》、《荀子》而有所发挥…  相似文献   

19.
<正> 怎样认识和评价孔子的法律思想,法律史学界是存在着分歧的。有人认为孔子只讲仁义,不讲法律,主张人治,谈不上有什么法律思想。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下引《论  相似文献   

20.
一、道德信仰之于法治价值的理论渊源 中国古代属于德治模式,道德信仰在法治中占主要地位,尤其是以儒家为主的道德信仰,贯穿了几千年的法治体系中。儒家提倡宽惠待民和实行仁政,认为“德”是治理国家、取得民心的主要方法;抬高“德”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