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成文法的法律传统之下,民法典常常包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密码,表达了一个民族对一系列关键问题的基本立场,我国正在编纂的民法典也不例外。2017年3月15日审议通过,10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是民法典编纂的开篇之作,该法就如何看待人,如何看待家,如何看待社会,如何看待国家,如何看待自然,表明了立场和态度,展现了其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为民法典各分编的编纂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法国民法历史悠久,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是大陆法系国家民法典的首创和典范,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法律制度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本文从法国大革命之前、法国大革命期间和拿破仑时代以及19世纪末以来三个历史时期对法国民法的发展变化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3.
民法的法典化立法技术面对诸多挑战,具有特殊性,其成功至少需要满足政治支持、市场经济体制和具有较高的民法学水平三个要件。自建党以来,我国立法机关先后开展了五次民法典编纂工作,前四次均因政治、经济、社会等原因而搁浅。本次《民法典》编纂在九个民事单行法的基础上,参酌国际先进,完善交易规则;结合国情实际,凸显中国特色;回应时代问题,彰显时代精神,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民法典》的成功编纂取决于党的领导、民法学的智力资源和立法实践积累、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以及域外立法经验借鉴。《民法典》的科学解释和正确实施必将助力党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  相似文献   

4.
"连带债务"是抽象法律思维的产物。在罗马法只存在"连带债务"的各具体情形。后世学者将之类型化为共同连带和单纯连带。前者主要基于法律行为产生,是单数之债,后者主要基于法律规定产生,是复数之债,两者适用迥然不同的法律效力规则。德国普通法时代,类型化模式的合理性遭到质疑。《德国民法典》将共同连带和单纯连带合并,统一冠之以"连带债务"概念,并配置统一法律效力规则,德国法的概念化模式由此确立。概念化模式因过度抽象而丧失了作为法律规则的意义,且脱离了"事物本质",已逐渐被德国学者抛弃。我国民法典的编纂应依循罗马法上的类型化模式,针对连带债务的不同类型配置不同的法律效力规则。  相似文献   

5.
国际私法近期在意思自治、民法典与国际私法关系、强制性规则、新类型法律关系等领域均有新发展。国际私法近期发展的特点是传统理论在新的领域得到应用,意思自治理论的适用范围扩大。民法典的编纂使得民法典与国际私法的关系再度成为学术界的热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司法解释使得强制性规则受到新的重视,在人权、性别等新兴领域,国际私法也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以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新问题。近期国际私法的发展更加反映相应领域实体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编纂中国的民法典,既是促进宪法实施的重要举措,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抉择,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组成人员的全国人大代表不应该缺席民法典编纂的过程。《全国人大组织法》、《代表法》和《立法法》都赋予了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出法律案的权力,全国人大代表通过行使立法提案权推动我国的民法典工程可以充实民法典的民主性基础,为民法典工程提供持续的动力和智识。根据对《全国人大常委会公报》披露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30余年来,全国人大代表根据国家民事立法实践的进展,有针对性地提出近400件与民事立法有关的法律案,试图推动我国相关单行民事法律的制定、修改,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民法典的编纂。虽然相关代表议案对我国民事立法实践的影响有限,但代表议案反映了许多我国民事立法实践中存在的棘手问题,立法者也在审议代表议案的过程中作出了"通盘考虑"的立法承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在编纂民法典时不能回避代表议案中反映的现实问题,必须予以妥当解决,否则将有损民法典的民主性基础,也有碍民法典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德国民法典》以其高超的立法技术、严谨的法学概念和科学的法律体系在外国法制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追根溯源,这些特点可以说归功于潘德克顿学派的理论研究.潘德克顿学派对《德国民法典》立法技术层面的影响主要集中于法典编纂体例、概念体系和法学语言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自19世纪以来,大陆法系各国纷纷制定颁布了自己的民法典,掀起了制定民法典的浪潮。然而,在论及制定颁布民法典的原因时,多数学者往往忽视法律的统一这一因素对其的影响。实际上,从大陆法系各主要国家制定颁布民法典的最直接、最现实的目的来看,都是基于对已有分散的法律进行统一的需要。基于同样的原因,英美法系的国家也制定颁布了民事单行法。  相似文献   

9.
1 2世纪到 1 8世纪罗马法在欧洲复兴 ,法国接受了罗马法 ,而英国则基本上排斥了罗马法。其原因在于两国不同的法律状况、法院组织系统及诉讼程序和法律家阶层。这三个因素处于不同层次 ,共同作用于罗马法。《法国民法典》的制定并未割断法国的法律传统 ,而是根植于其法律传统。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民法典》合同编是在原有《合同法》和司法解释基础之上进行的重新整合和编纂,具有较强的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合同编通过制度创新和立法规范的进一步完善,使得《民法典》在经济交易生活中发挥最基本的调控功能.实现了理论继承与时代发展相契合,合同意思自治与国家适度干预相统一,平等保护与向弱势群体适度倾斜相互共存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调整商品经济关系的基本法《民法通则》已明显滞后,民事单行法的相继出台,又使民法本身缺乏系统性。在全国上下尽快制定完整统一的民法典的呼声中,追根溯源,探寻现代民法的历史渊源——罗马法,把握民法的本源及其发展轨迹,对于制定中国民法典无疑是有帮助的。 一、早期市场经济的经典法律——罗马法 西方学者认为,古代罗马社会传给我们有形的精神文化遗产,最著名的是两项,一项是《圣经》,另一项就是罗马法。罗马法既是古代社会最发达的法律体系,也构成了近现代民法的历史基础。罗马法之…  相似文献   

12.
关于我国人格权立法的论争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民法通则》颁行以来,人身权第一次获得了民法的确认和保护。然而,这种保护是非常不完善的。迄至现在,人格权立法,乃至编纂系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已成为21世纪初,中国法律法学界的盛事。无论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有关人格权的论争极多,这一方面使人扑朔迷离,一方面又增加了人们研究人格权的兴趣,有力地推动着立法的车轮前进。所谓人格权,指存在于权利人自己人格上的权利,亦即以权利人自己的人格利益为标的之权利。按人格一语,系德国学者所创设。据Egger氏之解释,凡保证吾人能力所及,对于第三人得以享受之权利…  相似文献   

13.
最早使用中文"法权"一词的不是《哥达纲领批判》的翻译者何思敬而是列宁《国家与革命》的翻译者陈昌浩。对德语Recht和俄语npabo翻译用词不同的学术差异并未影响20世纪50年代前期的民法典起草。毛泽东对"资产阶级法权"的误解的原因可以追溯到中共革命早期所受到的苏俄革命的影响。1958年对资产阶级法权的讨论趋向极端,侵蚀了民法典起草工作的理论与舆论环境。破除"资产阶级法权"的实质是否定公民权利。文革后对"破除资产阶级法权"的否定是思想解放的先声,也吹响了第三次民法典起草的号角。  相似文献   

14.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是一部务实、坚定、温和、理性的重要法律。它以法律的形式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反对分裂国家活动的基本立场、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它是以法理制衡"台独"的重要法律武器。这部法律的高票通过,表明制定和实施《反分裂国家法》合乎民  相似文献   

15.
从知识产权之地位看知识产权与民法典的连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产权法的地位是指它在整个法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即它是否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或是否归类于某一法律部门。知识产权是民事权利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搞清知识产权与民法典的连接关系,不仅有利于民法典的编纂,而且也有利于知识产权法典的编纂。  相似文献   

16.
民国民法典的编纂,基本上是以西方理念为理论基础,受源自于古代罗马法理性精神的启发,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运行的规律,效仿了西方私法的"民商合一"体例。同时,民国民法典编纂非常重视民间习惯这一实践资源,在编纂之前进行了大规模的民商事习惯调查,充分利用经过实践检验过的本土法制资源。可以说,"中西合璧"成了民国民法典编纂的主要基调,古罗马观念影响了民国民事立法融合中西的风格,清末变法开启了民国民事立法融合中西的时代,孙中山思想奠定了民国民事立法融合中西的基础。中国当下的民法典编纂,既要借鉴和吸纳世界上先进的民法制度及理念,也应传承和弘扬中国各地优秀的风俗习惯及传统。  相似文献   

17.
民法典的编纂引起了学者和立法者们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在其结构设计上更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笔墨.在尊重现有学说的基础上,重整既有法律,进行不同程度的吸收和改造,是我国未来民法典制定过程中可以采用的方法.我国未来民法典应当在“总——分”结构的总体框架下,坚持“先人后物”的立场,以权利为主线,结合既有立法和学说观点进行结构设计和内容编排,形成六编制的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18.
1997—2007年间中国法学界尤其是民法学界的关注焦点主要在中国民法典的编纂问题上。这十年间民法学术史完全可以说是民法典的学术史,因此,民法典编纂便构成了描述这十年间民法学术史的关键。为了全面展现中国民法典编纂十年来的学术史,比较恰当的是利用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以民法学年会为例并辅之期刊论文,进而来展现以年代为主线的民法典编纂的纵向学术历程。同时,以十年来中国民法典编纂论争的重大问题为中心,横向上对民法典编纂的学术史进行梳理。通过这样多方位地观察、分析和研究民法典编纂的十年学术论争,我们发现民法典编纂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法典。  相似文献   

19.
《德国民法典》与《法国民法典》被认为是关于侵权行为法的两种不同立法例的典型代表。前者将违法性与过错明确区分,后者只规定了过错要件;前者以权利为侵权法体系的核心,后者以义务的构建为侵权法的重心。《法国民法典》与《德国民法典》两种立法例在法律适用中都各有利弊,应相互吸收以完善制度的构建。我国将来制定侵权行为法时,应从我国的传统法律文化背景以及现实的国情出发,并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初次审议,我国迎来了民法典编纂的新高潮。虽然我国民法典将努力延续民事部门法的立法传统,但依然要面对体系的构建问题,以便协调民法典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在《民法总则(草案)》公布的背景下,民法典体系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将直接影响到民法典分则的编纂。从民法典总则到民法典分则再到整个私法,民事权利要素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对民事权利要素的讨论通常隐藏在民事权利本质论之中。一方面,民法典总则作为民法典乃至整个私法的"公因式",以民事权利要素为体系基础;另一方面,民法典分则以典型民事权利为基础,要求高度独立性和体系完整性,分则是民事权利要素分化的结果,同时构成了流动性私权体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