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有陷入"塔西佗陷阱"的趋势,政府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公众都会认为其是在说假话和做坏事,也就是对政府行为持一种不信任的态度。因此,加强政府诚信建设迫在眉睫,而政府诚信问题又属行政伦理范畴,即政府诚信是行政伦理的基本价值追求,而本文就是从行政伦理的视角来探析我国当前的政府诚信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2.
《廉政瞭望》2012,(8):11-11
塔西佗陷阱 指当政府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这一定律在近年来的社会群体事件中有充分的体现。它可能是极端情况,但对政府部门却是善意的提醒。权威的积累宛若“抽丝”,坍塌则可能如“山倒”,真正的危机不是已落陷阱或已然覆舟,而是朝这个方向滑动却没能被及时阻止。  相似文献   

3.
《当代贵州》2011,(32):55-55
《中国青年报》10月27日刊登了一篇《填平官德滑坡的“塔西佗陷阱”》的文章。“塔西佗陷阱”是古罗马伟大的历史学家普布里乌斯·克奈里乌斯·塔西佗提出的,他曾断言:“当一个政府或部门失去公信力时,  相似文献   

4.
《新湘评论》2013,(4):42-42
塔西佗陷阱曾出任过古罗马最高领导人,也是著名历史学家的塔西佗曾经这样谈论执政感受:"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得罪人民。"这个著名的见解被称作"塔西佗陷阱"。它用在政府公信力问题上,可表达为,  相似文献   

5.
人民群众是最讲实际的,如果党员干部说了不做,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老百姓都会习惯性地认为是在说假话、做坏事,跌入“塔西佗陷阱”。因此,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只有狠抓落实,才会有实效。  相似文献   

6.
<正>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提出了一个理论,说当公权力失去公信力时,无论发表什么言论、无论做什么事,社会都会给以负面评价,老百姓总是认为不利于自己而不予支持信任。这就是"塔西佗陷阱"。这种情况在我们党有没有,习近平总书记说,情形当然没有这么严重,但脱离群众的危险,确实值得我们警醒。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从国外社会契约说、公众信任说、文化影响说及国内关于内涵、价值、对策及评价体系等进行文献梳理。围绕公信力的学术意蕴探讨了公信力、基层政府公信力的概念内涵;基层政府公信力与"塔西佗陷阱"理论;基层政府公信力的特殊性。关于公信力的目标指向提出了有限化、法治化、责任化、阳光化。指出了加强公信力建设的三点重要意义:有助于深化基层政府执政合法性基础;有助于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有助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塔西佗陷阱     
《天津支部生活》2012,(3):19-19
越公开,漏洞越多;越解释,越被抹黑。铁道部和红十字会似乎都曾陷入过这样的怪圈。西方政治学有一个经典理论认为,当一个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他们说真话还是说假话。都会被认为是在说假话。  相似文献   

9.
《新湘评论》2014,(22):43-43
塔西佗陷阱普布里乌斯·克奈里乌斯·塔西佗是古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李维的史学传统和成就,在罗马史学上的地位犹如修昔底德在希腊史学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前线》2017,(7)
"塔西佗陷阱"揭示了深刻的公权信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包含着破解"塔西佗陷阱"的基本思路。这就需要从站稳人民立场、切实把握民意、严格责任机制、健全公开机制等方面入手,有效破解"塔西佗陷阱",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正从"萝卜招聘"的猫腻到"火箭提拔"的诡异,从天然气涨价的一波三折到水污染信息的滞后回应,从PX项目的邻避运动到家用汽车限牌的突袭……伴随热热闹闹的事件,总能听到民众对政府质疑的声音。这些热点事件情状各异,但只要是涉官、涉权都会出现一个共同规律:任凭政府或官员怎么解疑释惑,人们就是不信。曾经的老百姓似乎变身成了"老不信"。对"老不信"现象,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曾有过论断:当政府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矛盾凸显期。近年来,群体事件和公共恐慌或多或少地与政府公信力的降低和政治信任的缺损有关。有人甚至认为,政府失去公众信任后.说真话、做好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这种情形如任其发展下去.必定会破坏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3.
正李海青在12月17日的《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当下,"塔西佗陷阱"常被用来描述一旦公权力失去人们的信任,不论事情做得好坏,社会都会给以负面评价。塔西佗原话的本意是,人们一旦对皇帝抱有一种固定的负面情感,即使皇帝做了好事,依然会被厌恶。他在这里强调的恰恰是一种主观态度,人们是否欢迎当政者、喜欢当政者成了关键因  相似文献   

14.
郝继明 《唯实》2012,(10):42-45
网络舆论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造成了政府公信力的危机。研究网络舆论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可以促进政府善识、善待、善用、善管网络,改进工作,有利于密切政民关系,恢复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从网络舆论的影响机理方面分析,网络舆论的群体极化效应,首因近因效应、沉默螺旋效应、样本偏差效应、累积加倍效应、眼球效应、塔西佗效应、民粹效应、荷叶效应和赈灾效应对政府公信力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现实表明,对网络舆论的应急管理推进到治理层面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5.
政党政治框架下的执政公信力,是执政党掌握和行使国家公共权力,在治理国家、管理社会、服务人民的过程中赢得公众信任的力度。执政党执政公信力的强弱,直接反映的是公众对执政党的认同度和支持率。换一句话讲,执政党执政公信力强,公众对执政党的认同度就高,支持率就大;反之认同度就低,支持率就小。再进一步讲,如果执政党公信  相似文献   

16.
观点搜索     
《理论与当代》2012,(4):57-60
真与假折射对党是否忠诚2月13日的《人民日报》刊登评论员文章说,在复杂的执政环境中,看一个干部是否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就要看其干事创业,是真抓实干,还是弄虚作假?问题矛盾面前,是说真话出实招,还是说假话躲着走?社会临督之下,是言行一致还是言行不一"?真与假"之间,折射出一个领导干  相似文献   

17.
危机是一种事实状态,是指某种对人类社会构成威胁的状态。公共危机则是指危机转而传导至公众本身,由公众、决策者、社会等机体互相作用而产生的负面效应,并最终可能引发将社会控制与治理置于危险之中或导致崩溃的状态。危机并不天然地就是公共危机,危机是否转化为公共危机的关键在于政府部门的公共决策本身,一旦政府的公共决策有重大失误,公共决策失去公信力或形成政府公共决策公信力危机,已经出现的危机就可能转化为公共危机。而要避免危机转化为公共危机,关键在于提高政府在危机状态时公共决策的公信力,其所依赖的是决策者思维方式的转变和决策能力的提高。要提高政府在危机状态下公共决策的公信力,需要全面提升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包括领导能力、动员能力、组织能力、平衡能力和政策能力。  相似文献   

18.
《党课》2013,(5):8-8
我们不仅要有联系群众的愿望和责任,更要有联系群众的本领。密切联系群众,就是要跟老百姓交朋友,在与群众的沟通中,说群众听得懂、愿意听的话,了解群众关心关注的事,这也是了解乡情、了解民情的过程,把党的方针政策传达到群众中的过程。要想群众不跟你说假话、说虚话,跟你说实话、说真话,  相似文献   

19.
《党课》2010,(14):63-64
如何提高政府工作的公信力,是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提高政府工作的公信力,是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的—件大事,切不容忽视和懈怠。事实表明:实现政策、决策和各项举措的公开公正,是提高政府工作公信力的关键所在。公开,即将政府工作的内容、程序、结果等通过适当的形式公之于众。  相似文献   

20.
成青 《北京党史》2008,(1):16-19
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公信力就是党依据自身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的公众的认可、满意程度、信任度以及在社会上所产生的威望和影响力。公信力是属于社会评价方面的术语,是社会公众的主观评价、心理反映和价值判断。简单来讲,就是社会公众对个人、团体或事物的认同、信赖和满意程度。社会公信力的获得实质上就是民心、民力的一个争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