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吕瑞华 《新长征》2009,(9):10-11
我省电影事业的繁荣发展主要是依托长春电影制片厂这一电影基地。长影作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白成立以来,生产了大量在社会上有影响的优秀影片,拍摄出新中国电影的七个第一:新中国的第一部故事片《桥》;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第一部纪录片《民主东北》。  相似文献   

2.
1949年4月,东北电影制片厂历经许多困难,摄制完成了故事片──《桥》。电影《桥》由于敏编剧,王滨导演,包杰摄影,王家乙、吕班、陈强主演。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摄制的第一部故事片。也是第一次在银幕上正面展示工人阶级的崇高形象。《桥》从1948年10月开始拍摄,当时刚解放,电影专业人员奇缺,从事《桥》电影拍摄的剧组中只有两人从事电影工作。导演王滨从1930年起担任过电影演员、场记和剧务。1935年脱离电影界,投入抗日戏剧活动。电影中饰演厂长的吕班,三十年代曾在《十字街头》等影片中担任过角色。其他演员都是电影战线上的新兵。…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有一部黑白故事片经常被全国各地电影院、电视台放映播出,它就是曾经风靡神州、家喻户晓、鼓舞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红色经典电影《英雄儿女》。那么,它在由小说到电影的过程中,以及电影公映之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呢?  相似文献   

4.
20世纪50年代,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曾经拍摄过一部脍炙入口的电影《海魂》。影片放映后,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海魂》是新中国第一部海军题材的故事片。该片的故事情节,取材于人民海军第一代指挥舰“南昌”号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并且影片中有很大一部分镜头,就是在“南昌”舰上拍摄的。  相似文献   

5.
石刻 《党建文汇》2011,(4):45-45
电影版《武林外传》的热乎劲儿还没过,《将爱情进行到底》的电影版续集又在众人的期盼中上映了。两部电影都沿用了电视剧的原班人马,还未上映就已让观众惦记了好久,都希望到电影院去重温过去的美好回忆。即将面世的还有电影版《奋斗》,据说《潜伏》《士兵突击》的电影套拍项目也在推进中。热门电视剧套拍电影形成了一股新潮流,这也算是中周电影市场空前繁荣的一个佐证。  相似文献   

6.
焦裕禄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刊发了穆青与冯健、周原同志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1990年,李雪健主演的电影《焦裕禄》正式上映。一篇通讯和一部电影,已经把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的形象深深地镌刻在人们的记忆中。用长篇小说的形式再次书写焦裕禄,还有没有必要?这是我在面对长篇小说《焦裕禄》时,不由自主产生的疑问。  相似文献   

7.
作为我国首部反映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彩色故事片,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以民族资本家作主人公的影片,《不夜城》于1957年基本拍摄完成,还没来得及后期制作。即被打入“冷宫”,束之高阁.直至1965年才因批判的需要而公开放映。那么,电影《不夜碱》究竟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其前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8.
张小芳 《党史文苑》2013,(10):48-50
《谁不说俺家乡好》是一首有着浓郁山东地方特色的歌曲。作为20世纪60年代电影《红日》的插曲,它不仅为这部电影锦上添花,而且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这部电影早已被很多人淡忘了。但这首歌被视为山东新民歌一直广为传唱。  相似文献   

9.
袁成亮 《党史博览》2008,(12):34-37
近年来,随着达赖集团分裂西藏活动的不断升级,旧西藏农奴制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对于40岁以上的人来说,媒体关于旧西藏农奴制的大量报道使他们很容易想起20世纪60年代拍摄的一部名叫《农奴》的电影。这部影片用艺术的手段真实地再现了旧西藏农奴制下农奴的悲惨生活,被看做是当代电影艺术创作的一个奇迹,与后来的《红河谷》被认为是关于西藏题材最好的两部影片。电影《农奴》是如何诞生的?它的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本文将笔者所接触的材料作一披露,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孟红 《党史天地》2006,(6):37-40
《青春之歌》是上世纪50年代末期现代著名女作家杨沫的一部成名作。这部以女性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反映革命题材的长篇小说,清新秀气,卓尔超群,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成为建国后一部经典长篇小说。由此成功拍成的电影也蜚、声海内外,成为我国上世纪50年代的一部经典影片。那么, 《青春之歌》是如何搬上银幕的呢?  相似文献   

11.
根据民间传说改编的电影《刘三姐》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音乐风光故事片。 这部影片将优美抒情的音乐、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及充满诗情画意的漓江山色水影和谐地融为一体,为古老的传说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这部影片是如何诞生的呢?本文根据所接触资料就此作一披露,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易凡  紫卉  刘伟 《党史文苑》2008,(8):22-26
进入1976年冬天,可看的电影一下子多起来。在此之前,除了样板戏,银幕上只有《南征北战》、《地雷战》、《地道战》等几部故事片,数量可怜,反复看的结果是让孩子们几乎背下了影片的全部台词。突然之间,一些部队大院冷寂多年的礼堂热闹起来,白天晚上都在放电影。因为跑片子,随时通知随时去看,三更半夜爬起来也是常有的事。据说都是还未解禁的影片,只能在内部礼堂放映。  相似文献   

13.
张友文 《学习月刊》2010,(17):53-54
电影《唐山大地震》为何票房飙升?通过反复回忆那些镜头,再将那些感人的画面系统地耙梳一番.得出的结论是导演将宏大叙事与家庭生活琐事拿捏得恰到好处。在这巧妙地揉合过程中.既彰显了时代主旋律,又讴歌了人间真情。《唐山大地震》片名看似一部灾难片.实质内容并不是暴露地震时的惨不忍睹,  相似文献   

14.
钱竞 《求是》1999,(12)
早就在新闻媒介中见过邱娥国的身影,知道了他的事迹。如今,依据这样一位模范民警的原型又拍成了一部电影,这就是由江西省公安厅、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的电影故事片《阳光小巷》。在观看之前有些担心: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的故事片虽然为数不少,但平心而论,成功之作不多。其原因主要是受到真人真事的限制,在艺术虚构上少有驰骋的余地,拍摄起来,难免会处处掣肘。不料,从片子一开始,观众就被牢牢地“钉”在了座位上,谁都是一动不动,有的女同胞还用手绢在脸上擦泪……片中的邱娥国实在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他的所作所为也实在是平凡…  相似文献   

15.
朗达-拜恩Rhonda Byrne(1951年3月12日——)澳大利亚电视制片人和作家。2007年,拜恩入选为美国《时代》杂志全世界最有影响力100人之一。2011年出版《力量》一书,是朗达拜恩继《秘密》之后的一部新作,是一部能鼓舞人积极向上的好书。尤其是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更应该好好读这市书,让自己找到生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由青海省委宣传部、青海省广电局、青海省文联、青海省残疾人联合会、青海省教育厅、青海省福利彩票发行中心、西宁市委宣传部联合摄制的电影故事片《无手老师》与广大观众见面了。作为我省第一部上院线播出的影片,《无手老师》的公映,标志着青海院线电影零的突破。  相似文献   

17.
路遥 《党建》2015,(4):59-61
<正>雨纷纷,人断魂,又是清明时节。值此之际,我们节选路遥《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深切缅怀这位英年早逝的作家。1小说《人生》发表之后,我的生活完全乱了套。一年后,电影上映,全国舆论愈加沸腾,我感到自己完全被淹没了。那么,我应该怎么办?有一点是肯定的:眼前这种红火热闹的广场式生活必须很快结  相似文献   

18.
请让我感动     
快乐大叔 《党课》2014,(23):104-105
小时候,特喜欢看电影,那时候公开放映的故事片少,翻来倒去也就有数的那么几部,内容也都简单,总是好人与坏人之间的斗争,充满了敌我矛盾。虽说如此,快乐大叔还是常常被片中的情节所打动。每当看到片中的好人饥寒交迫无依无靠,便觉心如刀绞;每当看到片中的坏人欺压良善无恶不作又顿感义愤填膺,而每每剧终的时候好人战胜了坏人,正义压倒了邪恶,快乐大叔的身心也随之激动不已。那时候的快乐大叔也从不吝啬眼泪。看《卖花姑娘》《金姬和银姬的命运》,总是看一遍哭一遍,由衷且真诚。  相似文献   

19.
任平 《新湘评论》2013,(22):16-16
上世纪30年代,电影刚刚在中国小成气候,上海电影界形势复杂,党内不少同志主张不要去趟这潭浑水。瞿秋白沉思良久,决定派夏衍等文化人进军影坛。《风云儿女》《马路天使》等优秀电影一扫武侠神怪、鸳鸯蝴蝶之窠臼,在千万观众中激起强烈共鸣。党的思想和主张在声光电中熠熠生辉,点亮了民族心灵的灯塔。面对新技术、新媒体、思想文化新领域,到底是挺身入局还是裹足不前?是与时俱进还是墨守成规?夏衍、田汉等先行者的艰辛与辉煌,已经写在了历史深处.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正面一临着网络时代的挑战和考验。  相似文献   

20.
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艾煊在近60年的创作生涯中,先后发表了500万字的文学作品,著有《大江风雷》、《山雨欲来》、《乡关何处》等长篇小说和《秋收以后》等10部中短篇小说集,以及《烟水江南绿》、《金陵梦华录》、《碧螺春汛》等15部散文集,还有电影文学剧本《风雨下钟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