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4 毫秒
1.
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选择是一个关系到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定位、目标模式的选择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都实现了历史性转变,这些转变使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彻底摆脱了过去苏联模式的影响,最终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为进一步加深人们对这一模式的理解,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必须澄清几个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2.
黄伯图 《学习论坛》2008,24(1):24-25
邓小平突破苏联模式,求社会主义之真谛,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又一新的发展阶段.邓小平的这一创新实践,给我们许多重要启示,对于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的集体智慧。毛泽东和邓小平在借鉴和反思苏联模式的基础上,接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最终找到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探索与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探索是一脉相承的,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形成路径,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超越了苏联模式,应对了全球化的挑战.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指导理论与实践过程的有机统一,是科学的社会主义。从理论层面来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从实践层面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特色超脱于欧美模式、突破了苏联模式。本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导理论和实践特色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初步探究,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6.
徐崇温 《党建》2012,(3):26-28
精彩导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中国共产党倡导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出来的,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超越了资本主义和苏联模式,是坚持和平发展、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新路,是人类文明历史上的伟大创举。  相似文献   

7.
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警惕和澄清对中国道路的一些错误认识。一种观点认为,当前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延续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衍生品";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道路是修补苏联等外国社会主义模式的"舶来品";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道路是模仿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复制品"。出现这些观点和声音,除了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偏见和形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种新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贤娇 《求实》2007,3(11):77-79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说明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的局限性。20世纪90年代末期,奉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东亚模式"与"拉美模式"的失效,说明"西方模式"不具有完全的普适性。与此同时,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的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却蓬勃发展并创造经济增长奇迹。这说明中国在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已经找到了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也说明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开始逐渐走向成熟。经过近30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中国的民主政治模式、经济模式、文化模式和社会模式。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的主要特点或留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三点:一是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二是合理地利用资本主义;三是社会主义中国模式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有一系列科学的论述:对苏联模式的精辟论述;关于中苏论战的深刻反思;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看法;对苏东剧变的深刻总结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及其世界意义等.重温邓小平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论述,对于我们深入研究世界社会主义,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7月9日,《学习时报》发表题为《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前进》的评论员文章。文章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的根本否定。文章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找到并一步步打开的。改革开放之首要的和基本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的集体智慧。毛泽东和邓小平在借鉴和反恩苏联模式的基础上,接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最终找到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探索与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探索是一脉相承的,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形成路径,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带领中国共产党人开始突破苏联模式,结合中国的国情,探索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规律,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形成的国际原因  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弊端的暴露以及当时帝国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封锁禁运,这是毛泽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解放思想,是邓小平领导全党全国人民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大力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冲破"两个凡是""精神枷锁"以及苏联模式和"左"倾思想的束缚,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关系问题上,"一致论"和"突破论"提出了迥然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分别强调二者的相同、相异,双方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对苏联模式和苏联剧变的看法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根本性质和基本制度、思想路线和主要经验、具体制度和体制模式等方面对苏联模式有重大突破和创新,但不是对苏联模式的全面否定.我们应结合历史和现实条件.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历史地、辩证地理解二者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尹倩 《求实》2008,3(2):7-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涉及到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改革和超越,对毛泽东艰辛探索的继承和发展,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开放和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30年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相应地形成了三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它们之间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创立以来能够实现与时俱进,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正确处理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二是正确处理了坚持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竟辉  王岩 《求实》2016,(5):79-8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东方社会发展路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道路有着重大区别,呈现出三重超越性,即实现了对马恩所设想的东方社会发展路径的超越,实现了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超越,实现了对人类社会终结于资本主义制度这一谬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18.
孙祈文 《求实》2008,37(1):4-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质是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其崭新性突出地表现为它是对苏联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突破与革新,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又增添了许多中国的新元素.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道路自信"第一次出现在党的报告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有其内在的一般与个别关系的哲学依据,也有对苏联模式和传统社会主义实践反思的历史依据;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构成了道路自信的实践基础;道路自信要科学地认识自己所处的国情,以及要有拒走"老路"与"邪路"的自觉。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结束了“文化大革”十年动乱,超越了苏联模式,应对了全球化的挑战。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