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IC卡作为一种高效实用的、安全方便的信息载体,近二十年来已在公共交通、电话通信、金融交易、商业服务、安全控制等许多方面获得应用。为了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推广应用该项科技成果,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IC卡标准化问题一直备受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非接触式IC卡属芯片卡的一种形式,近年来以公共交通自动化收费系统为驱动力迅速崛起,二十一世纪初必将在诸多领域替代接触式IC卡或其它卡技术产品。ISO内部IC卡国际标准机构部分机构所做的工作如表所示,该团体每年在不同国家开2至3次会议,对于将要在全世…  相似文献   

2.
拥有中国电信IC电话卡,随时都可以在我国许多城市大街小巷的IC卡电话亭打电话,用手机更能到处“漫游”。人人手持的第二代身份证,其中记录了个人资料,可随时检查、核对。这些标志着社会信息化、给人们带来实惠的成果,主要依靠的是IC芯片技术。而国内最早的IC卡(“中华第一卡”)是在李志坚教授领导和参加下、由清华大学微电子所研究出来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工程实例,介绍基于非接触式IC卡的安全控制区通道管理信息系统,提出了利用非接触式IC卡实现安全控制区人员、车辆资料的存储、识别,解决安全控制区证卡的防伪问题.并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4.
随着电子证件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人们也越来越熟悉各种IC卡,其中非接触IC卡成为发展最快的一个领域。在国内市场的占有额逐渐上升,市面上开始出现各种各样IC卡系统。非接触IC卡读写器的设计和开发也被越来越多的工程师所熟知。当我们在完成非接触IC卡读写器设计后,需要对  相似文献   

5.
2004年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简称二代证)制证试点城市逐一换发证,二代证的各项准备及制作工作都陆续全面启动。目前,我国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的换发工作已经陆续在全国范围内铺开。采用非接触式IC卡技术的二代证,技术含量高,解决了一代证存在的信息量小、易伪造、不易辨别等多项难以克服的问题。二代证相对于一代证来说,最显著的特点是同时具有视读和机读两种功能。也就是说二代证可以实现个人身份信息的自动交流,身份证卡内的专用IC卡芯片可通过专用阅读设备进行信息的安全确认,满足信息的交换需要,实现人口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管理。身份证阅读设备则是实现身份证卡和各种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信息交流的中间桥梁。  相似文献   

6.
一.概述:非接触式IC卡(ChntactfessCard)又称射频卡,是世界上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它利用射频发射向卡内的芯片提供能量,解决了无源(卡内无电源)和非接触这一难题。而非接触读写机具的设计主要是根据需要完成相应的功能,主要包括与非接触卡进行数据交换。数据保存显示、将数据传递给系统。二.读写机具的分类读写机具主要分为固定式和移动式两大类。固定式是指通过RS232或RS422与计算机相连的读写设备。安装于计算机附近,可以直接将连接电缆插在计算机的串行通讯口上;当距离计算机稍远时也可以通过在计算机内部加…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 居民身份证是我国公民法定身份证明,在公民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中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以下简称"二代证")采用了非接触式IC卡等多项新技术,证件的安全防伪性能大大提高,但也不排除极少数不法分子利用虚假相片资料冒领、骗领身份证。  相似文献   

8.
在身份识别领域,具有高容量、高安全性、高抗扰性、操作快捷等特点的非接触IC卡技术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非接触IC卡应用系统中,阅读器是连接非接触IC卡和应用程序的中间桥梁。本文论述了采用非接触IC卡技术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阅读器的原理和应用软件的设计思路。最后介绍了二代证阅读器在试点城市中的成功应用案例。  相似文献   

9.
身份证件是证明持证人个人身份的有效证明材料,尤其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身份证件如公民身份证、驾驶执照等,要求身份证件应具有较强的防伪造变造性能,同时在证件中应有可准确识别持证人身份的可靠信息资料,如持证人的照片、文字资料、签字以及生物特征(指纹、掌纹、虹膜、视网膜)等。用于制作各类证件的塑胶卡类除PVC(聚氯乙烯)卡外,近年来又有ABS(丙烯氰-丁二烯-苯乙烯三聚物)卡、PC(聚碳酸酯)卡和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卡。其中PVC和PC卡在工厂批量生产时仅能将公共图案、文字信息及底纹印刷在卡片的内层制成成品…  相似文献   

10.
《警察技术》2006,(3):19-20
一、系统主要功能 国邮通GPGR22移动警务终端是一款基于Windows CE.net的计算机,集成了磁条读卡器、IC卡操作、打印机和无线网卡(可选)。  相似文献   

11.
智能卡又叫做IC卡(IntelligentCard)。智能卡是一种塑料胶片卡,其卡片形状大小一般与社会上流行的信用卡相同。这种智能卡具有智能是因为在塑胶卡片上装有一个有CPU和存贮能力的晶片,实际上它就是一台超小型的微电脑,所以又被称为微电脑卡。智能卡有极强的安全性。据有关资料报道,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发行的上亿张的智能卡中还未发现一张假卡出现,这是因为每张卡出厂时有一个唯一的编号,智能卡系统用各种密码值通过对该编号加密后作为卡的唯一标志存贮在智能卡上,使每张卡即使存贮同样的资料(信息),卡上的…  相似文献   

12.
电子货币是以电子计算机系统储存和处理的存款.它通过信息卡内的集成电路板或电脑互联网络,进行资金的信息交换,从而实现货币价值的转移和传递.一般来说,电子货市可以分为智能卡(IC卡)型和网络型两大类.智能卡(IC卡)型电子货币是在智能卡记忆资金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处理的一种电子货币. 它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LSI)芯片技术制造,由中央处理器和存储器组成,具有信息存储和数据运算功能,堪称一部最小的个人计算机.在交易时,通过智能卡本身的指令系统.对持卡人的身份、密码进行有效的核对,无须授权或出示个人身份证,可以随时为之增注资金、消费购物或卡与卡之间的资金转移.  相似文献   

13.
光卡的应用与发展邱学信光卡的最大特点是超大贮存容量,典型的可达3至4MB。如作医疗保健卡,可存储两张X射线透视照片或六张CT扫描片,能使大量的个人资料成为便携式数据文件(PDF),使得多功能应用的数据信息可载于一枚卡上,用光卡存贮数据,可采用一次写(...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发展,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当前,利用移动电话、程控电话、民用电台以及IC卡、IP卡等通信媒体作为犯罪工具的现象急剧增多。可以预见,通信信息痕迹的查找与利用,对于新形势下打击刑事犯罪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移动电话是当前最常用的一种通信工具,研究其信息痕迹的侦查方法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5.
《今日民族》2012,(7):61
公交IC卡是一种可代替现金的刷卡支付方式。有的城市公交IC卡是一种多功能卡,除了可以乘坐公交刷卡外,还可以在超市、商场购物使用以及缴纳税费等方面使用。尽管各地情况不同,但一般使用公交IC卡乘坐公交都会享受相应折扣比例的优惠,可谓是省钱又省事。公交IC卡由当地的公交集团公司发行,仅限本地区使用。办理程序较简单,一般是  相似文献   

16.
<正>一、引言我国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以下简称"二代证")采用非接触式IC卡技术,内嵌有智能芯片,具有视读和机读功能。相对于一代证,二代证采用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它的生产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元件层的生产、卡基的生产和二代证个人化制作。元件层和卡基的生产在公安部第一研究所法证中心完成,二代证的个人化制作在各地公安机关制证中心(所)完成。  相似文献   

17.
多年前就有消费者就郑州市公交总公司(下称公交公司)收取公交IC卡押金30元有失公平向省消协进行投诉,但时至今日,公交公司仍是一如既往地照收不误。这一行为,引起了省政协委员张朝祥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IC卡制作技术和方法邱学信编译IC卡是载有半导体芯片(功能从简单的记忆、逻辑加密至微处理器)的塑料卡片,其外形酷似众所熟识的磁条卡,但是IC卡有更多的用途,因为它具有可编程的微处理器。微处理器使得用户能够在卡上存储信息,改变卡上的数据,同个人计算机(...  相似文献   

19.
王旭 《警察技术》2016,(5):71-74
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是非接触式智能IC卡,具有"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特征,符合ISO14443 Type B标准,使用13.56MHz频率,二代证集中了目前国内最新的防伪技术,安全性能较高。介绍了一款集计算机技术、光电感应技术、IC技术、OCR识别技术于一体的高技术产品第二代居民身份证高速分拣机。文章首先阐述了第二代居民身份证高速分拣机的设计思想,进而对其工位结构、产品特性、产品市场前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20.
奥运进行时     
四大措施保障奥运交通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将建立2006年下半年起,北京着手建立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综合运用IC卡、RFID(非接触式微型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电子标签的智能读写、加密通信等功能,结合对运输车辆的GPS定位系统和温度、湿度自动记录装置,实现从生产基地经加工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到奥运村的全过程控制。与此同步的是,将对食用农产品进行质量追溯试点,在150个蔬菜生产基地和企业应用IC卡和条形码追溯系统。同时还要在北京重点养殖基地对动物产品佩戴耳标、脚标,在屠宰和流通环节应用RFID技术,实现对畜禽产品养殖、收购、屠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