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省委十届四次全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重要讲话精神,强调要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并审议通过《中共河北省委关于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决定》。我们要牢牢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重大机遇,进一步谋划改革举措和精准支持政策,推动河北深度融入京津产业链创新链,强化京津冀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促进河北产业生命力、科技影响力、综合竞争力快速提升,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  相似文献   

2.
杨秀玲 《前线》2023,(6):57-61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北京市紧紧抓住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强化与天津市、河北省协同联动,扎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推动雄安新区和城市副中心“两翼”联动发展,让一体化交通网络“跑起来”、生态环境持续“好起来”、产业对接协作“串起来”、协同创新步伐“快起来”、老百姓的获得感“多起来”,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生机勃勃。在新征程上,北京将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携手津冀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形成更加紧密的协同推进格局,为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毕娟  王鹏 《前线》2022,(6):62-64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强京津冀数字经济协同合作,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的重要内容和方向。京津冀在数字经济生态、创新资源、数据中心建设、数据存储处理、数据内容开发、数据加工挖掘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已初步形成以北京为核心,天津、河北双轮助推的数字经济协同发展格局。通过强化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完善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共建共享新型基础设施、促进数字经济与产业深度融合,合力打造京津冀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  相似文献   

4.
王伟 《前线》2020,(5):58-61
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目标。京津冀协同发展在组织架构、重点地区、重点领域、产业转移、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成效显著,有效推动了协同发展进程,丰富了中国特色“协同发展论”的内涵。面对国家战略机遇窗口期、动能创新升级培育期、资源要素配置精修期等诸多挑战,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既需要在规划同编、制度同建、治理同商、交通同网、产业同链、市场同体、生活同享、创新同思、信息同联和生态同守等方面有所加强,也需要在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全优势、厚植区域创新动力内在性、链接集聚消化全球新资源等方面下更大功夫,不断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果,向构建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目标不断迈进。  相似文献   

5.
张建平  陈芃江 《前线》2023,(6):53-56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9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新突破,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雄安新区建设全面提速,交通一体化正由蓝图变为现实,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取得新成效,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牢牢把握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导向,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坚持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协调为内在要求、绿色为必要条件、开放为必由之路、共享为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6.
张杰 《前线》2022,(5):53-55
北京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做减法,天津、河北积极承接首都疏解产业做加法,京津冀区域产业分工与制造业发展格局不断优化,三地经济实力获得不同程度的提升。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比重的提升,有赖于区域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主导的区域性一体化大市场的形成。相较于津冀两地,北京具备发展世界级先进制造集群的基础,优先培育和发展高精尖制造业体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将自身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进一步提高,从而积极发挥北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武义青  刘海云  李清 《前线》2021,(4):67-69
以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通过制度创新、协同攻关,共同打造具有全国和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链特别是制造业产业链,引导京津冀区域内产业合理有序转移,推动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京津冀协同创新的本质是通过聚集整合创新资源,引导要素资源充分自由流动,深化三地产业政策衔接与高端产业协同合作,提升区域整体国际市场竞争力,形成京津冀链式共振、共赢的跨区域高端产业协同发展新型机制。随着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日益深入,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河北方面仍有很多不足。通过以构建创新要素协同机制、推动创新能力、完善区域产业协同、优化空间布局四个方面为突破,对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路径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进一步强调,对政策、资金、项目、平台、人才等关键创新资源系统布局,一体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形成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  相似文献   

10.
京津冀三地的命运,正史无前例地紧密联系在一起。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后强调,京津冀“完全能够相互融合”,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随后举行的全国两会上,来自三地的代表委员纷纷围绕协同发展建言献策,相关话题占据主流媒体重要版面;3月下旬,中央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重要文件,将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并列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地区”,并确立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1.
李国平 《前线》2014,(8):103-105
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对京津冀地区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新时期,京津冀地区未来应该从明确功能定位、加速推进京津冀区域合作进程、稳妥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提高首都对周边的辐射效应和建立京津冀区域协调机制等六大方面全面推进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进程,迈向均衡、包容、可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2.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开启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契机。但京津冀作为三个独立的行政区,协同发展仍面临着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产业格局分散、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强等困境,行政体制分割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大障碍。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结合三地的产业特点,形成区域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结构。通过对首都功能进行疏解,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区域协调机制,突破市场壁垒、行政壁垒和体制壁垒,推动京津冀区域发展从竞争走向合作,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13.
京津冀地区历史渊源深厚,地域一体、文化一脉。三地所在的地形特征、历史发展形成了由长城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京津张文化带构成的京津冀地区“一横两纵”文脉谱系,展现了京津冀地区包容融合、自强创新、互为依存的历史文化传统。文脉谱系下京津冀充分运用线性遗产保护理念,加强京津张地区文化带建设,促进协同下的数实融合发展,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相似文献   

14.
邢华 《前线》2014,(3):18-21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市考察时指出,要积极推进京津冀区域合作,谱写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双城记”。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研究河北发展问题,强调指出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调研时再次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这是针对京津冀区域发展主要矛盾作出的重要论断。在区域一体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只有通过区域合作,才能有效破解区域发展难题,提高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5.
<正>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我国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是中央着眼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高等职业教育的统筹协同发展也是题中应有之意,这对于河北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既是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不小的挑战。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河北高职教育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高职教育发展必须依托深厚的产业基础、大量的知识技术复合型人才和畅通的毕业生输出、就业渠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推进,将为我  相似文献   

16.
沈聪 《前线》2014,(8):55-55
<正>本刊讯近日,由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主办的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与会专家就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问题展开了讨论。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教授认为,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对京津冀地区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新时期,京津冀地区未来应该从明确功能定位、加速推进京津冀区域合作进程、稳妥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提高首都对周边的辐射  相似文献   

17.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将是未来一个时期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表面上看,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只是加强与京津的分工与协作,但实质上是涉及到我省发展的思维方式转变、发展战略调整、产业方向选择、城市功能定位、创新体系链接、环境治理联动等多层面、多领域的重大转变,需要我们从战略层面到战术层面的调整和优化。改变思维定势,在京津冀框架下谋取更快发展有效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首先是转变传统的思维定势。  相似文献   

18.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平 《前线》2020,(1):59-62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五年来,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控北京人口、促进产业转移升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十四五"时期是京津冀地区建设成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关键阶段。加快区域高质量发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打造"一核两翼"新格局,在生态、交通、产业、创新、公共服务等领域取得新进展,将是"十四五"时期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任务及其方向。  相似文献   

19.
京津冀作为我国北方最发达的经济集聚区域,担负着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重任,理应在推进绿色发展方面发挥先行示范作用。循环产业是根植于循环经济的新型产业形态,是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构建京津冀循环产业协同创新体系是实现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的必然选择。京津冀区域循环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制度环境优越且协同创新空间巨大。在现有产业发展及创新初始资源丰富的条件下,通过协调区域内各个创新主体,有效配置区域内创新资源,构建区域循环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可推动京津冀绿色发展。当然,这需要完善相应的制度环境,引导区域开放式协同创新,规划产业集聚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历史性转变,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使得文旅融合成为建设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自信、推动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路径和载体。旅游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均被列为幸福产业,二者的深度融合将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京津冀文化发展具有历史相似性,也呈现出不同特色,让文化资源通过旅游平台"活起来",成为推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京津冀在机构融合的背景下应探索产业、市场、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