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正确地阐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无疑是大家所欢迎的。《北京日报》2004年7月5日发表了《我们说了哪些新话——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十大创新》(以下简称《新话》)一文,其标题引人注目。但是,读过之后,令人深深失望和遗憾。这篇文章中的诸多论点是不准确的、错误的,如果不加以澄清,必然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原理产生一系列的误解和混乱。为着简明起见,这里不对文中所提的“十大创新”——评论,仅就其部分内容作些分析。 文章在“创新之二”使用的标题是:“哲学理念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3,(33)
艾思奇终其一生走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漫漫长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第一人。其《大众哲学》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哲大众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及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在简要介绍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十八大报告及当代中国实际状况,具体探讨《大众哲学》的理论意义和当代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读到张水谦教授主编的《当代中国哲学记事》,第一个感觉是:这件早就该做的工作,终于有人勇敢地做成了。 我不是哲学家,也算不上哲学圈中人,但我深信陈云同志的一句话:“学好哲学,终身受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和发展了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切优秀文化遗产,吸收和应用了当代科学技术进步中的一切优秀成果,作为智慧的结晶和时代的精华成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改造社  相似文献   

4.
徐崇温,1930年7月生于江苏无锡。1952年毕业于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1956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当副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所工作至今。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规划小组成员,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顾问。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撰写出版有关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总论、分论和社会背景方面的专著共12种,主编出版有关丛书一套共42种,其中《西方马克思主义》一书被确定为高校文科教材,获中国社会科学院1977—1991年优秀科研成果奖。《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获中宣部第8届“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全球问题和人类困境》获第一届北方15省、市、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主编《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研究丛书》获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一等奖。围绕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问题发表论文16篇,有关文章入选1988年中宣部召开的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理论研讨会并得奖;1989年度《新华文摘》曾两次全文转载相关论文;《中国哲学年鉴》在1989、1990、1991年连续三年辟专栏报道有关研究情况。1991年后,研究邓小平理论,先后撰写了多部专著和数十篇论文。论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获中宣部第七届“五个一工程”一篇好文章奖;专著《当代社会主义的若干问题———国际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获中宣部第七届“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2004年完成国家社科“十·五”规划重点项目成果《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相似文献   

5.
从文化角度看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就不仅应关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还应看到世界优秀文化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忽视的思想文化资源.当代中国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大道的独行者,对世界优秀文化的合理利用也是其不断发展创新的必要条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洋为中用”、“一分为二”、“以我为主”、“和而不同”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20,(1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哲学思想来认识和改造中国,并立足中国实际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与创新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重新审视并总体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探索历程,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形态,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使命,对于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解决当代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杨玉成 《理论视野》2012,(12):2-F0002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探讨当代中国哲学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中央党校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于2012年12月3日在中央党校联合主办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当代中国哲学发展——深人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为主题的“哲学与社会发展论坛2012”。  相似文献   

8.
21世纪初以来,《资本论》哲学思想研究的勃兴,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研究范式的根本转换:从"实践唯物主义"范式转向"资本逻辑批判"范式。以《资本论》哲学思想研究为基础,经典再阐释是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理论再创新是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核,现实再研究是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旨归。  相似文献   

9.
中国哲学的根本思维方式──主体思维──读《中国哲学主体思维》谭明冉近读蒙培元《中国哲学主体思维》一书,深受启迪。该书从主体思维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主体思维”在此处不应被理解为西方哲学中的“主体对客体或现象的认识”,而应理解为“主体以...  相似文献   

10.
<正>1977年9月生,湖北荆州人,法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系2020年度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江苏省青年社科英才,全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社会认识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任中央编译出版社"左翼译丛"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拜德雅人文译丛"主编。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巴迪欧思想研究"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生命政治学批判研究"等2项,主持教育部重大基地项目"当代拉康化马克思主义思潮研究" 1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4项。在《哲学研究》《文艺研究》《哲学动态》《世界哲学》《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文艺理论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其中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篇、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包含实践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具体实际三个要素,可谓“一主两翼”的“三维”结构。可从这三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应当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指马克思哲学中的普遍真理和普适价值观念。实践主体应把这些普遍真理和普适价值观念内化并且关注中国现实。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落脚点和最终结果,是对中国具体实际的哲学把握和实践改进。  相似文献   

12.
康渝生教授  195 0年生 ,北京市人。 196 8年自北京下乡至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 ,哲学硕士。现为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同时担任黑龙江省哲学学会理事及省公共关系学会副会长。康渝生教授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并着重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他曾先后主编及参编了《公共关系学新编》、《新编哲学大辞典》、《现代公共关系大全》、《马列经典著作释义》、《毛泽东思想发展事典》、《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政治哲学实现了当代政治哲学的重大转向。这种转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实现了政治哲学所探讨的研究主题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问题转向”;其次,实现了政治哲学所运用的研究思路从“形式主义”到“现实主义”的“逻辑转向”;最后,实现了政治哲学所追求的研究目标从“消极自由”到“积极自由”的“价值转向”。理解马克思政治哲学所实现的理论转向,不仅有助于理解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之本及内涵,同时也为政治哲学的当代发展开辟了新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4.
“主体”问题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理论课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青年马克思“主体”思想变革的起点。借助于主谓颠倒法,马克思揭露了黑格尔国家观的神秘性质,将主体的内容从抽象的理念置换成了经验性的存在,即完成了从“地上的神”到“现实的人”的主体转换。《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从之前的封建国家批判推进到了资产阶级国家批判,进而深化了对“主体”问题的思考。在与鲍威尔的论战中,马克思借助政治批判与市民社会批判,将宗教层面的主体(“犹太人”)还原为世俗层面的主体(“利己的人”),并提出了从“政治解放”到“人的解放”的理论逻辑。人的解放理论则为新主体的生成开辟了理论空间,并最终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作为“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无产阶级)。把握马克思早期关于“主体”问题的视域转换及其演进逻辑,对于理解马克思哲学的主体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哲学应吸收利用中国传统哲学的优良传统及合理的范畴与命题,克服中国传统哲学的固有弱点,从而使当代中国哲学成为一种既克服“民族的片面性”又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成为中国当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  相似文献   

16.
国内实践唯物主义研究的前期线索与基本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实践问题的研讨,发端于70年代末的真理的实践标准大讨论。70年代末,首先由李泽厚、刘纲纪等人在美学研究中率先提出了实践的本体地位问题。当然,这个美学问题是以弘扬主体能动性为主旨的。从现有的文献来看,“文革”结束以后,李浑厚第一次在康德哲学、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提出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问题,即所谓实践的工艺一心理结构积淀论(《批判哲学的批判》,人民出版社,1979),并将这种理论意向明确表述为主体性哲学。在《批判哲学的批判》一书中,李泽厚提出马克思…  相似文献   

17.
《理论视野》2021,255(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理论创新的辉煌历程。以往,人们主要是将毛泽东实践概念放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体系中加以理解与阐释。严格说来,中国化的毛泽东实践概念的确立有其自身独立的重要意义,明确这一点有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毛泽东实践概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随着中国化的实践概念在毛泽东的《实践论》中的正式问世与确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获得了坚实的发展基石。中国化的毛泽东实践概念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历史进程提供了认识论保证,并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推进中持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吴苑华 《理论探讨》2007,1(1):41-44
马克思的“革命的实践”是人们把握生活世界的尺度,是识别各种思维、思想、理论的“现实性和力量”的根本标准。要创新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就需要合理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社会实践过程,必须随着人们探索和改造生活世界的实践而完成。因此,应该在马克思“实践解释”范式中审查各种理解性理论在何种意义上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由此看来,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哲学”、“人道主义的马克主义”指称马克主义,都是有问题的。实践是检验各种“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标准,我们要学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识别各种“理解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9.
发展中的当代中国人学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的一大景观,就是人学研究的兴起。它一经出现,就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推进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 人学之所以在中国兴起,有其深刻的背景,人学研究的任务和实质就蕴含在这一背景之中。在当代中国,有三个基本事实支配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一是改革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充分规范人的行为来运作的,市场经济的表层是‘物”的问题,深层却是“人”的问题。二是文化建设。文化建设。的实质是提高国民素质,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伴随着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和工作任务的转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飞跃式发展,在艰辛探索中逐步实现了从注重模仿苏联到坚持中国特色、从偏重生产关系到关注生产力发展、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等发展范式的转换。7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积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宝贵经验,即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作为逻辑起点,以当代中国基本国情和历史方位作为理论基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作为实践基点,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维护作为价值旨归。这些基本经验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