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人为的环境破坏行为导致自然生态严重恶化的情形屡屡发生.检察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可以有效制裁环境损害行为.本文认为,在中国建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检察担当制度是合理的.虽然在提起环境公益诉讼中,检察机关既作原告,又作法律监督者,但检察机关有能力同时出色地履行双重角色职能.我国民事诉讼立法应确立检察机关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的原告地位,并对诉讼费用问题作出规定,以便更加充分地发挥检察监督职能. 相似文献
2.
个人信息保护检察民事公益诉讼具有显著“刑事化”特征。检察院直接提起个人信息保护民事公益诉讼具有明显的优势,它能够扩大受案范围、减轻证明负担、发挥预防功能与促进源头治理。个人信息保护检察民事公益诉讼应以互联网平台滥用“知情同意”规则非法处理个人信息行为以及间接侵害个人信息权益的行为作为主要对象。立案标准仅要求侵权行为有导致个人信息社会公共利益受损的危险即可。诉讼请求应当兼顾个人信息权益的财产属性和人身属性,还应当兼顾个人信息权益保护的预防与惩治功能。针对恶意侵害个人信息权益行为,允许检察院提起惩罚性赔偿请求。 相似文献
3.
我国金融公益保护的缺陷为检察公益诉讼提供了拓展至金融领域的空间。但检察公益诉讼作为非常规手段,延伸至金融领域时需要明确其介入空间与边界。检察机关的介入空间应以检察公益诉讼可解决的金融公益的现有保护困境为限,具体包括纯粹性金融公益产权人缺位困境与集合性公益集体行动困境。金融检察公益诉讼的介入限度在适用范围上以必要性为标准,适用顺位上遵循谦抑性。金融公益一线保护失灵时方可以适当的金融检察公益诉讼手段介入,但如同时可以适用其他金融公益救济手段,应优先适用其他手段。如其他的替代性程序失效,确需适用金融检察公益诉讼程序,也应当在功能可相互替代的程序中优先适用制度成本较低的程序。 相似文献
4.
安全生产领域属于检察机关拓展的公益诉讼案件范围。在办案实践中还存在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有关行政机关职能交叉、线索发现难、调查取证难等问题,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相应的立法衔接、对内对外协作配合、科技支撑等制度机制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5.
在今年最新提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中首次增加了公益诉讼制度,并赋予社会团体提起公益诉讼的资格,被视为推动公益诉讼制度的突破性举措。但是尽管如此,我国的民事公益诉讼还是有很多的不足,因此建立完善的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成为了必要。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语境下民事公益诉讼检察监督权的构建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民事公益诉讼中,检察机关作为原告、当事人或支持起诉者参与诉讼,检察监督权相应地便有不同性质的权利定位.反思检察监督权的不同定位,认为督促起诉权是检察监督权的题中之义与理性选择,并论述检察机关督促起诉权配置的现实需要、法律定位和范围.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检察机关可以提起公益诉讼被明确写进民事诉讼法,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建设的脚步逐渐加快,文章旨在对照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发展现状,分析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问题提出完善建议,以期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8.
公益诉讼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诉讼方式,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矛盾逐渐凸现,建立公益诉讼制度已经成为社会公众的一个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不断的深化,无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法治建设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司法建设也需要与时俱进。但是在我国针对公益法律的体系还没有得到完善,比如在环境保护、维护国有资产、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地加强立法。同时在相关法律中,诉讼主体的模糊性和司法实施上的欠缺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其中很多公益诉讼都不得不通过行政手段来实现。当前我国法治化社会进程进入关键时期,为了更好的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本文针对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完善性进行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张明哲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22,25(1):150-162
伴随着检察公益诉讼公诉化趋势在理论上的完善与实践中的推进,检察公益诉讼案件的审理模式出现了非诉化与职权化的倾向。鉴于民事检察公益诉讼以检察机关作为提起民事审判的主体,以现有的的民事程序作为审判构架,二者关系如何相互调整,以实现顺利衔接,是公益诉讼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比我国刑事诉讼改革以对抗式审判模式作为主要的改革方向,“公诉”特性相对较弱的民事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在适用对抗式审判模式方面,理应存在更大空间。在对抗式审判模式的语境下,法官消极是作为其裁判中立的表像,诉讼力量平衡以求程序公正是其核心的追求,因而此处强调民事检察公益诉讼中的对抗式审判模式,与检察机关对检察权能的强化发展并不矛盾。同时由于检察机关的特点,反而可以使对抗式审判模式的缺陷在民事检察公益诉讼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治愈。 相似文献
11.
2017年行政诉讼法的修改,标志着我国正式确立了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其中诉前检察建议成为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亮点之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关于检察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再次明确了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制度。实践中,诉前检察建议在实现案件分流、提升工作效率以及增强行政机关履职能动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更好实现诉前保护公益目的的制度价值,具体实践中,还需准确把握其功能定位,对其运行程序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2.
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但长期以来涉水领域的检察公益诉讼办案受制于线索发现、类案转化、长效治理等痛难点,成案率不高。检察机关应以贯彻落实检察大数据战略为契机,通过数据归集、模型研判生成非法排水、非法取水、饮用水源地破坏等涉水领域检察公益诉讼办案线索,进而重塑监督模式、凝聚治理合力、完善监督闭环。 相似文献
13.
拓展受案范围是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这是由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以检察工作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以及保护公共利益的现实需要所决定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国检察公益诉讼受案范围的拓展呈现出拓展主体多元、拓展形式不一、拓展边界不清等特征。在肯定拓展检察公益诉讼受案范围具有重要意义的同时,有必要对其进行合理限缩,限缩的方式应当从实体和程序两个层面进行。从实体层面而言,应当规范有权拓展主体、合理界定公益利益的范围、准确界分行政公益诉讼和行政违法行为监督的界限;从程序层面而言,检察公益诉讼的提起应当受补充性条件限制,人民法院则可以通过形式和实质审查限制检察公益诉讼案件的受理。通过实体与程序两个层面的合理限制,可以避免检察公益诉讼受案范围的不当拓展,从而充分发挥检察公益诉讼的制度功能。 相似文献
14.
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监督行政权依法运行的关键手段。数字检察技术可从“独立监督”“系统流程”和“常态追踪”三个方面,实现对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的赋能价值。针对数字检察技术赋能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的过程中存在的“信息孤岛”、数据化成本较高以及办案数据安全与业务数据深度分析兼容较难的问题,有必要通过立法提升检察机关数据调用权限、研发应用动态监督数据归档系统、开发可脱机运行插件,加快实现数字检察技术对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的赋能支撑。 相似文献
15.
刑事附带民事检察公益诉讼兼具司法效益性和实践优越性价值。目前刑事附带民事检察公益诉讼实践面临着检察机关诉讼地与主体资源存在争议,调查取证权缺乏刚性,及判决执行难度大等现实障碍,可以通过明确界定诉讼角色、建立协同办案机制、构建修复性司法等方式寻求制度运行障碍的解决路径,以期拓宽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外延,为新时代"四大检察"并行发展注入新引擎。 相似文献
16.
17.
论民行检察与公益诉讼的耦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益诉讼理论为维护公共利益提供了一种新模式,需要在既有制度体系中寻求合理衔接和耦合。民行检察制度作为检察监督权的表现形式,具有维护公益的制度功能。公益诉讼和民行检察在价值目标、案件性质、案件范围、启动方式、司法规制上具有内在的藕合性,这种藕合性分析有可能为两种制度的完善和实践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19.
民事公益诉讼原则的制度化及实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民事诉讼法》关于公益诉讼的原则框架,对公益诉讼的具体制度及实施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主要探讨了公益诉讼的客观范围、主观范围、诉讼请求类型以及程序问题.尤其是在公益诉讼客观范围方面,提出了将其范围限制在对不特定主体的公共利益侵害所提起的诉讼.并由此推进了对其他问题的认识.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学界和实务界对公益诉讼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取得令世人瞩目成绩,但国有财产流失情况也非常严重,涉案金额触目惊心,动辄上亿元却面临挽损难题,流失的原因直指相关国有财产保护体制机制缺位。虽现行法律规定的国有财产保护路径不少,但却均存在不同的局限性。从立法层面确立检察机关提起国有财产保护民事公益诉讼制度,能够更好完善保护国有财产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