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两个确立”是党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首先要把握“两个确立”的内在关系,两个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的整体。其次要充分认识“两个确立”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最后新时代新征程全党同志要坚定拥护“两个确立”,要从主体、客体、介体三个层面全面地把握“两个确立”的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向全党发出了“三个务必”的思想号令和政治动员。“三个务必”是已经走过百年光辉奋斗历程的党对历史经验,尤其是自身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这是其历史逻辑;“三个务必”紧密联系、内涵深刻,具有深厚的理论意蕴,这是其理论逻辑;“三个务必”具有宏大的时代视野和强烈的现实意义,必须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紧密相连,这是其时代逻辑。把握好“三个务必”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时代逻辑,是走好新时代赶考路的根本政治要求。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内在逻辑,显著体现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三大维度。基于理论逻辑,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筑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根”;基于历史逻辑,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萌生于中国城镇化进程之“脉”;基于实践逻辑,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发轫于中国城镇化实践之“中”。全面把握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把握其历史维度、理论维度、实践维度所体现的逻辑意蕴。  相似文献   

4.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与“江山”的关系作出了重要论述,提出了“人民江山论”的重要论断。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情感逻辑是把握“人民江山论”的三个重要维度。理论逻辑表明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理论渊源、发展历程和理论创新;实践逻辑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民心”的历史脉络和百年成就;情感逻辑诠释了党与人民血脉相连,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缘由。“人民江山论”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的重要准则和实践智慧,值得一代代共产党人传承下去,在新的征程中继续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强党兴国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5.
作为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先驱,李大钊建党实践与伟大建党精神紧密相连。李大钊与伟大建党精神具有清晰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李大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与传播是其理论逻辑,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确立与传播发挥了“立其基,导其先河”的作用;李大钊的建党探索与实践是李大钊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逻辑,围绕“为何建党”“建何种党”“如何建设党”等问题,李大钊最大限度地诠释了伟大建党精神生成逻辑、理论意蕴与实践路径;李大钊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开创性贡献是李大钊与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逻辑,为伟大建党精神作出了卓越功绩。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发展的探索史。从三重逻辑考量党的理论创新,就理论逻辑而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统一;就历史逻辑而言,坚持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主动的基本前提;就实践逻辑而言,“两个结合”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路径。在新征程中,要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把握发展规律、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问题导向、坚定理论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理论遵循与精神指引。  相似文献   

7.
邢国忠  屈靓雅 《前线》2023,(11):22-25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有机结合,其历史逻辑萌芽于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建设史中发展,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成熟;其理论逻辑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来源于不断吸收和借鉴人类先进文化成果;其实践逻辑则是加强顶层设计,将文化自信纳入“四个自信”,制定文化强国战略。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逻辑,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相似文献   

8.
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要把握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思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战略思维具有深刻的四重逻辑:其理论逻辑是马克思主义的战略与策略理论,其历史逻辑是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其实践逻辑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战略性考量,其发展逻辑是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把握好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辩证统一、战略性与策略性的辩证统一、长期性与短期性的辩证统一、前进性与稳定性的辩证统一、忧患意识与战略定力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9.
嵇睿 《理论研究》2022,(4):58-64
“两个确立”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成就和百年奋斗经验的全面总结和科学认识。“两个确立”这一重大理论命题具有三重理论意蕴,马克思的权威理论是“两个确立”的生发起点,厘定了“两个确立”的三种权威思想,即政党权威、政治权威、社会权威;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两个确立”的建构主线,明确了“两个确立”的三大理论前提,即人民群众能否创造历史、先进政党能否推动历史、英雄人物能否洞察历史;马克思的实践理论是“两个确立”的逻辑归宿,肯定了“两个确立”的三重实践导向,即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实践方向、明确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遵循、提升了中国式政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效能。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有助于正确理解“两个确立”的理论必然。  相似文献   

10.
刘长军 《前线》2023,(11):9-1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生成逻辑包含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进历史主动的历史逻辑,在“两个结合”中传承创新、融会贯通、互相成就的理论逻辑,在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要求中科学回答时代课题的实践逻辑。牢牢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生成逻辑,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新征程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征程中发挥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的理论主题和无产阶级使命观的理论格局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新理论;在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时代境遇中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新道路;在聚焦“五位一体”以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实践进路中谱写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新篇章。由此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辩证统一的三维逻辑理路,昭示了中国共产党始终走顺应时代潮流、适应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相似文献   

12.
新型人民军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具有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武装,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在血与火的军事实践中锻造而成的武装力量。其建立的历史逻辑体现在早期的军事活动中厚植了新型人民军队产生的土壤、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和革命形势的准确把握中决定建军、在各地武装起义的爆发中诞生了新型人民军队、在游击战争和创建苏区的斗争中解决了新型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问题。其建立的理论逻辑体现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的赓续传承和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经验教训的总结升华。其发展的实践逻辑体现在不断坚持和加强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持续推进人民军队正规化建设、坚持人民军队军事理论与时俱进、牢记并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建军宗旨。  相似文献   

13.
“三个务必”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重要科学理论,这既是历史的必然,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三个务必”蕴含着丰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底蕴,可从本体论、认识论、矛盾论、价值论四个维度认知其生成基底、审度其演绎逻辑、剖析其辩证哲理、阐释其内在追求,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进程的规律,为现实把握“三个务必”提供理论指引与实践遵循。  相似文献   

14.
陈奎庆  曹劲松 《求实》2006,(11):27-2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其根本属性在于它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动力提出理论体系的逻辑前提;第二,从人民群众的实践要求确立理论体系的价值目标;第三,从人民群众的实践过程坚持理论体系的检验标准;第四,从执政党在实践中作用把握科学体系的理论本质。其基本特点为:在学理生成上,坚持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理论道路;在研究方法上,实现了“从逻辑推演到解剖实际”的辩证复归;在体系结构上,构建了“从枝干体系到轮轴体系”的复合整体;在理论发展上,形成了“从经典阐发到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15.
“两个确立”的提出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以及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两个确立”内蕴的逻辑理路是理论审思、历史演进和现实向度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自觉,是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回答重大时代课题的必然选择。“两个确立”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遵循历史规律和顺应时代要求的高度自觉,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必须将拥护“两个确立”与做到“两个维护”高度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6.
万华颖 《理论建设》2020,36(2):77-84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其全部理论和实践都充分证明,党性和人民性是统一的、一致的。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既是我们党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原则,又是在鲜活实践中提炼出的重大理论观点,也是未来推动工作的根本遵循,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辨析两者关系、阐述价值意蕴、探究现实路径,为我们全面正确理解和把握它们的关系提供了依据、拓展了思路、指明了方向,能够帮助我们纠正错误认识、澄清理论纷争、开创崭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革命权内含着必然的确立逻辑。具体而言,就是发生于近代挽救民族危机与寻找救国思想的现实背景,扩容于国共两党启动合作与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消解于国民党背叛革命后的清党与污蔑,重构于大革命失败后的武装反抗与革命道路新探索。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革命权的确立逻辑,对于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习近平底线思维方法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在奋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研究习近平底线思维方法的理论逻辑,明确习近平底线思维方法是什么的本体论,坚持底线思维方法在全面深化改革各领域全面贯彻的功能论,有助于在把握“两个大局”“两个没有变”的国内外形势下,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积极践行这个行之有效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推进“两个结合”是关乎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力、党提升历史主动意识的重大问题,是持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科学路径。中国共产党推进“两个结合”的百年历程,始终围绕中国社会最需回应的问题展开,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借鉴和思想引领。通过系统分析中国共产党推进“两个结合”的生成逻辑和动力来源,更加明确要从注重制度建设、确立目标导向、提升话语阐释力、构建常态化机制等方面探索深化路径,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提供根本理论遵循。  相似文献   

20.
黄峰  王书慧  姚桓 《前线》2022,(4):4-7
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伟大征程中,当之无愧成为党的核心、军队统帅、人民领袖。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的形成,是时代呼唤、历史选择、民心所向。“两个确立”的重大政治论断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支撑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依据,是理论、历史和现实多重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