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中国现代史上,梁漱溟以特立独行著称。终其一生,他坚持独立思考,表里如一,不趋炎附势,不妥协畏惧,是一位真正的大儒。程思远先生对梁漱溟的评价是:潜心行学,一代宗师,探索人生,无所畏惧。梁先生完全当得起这样的评价。"我是碰不到凶险事情的"  相似文献   

2.
回望梁漱溟     
黄继树 《当代广西》2008,(17):60-61
今年是梁漱溟先生逝世20周年。在中国现当代思想文化领域中,能称得上大师的人物寥寥无几,梁漱溟是这个领域中当之无愧的大师。若论学历,梁漱溟不过是一个中学毕业生,一个既没上过大学,又没有出洋留过学的人,他是怎样成为闻名世界的学术大师呢?  相似文献   

3.
<正>"情贵淡,气贵和。惟淡惟和,乃得其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这是梁漱溟的座右铭;"勉仁斋",是梁漱溟的斋名。由此两端,可见梁漱溟的品格与操行之一斑。梁漱溟的百年人生,由于他独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结交了一大批中外社会名流和贤达,甚而是其他杂色人士。无论对谁,他都通体透明,表里如一。他说:"在人格上不轻于怀疑人家,在见识上不过于相信自  相似文献   

4.
李波  商鸣臣 《春秋》2015,(2):46-48
梁漱溟是当代中国享有盛名的传奇式大学者。他生平中的许多轶事成为趣闻,在人们中间广泛传颂着。梁漱溟,原名焕鼎,字青铭,1893年生于一个破落的贵旅之家,祖籍广西桂林,祖父一代起在北京做官。漱溟名字的由来,是他在19岁到《民国报》做编辑时的事。有一次,报社总编辑孙炳文在为他写扇面时,顺手写下"漱溟"二字,本人很喜欢,从此漱溟这名字伴随他一生。他兄妹4人,一个哥哥,两个妹妹。梁漱溟生而瘠弱,又多罹灾病,未到天寒,往往手足发冷,五六岁时常患头晕目眩症,亲友老觉  相似文献   

5.
美国学者艾恺在他研究梁漱溟的著作中,称其为"最后的儒者"。其人奇事少年梁漱溟体弱多病,6岁开始读书时还不会穿裤子,课堂上显得很愚钝。他自己曾回忆说: "小时候是一个瘠弱而呆笨的孩子。"直到9岁,才在父亲的诱导下从糊涂和混沌中醒悟过来。梁漱溟两度进入私塾,13岁考入顺  相似文献   

6.
梁漱溟     
梁漱溟,中国现代著各的文化哲学家。在他整个漫长的哲学生涯中,《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三部文化哲学专著可以标志他整个思想规迹的起伏和人生道路的坎坷。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祖籍广西桂林的梁漱溟出生在六朝之都北京,1900年入北京中西小学堂,1906年读完顺天中学,尔后毕业于直隶法政学校。梁漱溟在回忆其一生的思想发展时曾再三感叹父亲梁济对他早年哲学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深厚影响。他认为  相似文献   

7.
梁漱溟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著名学者、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现代新儒家学派的开山人物。对中西文化理论的比较研究,对中国文化的改造与重建以及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憧憬与探求,几乎成为他一生的事业。梁漱溟的文化思想集中体现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和《人心与人生》等著作中,其文化思想的理论建构是以哲学为基础的。前期文化思想以佛教唯识学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等为基础,后期文化思想则主要以他自己形成的道德哲学为基础。梁漱溟一生的文化思想多变,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其思想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8.
梁漱溟开展的乡村建设运动 ,是为了解决他一生所关注的中国问题和人生问题而进行的实践。综观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 ,不难看出,他所倡导的乡村建设运动 ,实质上是一种知识分子寻求“第三条道路”即改良主义道路的运动。虽然他提出的乡村建设理论和种种主张最终都未能获得成功 ,但是他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这一命题的揭示 ,以及对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的肯定 ,对于我们今天来说仍然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梁漱溟被公认为是现代新儒学的开创山林的人物,然而他最初并非是一个儒者或儒学的信奉者,甚至与儒家相隔甚远。最终为何又归宗儒学呢?据他自述,他一生思想发生过三次转变。他说:“我常常说我一生思想转变大致可分为三期,其第一期便是近代西洋这一路。从西洋功利派的...  相似文献   

10.
范云迁  郭蒸晨 《春秋》2014,(6):14-18
正我叫范云迁,老家山东诸城,后迁居山东高密县,范仲淹的后裔。父亲教书,曾跟黄兴在湖南从事反清革命。我20岁从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后,看到了梁漱溟发表的《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旨趣书》,很感兴趣,愿意跟随他从事乡村建设的事业,便坐火车到周村,步行走到邹平参加研究部考试。三天后发榜,我被研究部录取。当时参加研究部考试的几十个人,  相似文献   

11.
《春秋》2001,(5)
畅谈颐年堂1950年9月16日,梁漱溟参观东北回到北京。23日晚,毛泽东约梁漱溟谈话,派车将他接至颐年堂。梁漱溟先谈了在东北旅顺、大连所见苏美飞机冲突之事,并深为战事爆发而担心。毛泽东说,目前尚不至有战争,因为我们不想打仗,根据美方及其国内布置的军队情况,亦不像要打仗的样子。梁漱溟报告了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聋教育界,知道聋人余淑芬的可能不多。我知道余淑芬老人,是在《梦圆忆当年》这本书里。七八年前,戴目先生把他主编的这本书惠赠于我,我如获至宝,一气  相似文献   

13.
熊吕茂 《湖湘论坛》2000,13(4):73-74
虽然现代新儒家的创始人梁漱溟在行动上有过放弃佛学、由佛转儒的过程,但他声称自己的学术方向依然是为“释迦、孔子发挥”①;他曾宣布自己“归宗儒家”(2),为“往圣继绝学”,但他心灵深处的终极关怀却从未离开过佛教的文化思想。本文拟就梁漱溟儒佛文化观之异同作一粗略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王晨力 《传承》2012,(12):82-83,85
建国初期的一次会议上,著名民主人士梁漱溟与相交数十年,也是梁漱溟本人十分尊敬的人毛泽东发生了激烈冲突,乃至毛泽东严厉批评他是"拿笔杆子杀人","野心家,伪君子"。这次冲突虽已载入历史,但重提此事,仍有借鉴于后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著名学者、民主党派人士梁漱溟与毛泽东同庚,他为探索救国之路,提出过“乡村建设理论”。毛泽东评价说:“您的著作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分析有独到的见解”。从延安窑洞到北京中南海,梁漱溟作为座上宾,与毛泽东有过久远而频繁的交往。1950年1月,梁漱溟应毛泽东、周恩来之邀,离开重庆,经由武汉到达北京。其时毛泽东、周恩来皆在莫斯科。3月10日,毛泽东和周恩来由莫斯科返抵北京,许多人到火车站迎接。统战部把梁漱溟排在迎候队伍中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的头一个。毛泽东下火车后,立刻发现了他,并大声说:“梁先生,您也到了北…  相似文献   

16.
陈远 《同舟共进》2008,(1):42-44
"一代直声"梁漱溟是20世纪最具传奇色彩和声誉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生有几个横断面让人惊羡:其一是1916年,梁23岁,在《东方杂志》发表《究元决疑论》被蔡元培发现,聘请到北京大学教书(当时有传闻,之前梁预考北大而未获录取);其二是1946年国共和谈期间,10月10日,梁漱溟由南京到上海见周恩来,促其回南京继续和谈。11日夜,梁由上海回南京,次日清晨,下车见报,看到国军已攻下张家口的  相似文献   

17.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从政治入手的,以解决政治问题为目标,但他并不主张乡村建设运动与政府发生直接联系。梁漱溟认为,中国社会的支点重心向来在社会而不在政治,所以乡村建设者应守定社会运动的立场。然而在实际行动中他却想利用政权来实现他们改造社会的最终目的,使社会运动有一个更圆满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1918年深秋,梁济先生要出门,遇到儿子梁漱溟,此时,梁漱溟已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印度哲学概论”、“儒学哲学”课程的老师。二人谈起关于欧战的一则新闻。“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济问道。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能好就好!……”说罢梁济就离开了家。  相似文献   

19.
1994年11月24日的《北京日报》,以头版头条的位置刊登了陈希同等北京市领导同志视察京城湖广会馆修复工程的消息,文中提到:“民国以来,湖广会馆成为政治活动重要场所。1912年8月25日,孙中山先生在这里召开了国民党成立大会,这一年8月25日至9月15日,孙中山先生先后五次到湖广会馆,留下了这位伟大革命先驱的足迹。”笔者读到这里,不由得触及对一段往事的记忆,那就是80年代中叶,我在采访、撰写《梁漱溟问答录》一书时,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梁漱溟先生曾多次提及湖广会馆的事,因为他是1912年8月25日国民党在湖广会馆召开成立大会  相似文献   

20.
李庆刚 《政策》2011,(11):75-76
我们党的"五老"之一吴玉章,既是著名革命家,也是杰出教育家、历史学家和语言文字学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倾心教育工作,深受青年学生爱戴。在他60岁寿辰时,中共中央电贺他"不仅是中国教育界文化界的前辈,而且是青年男女先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