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文化主权是民族国家在实现国家文化利益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立自主的最高权力。由于不同的权力要素在国家文化主权构成中的价值地位不同,国家文化主权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核心——外围"的结构态势,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发展的独立自主权是构成国家文化主权的核心要素。国家文化主权战略意识模糊、国家文化软实力不强以及国际文化霸权是中国国家文化主权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挑战。中国国家文化主权战略既要有以"安全论"为主导的防御性目标,也要有以"建构论"为主导的进取性目标。建构现代意义的中华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积极参与国际文化秩序的重建,乃是中国国家文化主权战略构建的要点。  相似文献   

2.
单泽润 《民主》2005,(2):13-15
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另外一个“极”。没有文化的经济是短命的,不可能持续发展。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了文化的繁荣,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经济的过热,也可能带来文化的浮躁。有鉴于此,文化安全这一重要课题,就必然摆上了我们的议事日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什么都可以失去,唯独文化不能失去,文化血脉不能中断。因为只要文化存在,失去的一切都能重新找回来;而一旦失去了文化,就会造  相似文献   

3.
文化全球化并不是一种超越意识形态的现象。恰恰相反,我们透过文化全球化的景象,发现文化全球化与意识形态之间有着密切关联,这使得我们党在制定意识形态战略时必须高度关注这一条件,积极应对文化全球化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继承民族精神 弘扬时代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民族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是被这个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并接受了的,富有顽强生命力的优秀品格、价值取向与道德规范的总和。它是一个民族在其悠久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与其民族自身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既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产物,又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社会思潮主要表现为:具有"问题意识",多样多元多变,形成多元制衡格局。在此背景下,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倾向于选择不同的社会思潮,这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重大挑战,表现为"中国道路"备受冲击、"一元主导"备受挑战、"偏激立场"仍行其道。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视角出发应对这一问题,要在包容中实现统一,在多元中突出主导,在消解中加快建构,在内化中形成共识,最终实现我国意识形态的价值整合、价值认同、价值塑造和价值归宿。  相似文献   

6.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生命,它铸就了一个民族的特定存在方式,形成了民族文化特质。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中华文化已深深地融进我们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支配人们思想行为的强大精神力量。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四大战略部署之一,  相似文献   

7.
荣司平 《学理论》2009,(19):70-71
多元文化主义是一种价值立场,一种意识形态。多元文化主义在西方国家的起源有着复杂的民族构成因素,也是自由主义危机的表征之一。美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民权运动、加拿大的“加拿大化运动”、澳大利亚的经济振兴需要是三个国家多元文化主义兴起的具体原因。  相似文献   

8.
“美国例外主义”是美国霸权的理论基础之一,它为美国霸权提供了一个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的支持体系。美国霸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借助多民族主权国家内部的民族问题干涉其内政,从而实现美国的战略目标。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民族问题并不是例外。在民族问题上,“西强我弱”的理论和舆论态势对我国政府的国际形象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这种挑战。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20,(7)
"寻根"是一种民族意识的觉醒,从审美中找寻历史的因子,是一种文化想象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自我投射和显影。20世纪的中国文学,是一个由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变的过程,也是知识分子在中西文化撞击中,探寻民族理想、形成民族意识,并最终确立民族身份认同的过程。以传统文明为参照反思现代文明的得失,在全球化到来之际寻找民族传统之根,弘扬民族文化,重构民族精神。当知识分子把"寻根"作为社会变革时期内心激荡的精神家园时,文学的"寻根"也被赋予了长久"在路上"的特质。寻根文学既接续传统,又面向未来,它已内化为一个文明大国的话语表述和价值体系,彰显着中华文明与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0.
从话语权视角看国家意识形态的现代性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三标 《理论导刊》2006,(12):27-29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文化意识形态产品全球性扩张与侵蚀所形成的“强势文化”态势,挑战了中国主导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面对挑战,秉持合法性与世俗化价值原则,适时整合中国传统意识形态资源,推动国家意识形态与社会主流文化相融合,创建适合当代中国实际的国家意识形态结构体系,是实现意识形态现代性转化的关键,同时,这也是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当代中国话语权的契机。  相似文献   

11.
苏联解体后和平演变的首要目标是中国。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媒介即意识形态,网络媒介本身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功能,使其成为和平演变的新阵地和新载体。和平演变的核心是意识形态的争夺,实质是对人思想文化的争夺。网络和平演变之下的意识形态安全形势严峻:西方话语霸权主导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中心被消解;西化思潮在网络上的肆意传播使主流意识形态的解释力受到极大挑战;两个舆论场的对立造成社会的割裂。要想赢得网络意识形态斗争,防止和平演变,就要做到:解构西方话语框架,大力建构独立自主的话语体系;力求主导议程设置,提升中国话语的传播力;坚持"三个自信",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解释力;统筹"两个舆论场",弥合社会裂痕;进行舆情监测与引导,全面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2.
流行文化(直译于英语popculture),也称通俗文化或大众文化,相对于精英文化或高雅文化.是一种以通俗性和商业性为其主要特性的新型生活方式。它起源于二战后50年代的美国,盛行于60年代以来的欧美;在国内,则引进于改革开放的80年代,普及于90年代。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外引内联的窗口.接受流行文化的挑战自然首当其冲。今日的深圳可说是处于流行文化各种硬件设施的林海之中。这不仅表现在我们的生活方面,在工作领域也有各种反映。我们的播音员改变了传统的照稿朗读的播音方式,采用讲演式技巧和口语化文体;报刊文章的撰写…  相似文献   

13.
靳萱 《民主》2003,(12)
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不仅是我们56个民族精神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亲和力的载体,也是普通百姓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更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与民族根基。随着我国经济的突飞猛进、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多元变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以农耕文明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受到了强烈冲击,许多传统的民族文化艺术已逐渐萎缩,大量的民族艺术项目和技艺正走向消亡。为了避免重蹈西方工业革命使欧洲文化艺术严重受损的覆辙,调查、抢救、保护、发展、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已迫在眉睫,为此,民进中央于11月17日—18日首次召开民进民族文化保护研讨会。抢救民族文化遗产、倾情打造社会主义大文化的急切呼唤声声入耳,深深的文化情怀令人为之动容。保留民族走过的痕迹一个物种的消失,只让我们失去一种动人的风景;一种语言的消失,却让我们永久失去一种美丽的文化。但民族文化不能像断线的风筝,随风而逝,这已成为与会专家学者的共识。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要进一步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沿着正确道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就必须具备正确的历史观。本期特邀有关专家学者,围绕“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历史虚无主义是对民族精神的消解”“民族精神孕育道路自信”“百年奋斗史:民族精神的塑造和弘扬”,推出特别策划——“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15.
在日新月异的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和传统文化的权威受到很多挑战国家主权的有限化、意识形态上的多样化、人才教育的国际化、网络的平面化、生活方式的潮流化。使我们的青年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信仰出现了弱化的趋势。通过实际调研,我们认为当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将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有机结合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传统环境文化的民族性及其现代化创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有敢 《理论导刊》2006,23(7):35-37
中国传统环境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源头。汉语言“文化”二宇便充分蕴涵着环境文化意义。中国传统环境文化的民族性,体现在独特的民族环境文化思维特质、民族环境文化价值观、民族环境制度、习俗以及行为习惯模式和民族环境文化的符号系统等方面。它是一种“天人亲和”文化模式、一种生命文化模式、一种有机精神生态的文化模式、一种不断创生的发展论文化模式。我们应吸取传统环境文化的智慧,寻求传统环境文化精神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创生的载体、途径和手段,建设独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中国环境文化。  相似文献   

17.
试论全球化境遇中意识形态教育的现代性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带来了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交融与激荡,它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交往方式和利益格局,而且深层次地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取向。在全球化浪潮中,以"非意识形态化"为依托的西方思潮及意识形态的全球性扩张,挤迫着发展中国家意识形态教育滑向"边缘化"与"弱势化"。面对挑战,秉持可接受性与世俗化原则,坚持和而不同中求主导、包容多样中求共识、双向互动中求能力,是当代中国意识形态教育现代化转换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正一、微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问题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生活方式、社会心理、文化传播、价值生态正日渐发生变化。随着人们生存状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改变,主流意识形态的传统生态也发生了变化,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认同危机、控制力下降、话语权消解等问题。首先,微媒体传播内容的任意性降低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社会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是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的重要目标向度,其表现为社会成员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坚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中最为隐蔽和最为重要的一种,是国家安全的心脏和大脑,关乎执政党的生死存亡,关涉国家的长治久安。意识形态安全必须正视党内不良政治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侵蚀消解问题,利益分化导致民众价值诉求多样化和碎片化问题,网络舆论对意识形态安全提出的机遇和挑战问题,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一元化地位遭遇反马克思主义和反社会主义错误思潮冲击以及外部敌对势力进行文化价值观输出和跨文化渗透问题。要以提升党内政治文化的全民认同度增强意识形态的引领力,以完善利益关系和构建利益协调机制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以畅通社情民意渠道增强意识形态的传播力,以理论回应社会现实问题增强意识形态的解释力,以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增强意识形态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20.
作为数字媒介时代的新型文化景观,数字参与文化凭借知识共建、经验共享与记忆共铸,融入社会权力机制并赋予意义生成群体“自决”属性,进而成为社会观念的构序者。在重绎生产、传播、身份与行动逻辑中,数字参与文化一方面实现了激发集体智慧、延展感官体验、革新交往范式、赋能民主实践等正效应,但另一方面又带来诱发意识形态风险的负效应,“围猎式”文本创作消解意识形态话语权威,交互式场景传输阻滞意识形态信息流通,趣缘性圈层交往分化意识形态价值认同,无序化集体行动弱化意识形态实践引领。对此,须以理性审思祛魅“参与”,在主体层面加强媒介素养培育,在介质层面促进模因复制流通,在方式层面推进主流价值共创,在制度层面建立健全法治规范,共同化解数字参与文化的意识形态风险,实现二者良性互动、协同共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