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形态与文明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两种表述方式。前者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性的表述,是基于生产力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后者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程度或人类的开化程度和进步状态的一种表述,是人类生存活动组织形式的表现,是对人类创造财富的关注和价值选择。社会形态迄今大体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几个阶段;文明形态迄今经历了前文明形态、内在分裂的文明且已经出现了体现未来文明特征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社会形态和文明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互关照,同向发展,可以从不同方面指称同一社会历史阶段,但必须予以恰当使用。  相似文献   

2.
走向文明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追求的目标。生产力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社会走向文明开辟了坦途,同时,现代人对文明的向往和追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但是,到底什么是文明,该如何走向文明,人类在几千年的实践中经历了曲折的认识过程,而且许许多多的人恐怕至今还没有认真思考过。曾几何时,有些人认为文明就是占有,文明就是征服,文明就是恃强凌弱。所以,他们凭借胯下铁蹄,依仗坚船利炮,四处横行,到处抢掠,将搜刮的财富据为己有,将他人的劳动成果肆意挥霍。人类社会成为弱肉强食的世界,有欢声笑语,更有泪水涟涟;…  相似文献   

3.
孙长来  马倩 《世纪桥》2008,(6):13-14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和谐观内容十分丰富,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具有启迪作用: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要全民广泛参与;要有政府的提倡和领导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演变。文明不仅是人类社会的进化,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纵观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文明阶段: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不同的文明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不同、人们的思想意识不同,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别。在原始的采猎文明中,人类在自然面前十分弱小,生产力水平低下,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采集和渔猎是人们的基本生存方式。人和自然浑然一体,存在一种原始的和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了农业文明时期。几千年农业文明发展的结果,一方面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趋于…  相似文献   

5.
论人的文明     
文明是人类特有的现象。研究人的文明,对于促进文明进程,提高文明程度,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人的文明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它与人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社会活动密切相关,并且在人的自然属性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得到体现。人的文明又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种力量、各个方面的整体配合和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6.
李军 《新长征》2007,(10):58-60
他们是一群普通的出租车司机,他们把三米车厢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他们用满腔热忱与爱心,铺就了一条助人、奉献之路;他们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担当起城市公益行动的使者;他们用侠肝义胆与英勇无畏,协助警方护佑了一方平安。他们是城市形象的展示者,是城市文明的传播者,他们用朴实无华的行动,演绎出人间最美好的乐章。  相似文献   

7.
王建新 《探索》2011,(6):165-169
权力文明理论是有自身的逻辑进路的,如果我们不从特定的理论角度加以限定,最终所得出的“权力文明”概念很有可能是无指向的、无语境的空谈。从静态的方面看,权力文明表现为人类权力进程中取得的所有的进步的成果,如权力意识的提升、权力组织的完善、权力制度的健全等;从动态上看,权力文明则是人类社会权力演进的过程,是人类创造的积极权力成果累积的过程。权力文明既是一种观念或理论,又是一种权力制度,更是一种社会实践。权力文明的合理形态表现在权力产生和运行的合理性、权力行为的合理性、权力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合理性等。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必然产物。面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生态危机、资源面临枯竭等问题,迫使人类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行为的合理性进行深层次的反思和批判。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转型的必然选择,体现了人、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的向往和追求。建设生态文明,破解发展难题,离不开发展理念的更新、发展模式的变革,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道德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通过社会文明形态的更替来实现进步与根本性变革的,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两种文明范式,它们同属于社会文明形态范畴中的两个子集。现代工业文明曾创造了丰硕成果,但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生态危机的频发,也暴露出工业文明固有的内在缺陷,这便需要另一种文明形态与之进行转换。对于生态文明的呼唤,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行为及对生态危机反思的结果,标志着人类意识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真正醒悟,并踏上自觉规避危机和自我拯救的历程。  相似文献   

10.
文明,是一个令人向往的美好词汇,是一种内涵丰富的社会实践。小到一人一家,大至一城一国,但凡想有所进步和作为,无不孜孜不倦地追求着文明。文明,不是一个美丽的标签,也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需要全社会精心培育,需要人人实实在在,一点一滴从具体之事入手,从细微之处做起。北京作为13亿人口的社会主义中国的首都,正在着力建首善之区、铸文明都市,意义重大而深远。“一年有突破、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变样、七年创一流”,这是北京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但是,无论目标多么宏伟,都需要由量变到质变,积小胜为大胜,一步步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1.
谭海燕 《湘潮》2013,(1):7-8
生态马克思主义面对全世界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越来越严重的环境和生态问题而自发形成的一种理论形态,是人类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相互关系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行反思的结果。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于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与社会危机,丰富与发展马克思的当代资本主义理论,以及加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态文明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解放有赖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矛盾的解决,这预示着人类社会必须走向生态文明才有出路;人类社会走向生态文明既取决于人类自身能力的发展,又取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这预示着生态文明建设将是一个系统工程;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矛盾的解决不是一个自动的过程,需要一定的制度安排作为保障。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结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的政府治理方略包括: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建立和完善政府绩效考核机制、绿色GDP核算体系及生态环境信息公开机制等,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实现社会公平与环境正义。  相似文献   

14.
着力推进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文新  黄石松 《世纪桥》2008,(12):26-27
党的十七大召开后,社会文明正日益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新的、先进的文明形态,与其他三个文明呈平行关系,四个文明“四位一体”,彼此依存,不可分割,形成了完整的现代文明体系。因此,必须着力推进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建设,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明确社会事业的发展、社会体制的改革、社会转型的方向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一种全新的指导社会发展的理论一生态文明观开始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作为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系统研究生态文明问题的《生态文明的兴起与观念变革》一书,纵横古今、跨越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从自然观、伦理观、价值观和科技观等多个视角详细论述了生态文明的理论源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社会文明的两大基本形态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近代以后,随着法治社会的进步,制度文明的重要性日益突现。以政治学的眼光来看,制度文明既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步的产物,又是其保障,因此,正确理解制度文明和两大社会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关系,明确制度文明在其中的地位,不仅有利于中国的制度现代化,也根本上有利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一,制度文明在精神文明中的定位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中,制度文明的存在是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但制度文明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文明,就有不同的认识。有一种观点,认为文明应当分为三种类…  相似文献   

17.
“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源远流长、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千百年来,“文明”一词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自己的含义,蕴含了人们对光明前景的追求、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对社会进步的向往等种忡含意。社会主义文明既是人类社会发展高级阶段上的新型文明,又是以往人类文明成果发展的合乎逻辑的结果。要正确认识现代文明的科学内涵和发展规律,就必须对文明概念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一、古代文献中的文明概念我国历史上,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文献中,就多次出现过文明这个概念。如《尚书·舜典》中就有“睿哲文明”之语。《周易…  相似文献   

18.
文明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进步与开化状况。文明的发展与政治制度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在人类历史上,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考察,文明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即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在上述三个阶段上,产生了与之相应的具有重要影响的政治制度形态,即君主政体、民主共和政治与生态民主政治。这些不同的政治形式既是文明规则的运用与结晶,也是对文明的一种自觉提升。当代中国的文明是上述三个文明的混合,是一种混合的文明。在三种文明状况下,和而不同在处理三个不同文明价值以及政治制度建构上具有重要价值。文章对三个不同形态文明作简要描述,并探讨它们与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从而说明,一定的文明,支持和影响着政治制度的建构,加强文明的建设是政治制度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和巩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求实》2014,(2)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理想境界,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崭新阶段时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生态文明理想的最终实现取决于人类对资本统治社会的批判和超越,而这种批判和超越必须深入到资本的技术统治、政治统治和文化意识形态统治的总体性层面。生态文明的建构,既需要资本催生科学技术的开发、创新与运用,发挥科学技术的生产力效能,也需要人类用制度、法律、均衡治理结构对资本的无限扩张加以规范与制衡,还需要人类对哲学、宗教和伦理道德等价值观念进行自反性批判和革命性转换,特别需要等待人类最终突破阶级、民族国家界限的全球性制度安排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自觉。生态文明的前景实质是后资本社会的总体性建构。  相似文献   

20.
《理论导报》2015,(5):4-4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这是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后,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全面部署,对于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生态文明,有三个层次的认识,一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二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