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我国现有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70%左右,可以说,解决了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就基本解决了我国大部分人口的养老问题。因此,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越来越迫切,越来越重要。为此,我们特对浙江省瑞安市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此为据,试就如何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做出思考,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的回顾与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琴  杨翠迎 《求索》2011,(9):70-72
本文回顾了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理论研究过程与成果,重点就建立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农村养老保险模式的选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定量研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反思以及改革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详细总结与评析,并就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3.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念哲 《前沿》2008,(1):193-196
对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行性的科学分析,是建立并推行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理论前提。目前我国农村已基本上具备了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以扫清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障碍,促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关于建立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贯彻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一制度框架的确定为建立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指明了努力方向。下一步,我们要认真总结过去我国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的经验教训、权衡利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努力建立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全面贯彻落实《决定》的各项政策要求。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相关立法评价及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国奇 《湖湘论坛》2008,21(3):73-75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和不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快制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法,并修改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使农村各项养老保险制度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相似文献   

6.
在湖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快速推进过程中,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碎片化所产生的新农保与相关制度的整合衔接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并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论文回顾了湖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改革历程并探寻了碎片化产生的原因,分析了碎片化所产生的危害和制度整合面临的主要困难,最后提出了建立大一统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和整合框架,并给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从山东模式看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燕 《学习与实践》2008,(12):134-139
文章以山东省为例分析了新农村背景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与模式选择的实践与存在的问题,对西方国家成熟的农保制度进行了比较及借鉴,提出我国目前应选择部分积累作为农保的筹集资金模式,选择市场化管理与专家理财相结合作为运营模式,实现从国家经营向基金管理公司经营的转变,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组织机构,选择适当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领域和方式,以及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8.
涂玉华  张保文 《前沿》2007,(6):198-200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经过十多年来的发展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弊端,使养老保险制度长期处于低谷阶段,为迅速改变这种被动局面,本文试图就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的违规操作现象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改进和完善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9.
吴效林 《山西政报》2008,(14):40-40
一、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过渡模式是基于现实需要发达国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城市养老保险制度的关系主要有完全统一模式、统分结合模式以及专门制度模式等二三种基本模式,哪种模式比较适合于我国,相对而言,统分结合模式或整合模式比较符合我国实际。然而实行这样一种养老保险模式在这期间不具备现实的可能性.仅仅可以视之为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10.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浅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我国传统的以家庭和土地为中心的农村保障形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保障功能弱化,不能满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现要求。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还非常困难,目前应当有选择地建立个别保障项目,如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1.
完善农村养老保障,特别是要做好新老捉保的衔接工作。民政部在1992年,已经颁布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地方也制定了实施办法。当时实施的“老农保”制度,其资金的主要来源是以个人缴费为主,  相似文献   

12.
近段时间,在对基本养老保险现阶段突出问题和矛盾调研的基础上,又对吉林省农村养老保险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对吉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的现状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相应对策,为下一步研究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问题奠定了较好基础。  相似文献   

13.
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关系民生的重要举措。战后日本高度重视并较早建立起了覆盖全体农村劳动者和农村人口、许多方面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依据日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内容和特点,找出对我国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可借鉴之处,从而为我国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关于近期政策的建议 1、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与相关政府部门协调,制定《北京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战略与总体规划》,作为北京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指导性文件.  相似文献   

15.
洪涵 《云南人大》2010,(7):32-34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一项事关三农的重要工作,也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应有之义。在总结数十年试点经验基础上,国务院于2009年9月发布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确立了新农保的基本理念、制度,并要求在2009年将新农保试点覆盖到全国10%的县(市、区、旗),2020年以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充分领会新农保制度精神,成为开展下一步工作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我国农民群体逐渐分化,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提出了水平多层次、缴费灵活性和制度衔接性的新要求。我国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仍然沿用改革开放初期以发达地区为试点形成的模式,这种单一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农民群体分化的现实,致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着巨大压力。构建一个既有统一制度框架,又能适应农民群体分化特征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国务院2009年9月4日颁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预示着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工作在全国正式启动,这将是农村改革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试点意见》明确提出“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地方政府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  相似文献   

18.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为了解除农民养老之忧而建立的保障全体农民老年基本生活的制度,是推进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本社会政策,是政府的重要职能行为。我国有8亿多农民,农民问题历来是社会所关注重要课题。农村养老制度直接关乎到农村的稳定大局。近几年,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农村养老保险政策,这些政策的贯彻实施,对逐步改善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稳定发挥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我国农村地区,由于条件的限制,仍以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少数有条件的地区则逐步实行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办法。可见,农村养老保险依旧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9.
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后,民政部门如何巩固和完善工作成果,逐步建立一套与形势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新体制?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对山东省牟平县做了调查。山东省牟平县1993年农村人均收入1388元。1991年《月,根据国家民政部的统一部署,牟平县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年底,全县682个村全部建立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成为全国第一个全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县。到目前,该县前三轮投保工作已经顺利结束,全县共有用余万农民投保,累计收取保费2400多万元。3年来,为了巩固和完善已经建立起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20.
在广州举行的“全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论坛”上,劳动保障部农村社会保险司有关领导说,中国将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观念上要从以城镇和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为重点向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制度转变,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要建立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三方筹资方式,并坚持以个人账户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