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5 毫秒
1.
潮声     
《时代潮》2005,(11)
本刊讯去年以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江西省广丰县被征地人员达到17570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和安置问题,事关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社会稳定大局。广丰县切实做好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工作,使失地农民不失利。在征地过程中,广丰县实施“阳光”作业。制定征地方案时广泛听取被征地户的意见,公开征地补偿安置办法,公布征地补偿费到位情况,将有关征地政策编印成册,发放给每个被征地户,给他们以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同时向各个征地点派驻纪检监察干部,除现场接受群众举报,还负责审核征地补偿协议,审查资金划拔,…  相似文献   

2.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南京市征地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办法》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南京市征地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征地房屋拆迁管理,保障建设顺利进行,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江苏  相似文献   

3.
我们不能因为征地拆迁补偿收益过低问题以前较为普遍、现在仍然存在就看不到走向另一个极端将制造更多、更大的矛盾和冲突无论是发展非农产业、建设基础设施还是城市改造,都离不开征地拆迁环节。在中国经济高增长和城镇化的同时,征地拆迁也逐步成为社会热议的突出矛盾之一。在许多案例中,失地农民和拆迁户得到的补偿过低,不仅令他们陷入生活困境,甚至还酿成一些恶性事件。鉴于此,许多地方下大工夫对征地和拆迁工作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失地农民拆迁户所得补偿水平显著提高。在一些城市,破旧拆迁房价格大大高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农村土地征用而产生的失地农民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现存对失地农民安置和保障方面的主要问题,指明了目前我国征地补偿制度中的缺陷,并就如何完善征地补偿制度,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宁政发[2010]263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为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有序地推进我市征地房屋拆迁工作,更好地维护被拆迁群众的合法权益,切实体现依据被拆迁房屋合法建筑面积进行补偿安置的原则,根据《南京市征地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办法》(宁政发[2007]  相似文献   

6.
江西省大余县出台<失地农民安置暂行办法>,从十个方面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安置问题. 一是建立征地补偿费自然增长机制.征地补偿标准由县土管部门以乡镇为单位,结合被征地农村村民的生活水平、农业产值、土地区位等因素,每年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适时调整,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  相似文献   

7.
蓝常周  龚莹 《桂海论丛》2009,25(6):76-79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的征用,大量农民离开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了失地农民。由于现行的征地补偿制度存在着种种缺陷,导致失地农民生活困难,为此,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就成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一个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为维护社会的稳定,保障失地农民的生活,应该积极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征地补偿安置政策,确保政策的落实到位,并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以彻底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8.
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存在农村征地补偿标准明显偏低、征地补偿资金分配和管理混乱、就业安置弱化、社会保障不到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失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失地农民权益受损,土地产权的法律界定不清是根本原因,现行征地制度不完善是直接原因,政府以及农村基层组织代理人角色错位是深层次原因,城乡二元体制的制度性排斥是关键因素,农民观念陈旧、劳动技能和素质较低也是重要根源。因此,应从征地制度、安置方式、社会保障制度、政府服务意识等方面加以完善和创新,强化对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  相似文献   

9.
被征地农民安置问题探讨——基于广东省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失地农民数量庞大。现行的针对被征地农民的补偿与安置措施存在着诸如补偿标准低、保障力度小、缺乏长效机制等问题。本文基于广东省的1328份调查问卷,深入剖析被征地农民的补偿与安置问题,结合省情因地制宜探索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0.
“地价入股”:新农村建设中征地补偿新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也就是城乡一体化过程,不可避免会涉及向农民征地的问题。农民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之后,如何得到补偿?如何让他们能够维持生计?这是一直困扰各地政府的老大难问题。探讨一种合理的征地补偿模式,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紧迫的现实价值。一、征地补偿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征地拆迁的补偿安置主要是采用货币化安置或现(建)房安置两种安置方式,被安置对象可自主选择安置方式。尽管政府对征地补偿工作高度重视,但由于旧的安置模式本身存在一定缺陷,使得征地补偿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补偿水平偏低。调查表…  相似文献   

11.
征地补偿费受偿主体及农地发展权归属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兴国 《中国发展》2008,8(3):63-67
理论界对土地征收的目的、范围、以及补偿的标准等研究较多,而对征地补偿费受偿主体及农地发展权归属研究较少,尤其是农地发展权,其主体是农民集体还是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理论研究鲜有涉及。该文提出在土地征收中,应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作为独立的征地补偿费的受让主体,并且土地发展权归属农民集体。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的制约因素及其政策支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描述了我国失地农民就业的现状,指出了制约失地农民就业的因素,如地方政府对失地农民就业重视不够,社会就业环境不利于失地农民就业,农村职业教育缺失、就业培训缺乏组织协调机制,对失地农民的补偿标准低、间接影响农民再就业等,并提出通过消除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制度缺陷、为失地农民就业和创业提供各种资金支持、积极拓宽到非农产业就业的渠道、搞好就业培训工作、重视失地农民的就业保障等措施来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3.
殷荣林 《桂海论丛》2013,(4):114-118
文章选取浙江长兴县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拆迁自然村,进行调研与实证性分析,认为失地农民的社会角色从农民转换到城市居民,居住形态、就业方式、消费方式、社交方式、休闲方式等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失地农民存在被边缘与边缘化的现实困境,"新市民"的角色确定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提出政府应为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提供政策支持;加强对新市民迁居前后社会安全管理;构建和谐人居环境增强新市民社区归属感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城市发展、土地扩张导致大量农地的征迁,数量庞大的失地农民离开了农业生产开始寻求新的生活方式,由此带来户籍身份、聚居方式、经济来源以及工作方式、日常互动上的明显改变,但这种改变很大程度上只是外在形态上脱离了传统的农村生活,在内核上某小区目前仍旧是形变质不变,是对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的一种复制,城乡之间巨大的鸿沟让他们游离于两种生活框架中,市民化进程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5.
在国家的新农村建设政策中,“三农问题”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然而在现实中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却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量的失地农民。由于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当前征地工作中存在问题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等原因,造成了失地农民无事可做,经济利益受损,社会保障权益缺失等诸多问题。为了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应构建完善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同时加强政府在土地征用过程中的作用,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6.
农民的诸多权益,都是间接或者直接以土地为载体,失去土地就失去了与土地相连的一系列权益。在农地流转过程中,农民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即失地农民群体。他们的弱势地位决定了在农地流转中他们是最直接的受害者。因此,如何切实有效地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是农村工作者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1993年10月我国颁布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其中第四十九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随着该项条例的颁布,从1995年起在社会上逐渐产生了一批以"知假买假"而获利的"专业打假者"。由于"职业打假者"队伍的不断扩大直接影响到商家的利益,但却得到广大消费者的一致支持,所以,"买假索赔"的消费行为到底能否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问题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本文就将运用民法解释学原理对这个问题进行初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企业化经营是未来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园区土地的开发主体也逐渐由政府转为企业。在回顾现有国内现有产业园区土地开发模式研究的基础上,以贵州省贵阳市金石产业园为个案探讨,从而为西部产业园区土地开发模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也为实现失地农民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徐铜柱 《桂海论丛》2007,23(2):13-15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松动,原来同质性很高的农民群体发生了严重的分化。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充分地考虑到农民分化的现状,努力化解农民分化带来的问题,只有如此才能建设一个和谐的新农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