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勋 《台声》2023,(5):106-109
<正>记忆里,25岁以前,我很少上餐厅。可能当时大部分台湾人平日也不上馆子吃饭。上馆子,就是应酬,婚礼、80大寿,才去餐厅,摆酒席,宴请亲朋好友。平常日子,都在家用餐。家家户户按时在家用三餐。家里的三餐,也都很简单。人少,两菜一汤,人多,四菜一汤。以蔬食为主,配米饭和面食。我记得小时候,豆腐很多,青菜很多。吃鱼,也吃蚬仔。蚬仔是清水沟里都有。民间说“摸蛤兼洗裤”,说的其实是蚬仔。我下学也拿箩筐去捞。回来砸碎喂鸭子。后来据说治肝,肝病流行,蚬仔贵了,水沟污染,  相似文献   

2.
谢艳文 《今日广西》2010,(18):44-46
“正宗台湾蚵仔煎,10元/份。”来自台湾高雄的马哥告诉笔者,他来南宁做生意已经有好几个月了,在上海已经开了店,能卖到20元/份。他介绍,蚵仔煎是台湾的名小吃,甜中带咸、咸中带辣的缤纷滋味,吃了更是让人回味无穷。以前是农民在无法饱食下所发明的替代粮食,最早的名字叫“煎食追”,是台湾老一辈的人都知道的传统点心。在中山路,每晚也能卖到近百份。  相似文献   

3.
题目中的量词让我费思量,用“座”、“所”太大,因为毕竟不是学校或学院;用“家”、“间”又嫌小,因为在我心目中,一沙一世界,东京的这个“中国语教室”实在值得大书特书,于是只好用“个”。我不知道东京有没有专设的中文学校,像专供外国人学日语而设的日语学校那样,专供日本人学中文;也不知道若有这样的学校,是不是只学语言而不习文字;只知道东京倒是不乏“书道”学校,那是只教汉字书法而不教汉语的。使我感兴趣的这个“中国语教室”,则是名副其实以教学“中国语”为主——说我对这个“教室”感兴趣,不如说我对创办和维持这…  相似文献   

4.
林涛 《人民公安》2006,(13):57-57
这话听起来十分唐突.有些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但在重庆.只要提到“平头”二字。恐怕十有八九的人会毫毛倒竖,从身体到心理都紧张起来.不知道一场灾祸会降临到谁的头上。因为,“平头”在重庆已经成为“暴力事件”的正宗代名词。  相似文献   

5.
1949年,我10周岁。 1949年8月17日,人民解放军进入福州城,我在家乡的山上放牛。进城卖菜的乡亲回来说,国民党军队跑了,解放军来了。我们才知道解放了!卖了菜的乡亲得到的纸币“金元券”都是废纸。  相似文献   

6.
我在1991年春天,“打的”去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楼探望冰心,司机是个文学迷,了解冰心不少的事情,他忽然问我,知道张恨水为什么恨水吗?因为他非常爱冰心,可又追求不上,便起了这个名字,恨水不成冰。他问我,这个“恨水不成冰”的故事是真的?我说,绝对不是。他们两人从未谋面,如何谈得上爱?后来我在南京、福州甚至银川都回答过这个问题。在人们的想像中,女作家总也少不了男女之间的“花边”与“私情”,你看与她  相似文献   

7.
庄文 《政协天地》2009,(2):49-51
福州到台湾的基隆只有150海里的水程,从福州的平潭县东澳镇到台湾的新竹不过是68海里,是中国大陆到台湾的最近距离。20年前,一位作家在作了“台湾海峡两岸行”考察之后,用形象的语言写道:“一衣带水,不是楚河汉界;浅浅海峡,有大陆架相连,精卫鸟们是知道的!”作为省会中心城市的福州,历史上与台湾有着密切的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关系,在闽台文化交流中具有“官方、正统、主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刘静 《观察与思考》2008,(13):27-28
“如果与他并排而行,手里没有握着他的手,今天我还是会不习惯。”这是金梅央在和他的丈夫杨进发结婚16年后,仍然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在很多人看来,两岸咖啡背后的故事,比这个品牌更加让人感动,这里面,书写着一个大大的“情”字。  相似文献   

9.
夏水夫 《今日浙江》2009,(21):62-62
近日,在某金融单位的一次会议上,一位从央仓下派的负责同志说,“有人说交流干部在工作中要多种花、少载刺,多做好人、不做恶人,那才是‘聪明人’。可我只想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相似文献   

10.
勾兑     
何满子 《北京观察》1999,(12):39-40
成都《龙门阵》杂志编辑吴茂华女士同我通话,正事谈完了聊闲天。因为我一向自己谑称为“二川人”,即半个四川人之谓,这称谓颇有点臭名远扬,她也知道,所以通话时我也撇着音调不正宗的四川腔,顺势谈到了四川谚子。她告诉我,成都现在流行一个新辞汇,风靡一时,那辞汇是——勾兑。我立即猜想,大概都刚开过酒节、酒文化之类的盛会,于是流行起了“勾兑”一词。勾兑本是酿酒工艺的术语,指酿造过程中拌料、加曲、调浆,掌握温度和时机的特殊手法。酿出来的酒之性能、品味高下全在于勾兑技术如何。五粮液有五粮液的勾兑法,剑南春有剑南  相似文献   

11.
吕正 《今日广西》2010,(11):21-22
什么是真正的上海本地小吃?这还真是个让人犯难的问题。小笼包、生煎、锅贴、鸡粥、汤圆、春卷……这些上海人自己心里想得出.可以冠名为“本地小吃”的食物无一不是异乡出身。但我可以保证,除了名字,大部分食物都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味道。在上海.你也可以在大酒店、高级饭店的餐牌上找到本地小吃的身影,但那种味道多半不“正宗”.因为它们没有日常积攒的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12.
2000年6月.一家电视台对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进行专访。当记者问:“我感觉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明确的选择……一个人怎么能够每一次选择都这幺坚定和正确呢?”丁肇中回答:“不知道。可能比较侥幸吧!”记者又问:“没有必然么,在这里面?”丁肇中依然回答:“不知道。”记者还是不死心:“怎么能让自己在今天作出的选择,在日后想起来不后悔?”丁肇中依然回答:“我不知道。因为我还没有后悔过。所以我真的不知道。”记者无奈:“我发现在咱们的谈话过程中.您说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我不知道’。”丁肇中这次做了正面回答:“是!确实这是事实。不知道的.我绝对不能说知道。”  相似文献   

13.
杨澎 《今日广西》2008,(19):52-53
“不知道是不是有人像我一样,同时执行多份Case,加班无数,牺牲假日,当个赚钱机器……”近年来,国内各大论坛上,“working poor”一词开始流行。“working poor”在英文中是个专有名词,被翻译成“穷忙族”或“在职穷人”,是指拼命工作却得不到相应英文中是个专有名词,被翻译成“穷忙族”或“在职穷人”,是指拼命工作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看不到太多希望的人。如今,越来越多的网友在抱怨自己是“穷忙族”,其中不乏一些中等收入的工薪阶层,甚至是拿着每月近万元收入的办公室白领。(11351人参与),75%的人自认为是“穷忙族”,其中有82.6%的人为在职者,9.2%的人为学生。  相似文献   

14.
小时候.大人和孩子们都叫我“大雨”。当时.我无法搞懂怎么会有这么个名字,只能理所当然又稀里糊涂地答着应着。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这个名字是接生婆给起的。因为我出生时。整整下了七天七夜的大雨,泛滥的天津海河使无数的百姓遭殃。然而,接生婆所起的本是“大禹”之名,取的是大禹治水之意.并非通俗易懂的“大雨”。三十年后.当我赴浙江绍兴。恭恭敬敬地拜谒了气势磅礴的禹陵,才知道我是多么不配“大禹”之名.我实在是太渺小了。好在我远离故土多年,没什么人知道也没有人再叫这“大禹”的小名了。  相似文献   

15.
于梅是个什么样的女人当我问到于梅的情况时,小段居然反问了一句,令我很吃惊。她说:“你要打听哪个于梅?”“难道还有好几个于梅不成?”“对啊,”她说,“我知道有打工的于梅,拉广告的于梅,当报纸摄影记者的于梅,给我投过稿的于梅,最后是,给人做婊子的于梅———这话是别人说的。”“她们是不同的五个人吗?”“又是又不是。你到底想知道什么?”我多少明白了小段的言外之意,便笑着问:“我想知道她长得什么样?”“我就知道你准问这个。你们臭男人!我的回答是:无可奉告。因为没见过。”“我听你的话怎么这么别扭,酸溜溜的。…  相似文献   

16.
品尝毛家菜     
品尝毛家菜邹德萍我做梦都未想到,在京城很有名气的天华大酒楼,品尝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生前吃过的菜肴,现被世人称为“毛家菜”,而且还是正宗的。那天晚上,华灯齐放,京城如同白昼,朋友驾车前来接我们一行三人去吃晚饭,碍于情面,我什1也不好打听去哪里吃饭,只好人...  相似文献   

17.
在“峥嵘岁月——爱国民主运动在省福中”一书中,我写过两篇有关三牧革命友谊的回忆文章,其一是“友谊的火花——我与郑光鼎”,其二是“缘分——我与刘树勋”,第三篇的内容则是“我与游德馨的革命情缘”,以此纪念共和国成立60周年,福州解放60周年。  相似文献   

18.
周洁 《人民公安》2012,(11):15-19
我知道,我的身后有无数的同行在做后盾,我不是一个人在做,在我需要支持的时候,我没有想到那么多人在支持我。很多的人我甚至来不及说声“谢谢!”但我知道,我只有一如既往地努力来回报他们。  相似文献   

19.
眼神     
除了眼科医生,大概要数警察习惯直视人的眼睛了。眼科医生是在眼睛里找生理上的疾病,警察则是在眼睛里找心灵上的疾病。警察直视嫌疑人时的目光是赤裸裸地与其瞳孔相交,好像在说:“我早知道是你干的!”我喜欢琢磨人的眼神,大概就缘于警察职业。老人的眼神浑厚,中年人的眼神平静,恋人的眼神妩媚,孩童的清澈,盲人及呆傻人的无遮无拦,官场人的浑浊,犯罪分子的虚弱。人说眼睛是“灵魂之窗”,这话很形象,也很恰当。每一双眼睛都似一个窗子,灵魂或美或丑,或善或恶,就是透过窗子展现出来的。心里坦荡的人,眼睛的窗子是大开的,灵…  相似文献   

20.
换一个视角看“白日梦” 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爱“做白日梦”成为了我个性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许多人在开会时进入梦乡。而我则一般在“做白日梦”,神游物外。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这种习惯帮助我更好地适应了“领导者”这一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