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书店看书     
每逢双休日,我便抽半天时间去书店看书。 在书店看书,内容宽泛,是真正意义上的看书。在小书店、新华书店,那抢眼的新书广告,一排排琳琅满目的图书展台,一摞摞刚刚出版的新书,争相描述着当今图书市场的景象,一些新的趋向,走势,卖点和阅读趣味,也在这里显露出来。我走马观花地看看,就能感受到文化热点、新潮的冲击,顿觉眼界大开。 看见知名度较高的作家、学者的书,我便顺手拿起来翻翻,看介绍。看目录,其作品的内容可知大概。作家  相似文献   

2.
商道     
朋友建伟在某大学社区开了一家书店。建伟开书店之前,这个大学社区已经有三家书店,但由于他经营有道,其他三家书店便受到了冲击。后来,这三家书店的营业额加起来,还不如他一家高。他成了这个社区的“书店老大”,这时,许多亲朋好友便建议他采取一些“进价销售”、“赔本甩卖”等竞争的动作,干脆把另三家书店挤垮,就可以垄断市场了。  相似文献   

3.
殉书者     
世间有一种人,他们嗜书如命.为书而生也因书而死。 早些时候有一位书果子,人到暮年还不断买书。不仅如此,他还与书店老板约定,打算预留一笔钱在书店,委托老板待其死后,隔些日子就焚点新书给他.以便他在阴间也能照读不误。生前爱书死后仍不忘读书,这样的书虫可谓少见。  相似文献   

4.
最近,笔者在报纸上读到一些谈论“官牌子”的短文,如《为人民千古流芳》、《首富县里的“穷官们”》等,这些文章说的是为官之道,读来颇有兴味,也颇有一些感慨。 现时中国社会有一种风气,以“官牌子”吓人。社交场合,官员们车来车往十分张扬显赫,有人从小汽车里一出来,就递上一张名片(老百姓称之为官牌子),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身份,摆出一副官架势,别人便被吓住了。 这种“官牌子”的重新现世,是喜是忧众说不一,笔者则以为忧多喜少,因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在某些人眼里似乎还是靠“官牌子”支撑  相似文献   

5.
在大大小小城市,都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一边是求职的渴望,一边是诱人的“馅饼”。于是,为其搭桥的中介所就格外神气起来。 石河子电大2000级法律专业学生岑小聪,家住和静县农村。“五一”长假到了,他就琢磨着到市中心找份钟点工的活,多少为家里减轻点负担。岑小聪约了一个同学,根据路边广告的指引,找到一家中介所,交了50元的中介费,就被安排到另一家中介所当信息员。其工作是,每天晚上10点到12点,到大街小巷去张贴广告,试用期为3天,试用期过后,按每小时10元取酬。  相似文献   

6.
1996年3月,一纸病情诊断——鼻咽癌,让时年刚刚43岁的山西铝厂水电分厂水源车间工人刘水生陡然间意识到:死神已向他发出可怕的邀请……当他住进挂着让人胆战心寒的“肿瘤科”牌子的病房时,看着一个个垂头丧气,以泪洗面的“难友”,他确实有些悲观了。 他托人捎钱给单位党组织,并说:“这也可能是我最后的一次党费了……”话语中不无凄凉之感。 人生自古谁无死?然而刘水生“死”不甘心!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 自从实行了医保卡,光顾药店的人就多起来。可每当此时,一些人就忽视了把好买药这道关口,随意购药、买药,这种行为着实让人担忧。 据了解,有些人买药既无诊断依据,也无医生嘱咐,仅凭主观经验,觉得“对症”就行,有些人则是听从他人介绍“药方”,还有些人  相似文献   

8.
简单的道理     
有一个人到某公司去应聘工作,随手将走廊上的纸屑捡起,放进了垃圾桶,被路过的考官看到了,他因此得到了这份工作。原来获得赏识很简单,养成好习惯就可以了。有个小伙子在自行车店当学徒,一顾客送来一辆有故障的自行车,小伙子除了将车修好,还把车子整理得漂亮如新,其他售货员笑他多此一举。那位顾客将自行车取走后没几天,小伙子就被高薪聘请到那位顾客的公司上班。原来出人头地很简单,多做些就可以了。有一家商店经常灯火通明,有人问老板:“你们店里到底是用什么牌子的灯管,那么耐用?”老板回答:“我们的灯管也常常坏,只是我们坏了就换而已。…  相似文献   

9.
今年春节的图书市场,冷的地方冷,热的地方热,呈现出一种鲜明对照的状态。 北京、上海、厦门这些城市春节图书热销。他们推出了贺岁书、压岁书,平时没有机会逛书店的人也纷纷来到书店选书,买礼品。尤其是北京,用一个“热”字来形容还不够,用记者的话说,就是“火”。一个图书大厦,日销量达到平时的4倍。可以相信,有些人因此熟悉了书店,了解了书店里有多少好东西,有些人从此培养了读书的兴趣,对以后的书籍销售也会带来有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1978年6月,胡耀邦就“六十一人案”同汪东兴等人发生了冲突。胡耀邦一回到中组部,立即把干审局及政策研究室的一些同志请到自己的办公室。他说:“有些人硬扛着‘两个凡是’的牌子不放,坚持一错到底。针对这种态度.我们能不能这样说:凡是不实之词,凡是不正确的结论与处理,不管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搞的,不管是哪一级,什么人定的、批的。  相似文献   

11.
在封建社会里,皇帝贵为天子,可谓一言九鼎,至高无上。但在历史上,有几位皇帝却害怕自己封的谏官,并不算多么有作为的宋仁宗就是其中的一位。有一天,仁宗在宫内做道场的时候跑去看热闹,对左右吩咐说:“赐与各僧紫罗一疋。”和尚们喜出望外,连忙谢恩。这位皇帝却顾不得是不是会丢份儿,认认真真地嘱咐道:“明天你们从东华门出宫,把紫罗都藏在怀里,不能让人看见。”个中原因,他也如实道来——只是“恐台谏有文  相似文献   

12.
厚爹     
3年前,我应聘到一家报社当记者,租住在一个叫做“桔园”的居民小区。住了一周后,我发现“桔园”除了名字很煽情外,其它一点也不美丽。小区没人打扫,脏兮兮的。当时我正愁手头没有新闻线索,于是便“就地取材”,就桔园小区的脏乱差现象写了一篇报道,发表在了报纸“市民投诉”栏目上。报道出来后的当晚我从报社回到出租屋,正要开门时,突然从旁边窜出一个人来,将我吓了一大跳。定眼一看,原来是一位50岁左右的瘦老头,他穿着朴素得近乎褴褛。他有些惴惴不安地靠了过来,嗫嚅道:“你的报道我也看到了,我想向你解释一下。小区卫生是我负责的,这几天我…  相似文献   

13.
小王在一家高校门口开了个书报摊。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买报的人也分类型:买上报纸就走的一般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在报摊前翻阅一段时间,最后才选中一张报纸的则属于比较精明的学生,而且这类学生比例较高;也有少数学生只来看报,很少买,这往往是经济相对困难或对报纸内容比较挑剔的学生。由此他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能办一家“报吧”,让这些“精明”、“相对困难及挑剔”的学生花一份报纸的钱便可随意浏览所有报纸,说不定会“有利可图”。为了进一步验证此设想的可行性,他以免费看报为条件,让几个经常来看报的学生为他做了一次市场调…  相似文献   

14.
老虎打盹     
“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呢!” 这是有些人在因为违反规章制度、违反操作规程受到批评时,冒出来的一句辩护词。言下之意:你们时时事事都要较真,也太过分了。 好吧,我们就来看一看老虎“打盹” 之后的后果吧。 有一家银行储蓄所被抢去16万元。案犯被捕之后交代了他的作案过程:原来这家储蓄所每天早上上班后,5位工作人员全体出动到门外去迎接送款车和打扫门口的街  相似文献   

15.
干部道德的要求体现为干部道德规范的层次性.一般说来,干部道德规范有三个基本层次:1、“做官先做人”“做人之道”是干部道德的第一个层次.干部也是人.“做人”就有“做人”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干部只有先做好了“人”,才具备“做官”的起码条件.如果连“人”都做不好,又怎么能做好“官”呢?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道出了这个道理.“做人之道”构成了“做官之道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6.
正前几日,路过一家超市,看见门口的牌子上写着"积分免费换商品",就想起多年前奶奶穿的那双"免费鞋"。那是我还在上小学,奶奶、父母、姐姐和我一起住。奶奶从不给自己买新东西,不舍得把钱花在自己身上,所有的生活用品都是有年纪的老古董。一天,父亲给奶奶买了鞋子,奶奶不肯收,让退回去:"买这样贵的东西干什么,用不到用不到。"  相似文献   

17.
史载,清朝刑部大臣冯志酷爱书画。一次,有人送他一幅宋拓碑贴.他让属下原封不动退回。属下劝日:“何不打开看看?”他说: “这种宝物,一看便会爱不释手。不如封其眼,断其诱。” 有些东西,眼不见,心不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封眼”来“断诱”,也不能说不是一个办法。但是.有些东西,你封不封眼,它都诱惑着你,光“封眼”是未必能顶得住的。面对种种诱惑,要真正“断其诱”.最重要的是“封其心”。只有“封其心”,才能不为所惑,不为所动。其实,冯志面对“宝物”能够“断其诱”,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他在“封眼”之前,就已经封了“心”。  相似文献   

18.
朱子庆 《唯实》2002,(11):82-84
一去年 11月下旬 ,比利时小说家兼电影导演让·菲利普·图森访华 ,在离绍兴鲁迅祖居不远处 ,曾拍到一张堪称“绝配”的照片———《浴室·先生·照相机》(这正是一本汉译图森小说的书名 )。事情的经过是 :弄堂入口处的墙上写着硕大的“浴室”二字 ,被人们发现 ,他们欢叫起来 ,示意图森在两个大字前留个影 ,他欣然同意 ,并煞有介事地摆出一副举着相机拍照的姿势……这场景恰好被路边一家糕点店的伙计看见 ,他叫道 :“和厕所拍照 ,哈哈 !”原来 ,那“浴室”两个大字是写在一座厕所的墙上。当我从《作家》杂志看到这段逸事 ,脑子里立即电光石火…  相似文献   

19.
从首都机场到北京市区的路上,有一条军用电缆,虽然没有埋入地下,但也隐藏在大树杈背后,一般不易发觉,却被周恩来看见了。有次送柬埔寨的宾努亲王去西北,飞机起飞后,周恩来叫北京市和民航局的几位负责人一起到二号楼开会。会前,周恩来对紧挨着他坐的吴德说:“来机场的路上,有一条裸露的军用电缆,你看见没有?”吴德不好意思地摇摇头,“没有看见。”周恩来侧转身,面对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吴忠:“你呢?你看见了吗?”吴忠也笑得不那么自然,晃晃脑袋:“我也没注意到。”  相似文献   

20.
幽默世界     
稍等一分钟有一个人问上帝:“伟大的上帝,在你的眼睛里,一千年的时间意味着什么?”上帝回答道:“只意味着一分钟罢了。”“万能的上帝呀,在你的眼睛里,一万个金币又意味着什么?”“仅仅意味着一个小钱罢了。”“慈悲的上帝呀,那就请你恩赐给我一个小钱吧!”“好,可怜的人,就请你稍等一分钟吧!”找到一份长工作一青年做事总是毛手毛脚,所以老是失业。这一次,他又找到一份工作,是替一家古董店干活。才上班的第一天,他就不小心把店里的一只较昂贵的玻璃瓶给摔碎了。老板很生气:“这只瓶子的价钱我会在你每个月的工资内扣。”青年一听,松了口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