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刘文 《求索》2007,(10):189-191
认知诗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而这两个学科则构成当今认知科学的主要内容。认知诗学基于一系列与认知有关的语言结构与语言运用理论,试图把这些理论模型应用于文学文本的研究,以找到能把文学研究与语言和心智研究接通的方法。认知诗学虽然能为具体文本的分析和阐释提供新方法,但认知诗学的主要目的却在于:用于语言研究的认知框架如何可以用于建立语言理论与文学理论之间更密切的相互关系,从而把文学话语放在更宽的意义生产过程之中来考量。  相似文献   

2.
马越 《求索》2013,(10):128-130
“历史诗学”在中国当代小说中具有不同于西方文论之新特质。“历史”在历经革命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新世纪历史小说演绎后,逐步解决了历史真实与人性真实、题材与方法、价值立场与意识形态的对接问题。小说叙事中力图建构的历史诗学,更多地表现为不同的作家依据一定的历史观念、文本风格和修辞方式书写社会各个生活层面历史的一种文学叙述法,这种文学叙述法及其建构将跟随小说的发展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3.
卢絮 《理论月刊》2013,(2):84-87
许多文艺学界的学者认为以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诗学缺乏对文学的审美关照,是"非诗学的"、"非诗意的"文学"外部研究"。而中国文化诗学声称要强调文学的审美属性和诗意批评,提倡文学的"内外结合"研究。似乎"是否审美"以及"如何审美"已成为中西文化诗学的重要差别。那么,有必要通过回顾中西文化诗学研究的发展进程,梳理和辨析两者对于文学中的审美问题,如文本审美、文化审美、审美与现实等观点的异同,以便我们更好地进行理论阐释和建构。  相似文献   

4.
反凝视诗学关心的是凝视主体退场过程以及其如何为观影者提供一种愉悦体验的问题。反凝视诗学之于少数族裔影像叙事的逻辑基点体现在生活反向性、身份认同的符号化与族裔意识社会化等方面。基于反凝视诗学的少数族裔电影文本叙事探讨,彰显出我国少数民族话语建构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海登·怀特从语言层面质疑传统的历史再现论,他的理论对传统的历史观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特别是有力地挑战了传统的历史真实观念,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历史与语言的关联问题.他对历史真实性的挑战主要在三个方面:历史话语的虚构性,历史叙事的阐释性和评判历史再现标准的不稳定性.怀特并不否认历史叙事的真实性,但最终也没能解决历史再现中的真实性问题.他的理论为人们重新认识历史话语的性质提供了许多启示,也有助于文学叙事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蒙古族题材电影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四种基本的叙事范式:第一,以意识形态和政治需求为导向的国族化叙事;第二,以美丽边疆和日常生活呈现为导向的景观化叙事;第三,以民族认同和草原文化表达为向导的民族化叙事;第四,以聚焦个体和关注现实为导向的个体化叙事。文章基于叙事方式的发展与变化,厘清蒙古族题材电影的演进规律,探寻内在的动因,思考叙事方式与文化建构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凸显电影文本对文化建构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甘玲 《前沿》2012,(10):149-150
语言诗学成为独立研究方向具有学科合理性。语言诗学是一个具有广阔独立研究领域和长期的研究实践的研究门类。本论文过通对东方、西方的诗学研究领域的框定和理论的梳理整合来试图共建语言诗学的理论体系,并且用具体研究的范例进行说明语言诗学的三种研究模式:技术性、哲学向度和交互性的研究,探索语言诗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侯传文 《求索》2005,(2):149-151
泰戈尔诗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与 西方诗学的对话。从广泛的意义上说,学习借鉴、文化输 出、比较研究和反思批判等,都是对话,其中的文化输出既 是反对文化殖民化的民族主义的话语表现,又是实现东西 方真正对话的诗学追求。这样的文化输出所体现的文化 “送去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历史叙事范式急遽转型,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元历史叙事彻底瓦解,个人化历史叙事成为新的历史文本生成机制.20世纪90年代历史叙事的各个环节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换,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历史小说的多元发展,而且暴露出传统历史叙事理论的滞后,当下历史小说批评亟待突破.  相似文献   

10.
在对柏拉图诗学思想的研究中,其叙事理论尤其是叙事视角理论与其诗学体系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受到忽视。柏拉图从神学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和审美意识形态三个角度出发,不仅在历史上最先区分了单纯叙述和摹仿叙述,而且对这两种叙事视角背后的道德内涵进行了深入阐释,较早地注意到了文学叙事的伦理性和意识形态性。柏拉图的叙述视角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厘清其诗学理论中的灵感说与摹仿说的歧义,也有助于我们认清柏拉图诗学的意识形态属性,同时也可启发我们对于文学叙事意识形态属性的深思。  相似文献   

11.
香港十年是余光中诗歌创作的丰收季节,地理环境以及文化氛围的新际遇让他的诗章之华夏色彩更为浓郁圆融。本文以细读方式,从人际关怀、士人风骨和人生领悟三方面探讨余光中此期诗作的华夏古典传统。  相似文献   

12.
周建新 《思想战线》2007,33(3):17-22
长期以来,人们对客家人的族群意象一直停留在静态的文化特质描述之上,而从人类学过程论和过程分析的角度,可得出客家人“在路上”的族群意象。其概指客家族群在历史长河中迁徙、抗争、发展的整个过程,将客家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一并纳入研究视野,涵括客家的历史渊源、形成过程、文化特质以及族群性格和精神特征。“在路上”的客家意象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阶段,是一种状态,是受历史框架、社会结构和文化心理形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书写。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进入社会主义,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我们必须尊重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既要从本民族的实际出发,善于抓住和利用历史提供的机遇,又应敢于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创造历史的奇迹,迎接中华民族的腾飞。  相似文献   

14.
文化现代化是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中国文化现代化发展经过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这一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发展特点进行研究和探讨,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15.
《姊妹歌》是一首反映古代苗族社会中男尊女卑、男女经济不平等的诗歌,也是苗族妇女对失去生产资料和家庭地位的悲惨命运进行抗争的诗歌。它体现了苗族地区母权社会崩溃和父权社会确立的历史变迁。通过《姊妹歌》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反映的社会问题,对苗族历史文化特征和苗族妇女地位也能窥探一二,对苗族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历史叙事与女性生存、革命叙事与民间伦理、女性叙事与性别修辞三个方面对严歌苓新作《第九个寡妇》中的性别修辞进行了解读,认为《第九个寡妇》还原了女性的性别场景,完成了对主流历史叙事的反思和对大历史中女性生存的体察;通过对民间生存伦理的挖掘质疑了革命伦理的民间生活的伤害;《第九个寡妇》还通过对女性外部经验的书写透视历史中的女性与女性经验中的历史,从而为性别叙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特殊的侦查方式——秘密侦查,它的历史在我国源远流长,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近代社会的变迁,从萌芽一步步向前发展。文章回顾了各个阶段秘密侦查的发展历程,揭示了秘密侦查文明成长的历史规律,并对秘密侦查发展史所蕴涵的现代启示作了解读。  相似文献   

18.
赵书虹 《思想战线》2000,26(5):62-65
在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地理、历史、文化关系的研究中,服饰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集中地表现了民族文化、性别文化以及民族的装饰艺术,同时也沉淀了历史、民族、自然的信息,是非言语交流的途径之一.同时,妇女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服饰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Since 1980s, the writings of a young but promising novelist Su Tong and his generation of fiction‐writers have been considered “vanguard literature” and “new realism” by many critics in contemporary China. Su Tong and the new generation have made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They destroyed the myths of “revolutionary historical fiction,” and started rethinking and rewriting the history of the 1920s‐1950s in China. This paper tries to examine the important cultural phenomena through analyzing Su Tong's historical fiction.  相似文献   

20.
明史可以鉴今,我国历代王朝对贪污行为之回应值得我们深究与反思,通过对历代王朝对贪污行为规制的分析、比较,结合古今立法之变,能够对我国的反贪立法与司法实践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