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上世纪30年代,梅兰芳就带着京剧名作去美国巡演了。第一站是世界繁华大城市纽约。纽约观众见多识广,眼光高,除却巫山不是云。但他们不熟悉梅兰芳,不知京剧为何物,媒体报道也吞吞吐吐。可当梅兰芳第一场演出落幕时,观众沸腾了,逼着梅兰芳一次又一次谢幕。几乎一夜之间,梅兰芳热遍全城。梅兰芳和他的京剧,包括他的"手式"  相似文献   

2.
1956年3月,正在南京的梅兰芳接到堂兄梅秀冬的来信,希望梅兰芳回乡看看。3月7日,梅兰芳改变行程,带着妻子福芝芳、小儿子梅葆玖和剧团艺人,乘上了开往泰州的汽车。这是梅兰芳一生之中唯一一次踏上祖籍地——江苏省泰州市。他为家乡父老连演6场,轰动全城。在八天七夜的时间里,我有幸三次见到了梅兰芳先生,并留下了一张弥足珍贵的照片。  相似文献   

3.
<正>梅兰芳研究基本文献史料首次系统整理出版《梅兰芳珍稀史料汇刊》萃选民国时期梅兰芳珍稀史料20余种,共200余万字,内容包括梅兰芳家世的梳理、从艺经历、艺术的探讨、交游酬酢、宣传推广等,涵盖梅兰芳的演剧生涯、艺术追求和生活历程,再现了立体、丰富、多姿多彩的梅兰芳。纵观收录文献,视野开阔、内容全面,有以"梅党"中人为代表的捧梅者的视角,有对梅兰芳无好感的  相似文献   

4.
筑人 《小康》2005,(3):77-78
为了纪念梅兰芳大师110周年诞辰,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拍摄了大型纪录片《梅兰芳》。该片首次披露了两张梅兰芳的幼年照片,引起了社会各界及诸多戏迷的关注。近日,作家出版社出版了《梅兰芳画传》,再次将人们的关注焦点集中在了梅兰芳幼年的学艺生涯。梅兰芳是梅雨田和梅竹芬兄弟唯一的男孩,有了这个男婴,意味着这个梨园世家可以传承下去了。梅兰芳出生的那天,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10月22日,整个北京城的气氛很压抑。就在这天,李鸿章中堂被摘去了三眼花翎、褫去了黄马褂,北洋水师“济远号”战舰管带方伯谦因在10天前的海战中畏敌逃逸,也在这天在…  相似文献   

5.
中国戏曲艺术大师,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离开我们已有42年了,他的爱国家、爱民族的精神仍然激励着我们为国家的富强建功立业。值此梅兰芳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记者近日采访了梅兰芳先生的儿媳——中国梅兰芳研究学会秘书长、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屠珍教授。年已70高龄的屠珍教授仍精神饱满,她向记者敞开了记忆大门……一屠教授于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外语系,精通英、法两国语言。毕业后她被安排到外经贸部当英、法文翻译。1961年梅兰芳先生去世,梅家上下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梅兰芳生前对子女关心备至,屠珍将公公的爱国敬业精神视为…  相似文献   

6.
1930年初,梅兰芳应邀到美国演出并取得了辉煌成就。梅剧团赴美前,在齐如山的鼎力运作下,对剧本精心筛选,在剧目编排、舞台设计等方面进行了长达数年的精心策划与设计,为梅兰芳赴美演出做了充足的准备。但由于齐如山的戏剧改革过度的迎合外国观众,使得梅兰芳的表演呈现碎片化,丧失了国粹的传统神韵,成为被误读的交流。  相似文献   

7.
田茫茫 《传承》2010,(10):44-45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自号缀玉轩主,祖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梅家至梅兰芳,梅门四代梨园世家。但是,梅兰芳的成名与一个人的关系一直鲜为人知。这个人,就是著名慈善家、中国京剧发展史上的功勋人物——牛子厚。  相似文献   

8.
<正>梨园故物韵味悠长看图说故事以戏单证剧史《梅兰芳老戏单图鉴》收录梅兰芳及梅派传人珍稀老戏单200余张,以民国时期为主,配有10余万字的解读文字,从戏单、节目册等乏人关注的冷僻文献史料研究梅兰芳一生的舞台生活。编者将梅兰芳的舞台生涯划分为六个阶段加以概述,同时在每个阶段里挑选若干张既有代表性、典型性,又富研讨价值和意义的老戏单,解读分析,阐幽发微,以期从一个新视角对梅兰芳的舞台生活进行鲜活的理解和体认,  相似文献   

9.
民国吃家     
正梅兰芳的口味南北兼通,既爱北京的传统小吃,也爱吃川菜里的宫保鸡丁。但受家庭影响,加上唱戏保护嗓子的需要,梅兰芳的饮食基本上还是以淮扬菜为主,如鸡汤煮粥、蜜汁火腿、霸王别姬等都是他爱吃的菜式。梅兰芳每天必喝的是鸳鸯鸡粥,为了保护肺和嗓子,且因喜欢清淡,梅兰芳养成了"三不吃"的饮食习惯:不喝酒,不吃动物内脏,不吃红烧肉之类的油腻东西。胡适是安徽绩溪人,徽州一品锅是绩溪名菜,也是胡家待客的拿手菜。胡适好酒,酒量虽不大,但年  相似文献   

10.
正梅兰芳,一生可谓"梅"样的高洁、"兰"样的幽香,芳华一世。梅兰芳先生曾在香山偶居,却与香山结下了终生的不解之缘。因"梅"字结缘1922年春,时年28岁的梅兰芳先生受朋友之约,在香山雨香馆别墅小住。雨香馆原为静宜园28景之一,是乾隆皇帝赏雨、听雨、闻雨香的地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与梅兰芳,一个是文坛巨匠,一个是伶界名角,他们曾经在同一城市居住多年。梅兰芳自1894年出生后,长期定居北京;而鲁迅是于1912年5月随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迁往北京,当时他在教育部任科长、佥事,在北京待了14年之久。这是一段。第二段是鲁迅与梅兰芳同时居住在上海,那是1932年春至1936年10月鲁迅逝世,约4年左右。他们两人有18年左右的时间同住在一个城市,然而,他们在一起聚首的次数极少,有记载的仅有1933年在上海一起接待英国大戏剧家萧伯纳的一次。鲁迅与梅兰芳虽然交往极少,但鲁迅在文章中却多次论及梅兰芳,翻检《鲁迅全集》,关乎到梅兰…  相似文献   

12.
梅兰芳入党     
顾育豹 《传承》2009,(1):21-21
1959年初春,梅宅书房里很暗,只有窗前一点光亮。梅兰芳披着一件深灰色的上衣,背门朝窗伏案认真地书写着,一连十多天都是这样。夫人进屋轻问:"何不请秘书笔录或整理呢?"梅兰芳放下笔,郑重答道:"不,这不能请人代笔!"原来,桌上厚厚的一叠文稿,是他重新亲笔撰写的《入党申请书》。解放初期,当梅兰芳积极投身抗美  相似文献   

13.
许多上了年纪的人都记得,抗日战争年代,在日本侵略者统治下的上海,梅兰芳先生坚持民族气节,闭门蓄发拒绝寅戏,一时传为佳话。鲜为人知的是、在同一个时期,戏曲界还有一位人士,表现出与梅兰芳先生同样崇高的  相似文献   

14.
周琼 《人民公安》2008,(23):6-6
12月2日,《梅兰芳》全球首映。影片甫一开头.闪现的不是梅兰芳舞台上的妙曼身姿.而是一张苍老面容和面容下的一副纸枷锁。这也成为贯穿全片的一个核心象征物。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新事篇潢川县举办“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一百周年京剧演唱会”去年底,潢川县委统战部在县委礼堂举办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一百周年京剧演唱会。这次旨在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京剧艺术的演唱会,在社会各方面的通力协助下,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曲目内容丰富、短小...  相似文献   

16.
如果没有柯灵、黄裳、谢蔚明等人的全力促成,一代艺术大师梅兰芳将没有艺术哲学遗留后世。《舞台生活四十年》(以下简称《四十年》)是用梅兰芳口述、许姬传记录的方式发表的艺术家活动传记文学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50年代,以京剧大师梅兰芳为团长的京剧团赴日访演,轰动整个日本,其影响一直延伸到16年后的中日邦交正常化。在日语里,中国人的姓名是按日语字母的发音拼读的,惟有“梅兰芳”三字保留了汉语发音,获此殊荣的中国人迄今只有梅大师一位,京剧的魅力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18.
刘华 《世纪行》2006,(12):31-33
于魁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1961年出生于辽宁沈阳,1982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2001年毕业于中国京剧研究生班。他嗓音高亢圆润,苍劲厚实,声情并茂,先后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梅兰芳金奖等,是中国京剧最具票房魅力的青年文武老生,第12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的代表剧目有《野猪林》、《满江红》等,近年排演了《梅兰芳》、《袁崇焕》等新编剧。  相似文献   

19.
《台声》2016,(10)
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之子、京剧梅派艺术掌门人、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团长、北京市梅兰芳艺术基金会理事长、梅兰芳纪念馆名誉馆长、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导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梅葆玖先生,因支气管痉挛,深度昏迷,经多方抢救无效,于2016年4月25日11时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梅葆玖,祖籍江苏泰州,国家一级演员。梅葆玖出生在上海思南路的"梅宅",他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第9个孩子,也是最小的一个,梅派艺术传人。代表作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太真外传》《洛神》《西施》等。声声《梨花颂》作别梅葆玖5月3日上午,梅葆玖先生遗体  相似文献   

20.
方晓玫 《群众》2024,(3):45-46
<正>2024年是梅兰芳先生诞辰130周年。作为中国京剧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梅兰芳独树一帜的艺术造诣及其个人魅力跨越了国界,被誉为“中国京剧艺术的代表人物”“近现代戏曲界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艺术造诣、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和对京剧艺术的推广都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