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5 毫秒
1.
龚效应是1999年从陕西紫阳县来农一师一团一连的劳务工,2000年承包了30亩棉花地,他虚心向老职工学习,有空就问。当年棉花单产380公斤籽棉。通过几年的摸爬滚打,他逐渐掌握了棉花各个生长期的特点和管理技术。2007年,团场土地固定承包,连队成片连块的土地都被职工承包了,只有45亩多弃耕地,由于土质太差,年年亏损,无人承包。龚效应  相似文献   

2.
郎宝,今年40岁,是2000年来农二师三十三团五连落户的河南尉氏籍劳务工。2002年,郎宝在农行贷款3万元,两费自理承包了连队50亩棉花。当年,郎宝卯足劲干了一年,年底棉花每亩单产籽棉380公斤,还清贷款,交够团场后,获纯利1.5万元。第一次尝到承包的甜头,郎宝的胆子更大了。2003年,他又到农行贷款5万元,两费自理承包了连队102亩棉花。科学种田,郎宝  相似文献   

3.
<正>在二师三十三团十六连,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文化、爱科学、善经营、懂管理、敢闯敢干,在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劳务输出的过程中率先致富,并带动连队职工共同致富。他们根植于连队,创业于连队,致富于连队,对职工的示范作用大,带动效果好,已然成为连队里的致富"急先锋",职工致富路上的"领头雁"。棉田里的"领头雁"2009年,王富井从河南老家来到三十三团十六连承包了100亩棉田,连续5年棉花单产突破  相似文献   

4.
正一师二团二十一连职工杨序团夫妇每人承包了40亩棉花,由于土地盐碱大,每年棉花产量不高,收入较低。当他看到部分职工走"田+园"种植模式走上致富路后,他就萌生了也种植红枣的想法。于是,他就在团党委成员和机关干部来连队召开的座谈会上提出了职工走"田+园"种植模式的建议。二团党委采取职工提、党委议、代表定的"三堂会诊"方式,解决职工群众反映的实实在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洪春平是农二师三十团九连的一名职工,承包了连队的92亩棉花地,由于严把管理关,在她承包的几年里,年年收入都名列全连前列,成为连队致富路上的带头人,2009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员。洪春平的婆婆是退休工人,2007年得了脑血栓,经过近两个月的就医,病情没有好转,后经医生诊断,老太太得的是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做事不能三心二意,农五师八十九团职工凌自臣三心二意做事却赚到大钱。几年来,凌自臣在连队一直承包着80亩棉花地,如今土地成了"香饽饽",他想再多包点地,可是没有土地。他正琢磨着再干点啥,刚好团里在六连建立了蔬菜  相似文献   

7.
<正>"今年我在自己承包的40亩棉花田中套种小茴香获得丰收,额外增加了1.25万元人民币的收入;作为职工,要进行种植多样化、合理化,才能掏出"金元宝"。1月13日,成为连队种植作物收入13万元承包户之一的一团五连职工张军,在连队办公室门口,兴奋的向围拢过来的职工述说自  相似文献   

8.
农三师五十一团二十二连有一位职工名叫孙继洲,是连队的植棉能手。近几年,他种的棉花平均单产在400公斤以上,年平均纯收入在3万元左右。除此之外,他在前院种了4分地的蔬菜,还养猪、养羊、养鸡,把自营经济也搞得红红火火。孙继洲是1996年从河南老家带着妻儿、老母来到五十一团二十二连安居的。1997年他和妻子承包了连里的40亩棉花,由于各种原因,年底他  相似文献   

9.
正他是一名普通的连队职工,他是一名普通的一线党员,"我觉得,作为团场的职工,按照订单合同规定,向团场交售棉花是我的责任,我要做诚信职工。"这是他最常说的一句话,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兵团人诚实守信的精神,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他就是一二九团九连职工胡开科。胡开科是一个黑黑瘦瘦很腼腆的人,在九连承包了60亩棉花地,他的妻子王静先天残疾,女儿正  相似文献   

10.
正五师八十六团十连职工李超进家种了120亩棉花,他发现每年春播时连队机车数量少,职工春季播种和秋季往轧花厂交售棉花的时候都要排队等机车,这让他看到了靠农机挣钱的门道。他用多年的积蓄购买了第一辆机车,春季机车在连队播完种,又到地方乡镇去播种,哪里有活就到哪里干,一年下来,就全部收回成本,这让他尝到了甜头。  相似文献   

11.
吴达志和谭华仙夫妻俩都是二师三十团三连职工,两人都刚刚三十多岁,身体好,勤劳肯干。在三连承包土地以来,每年都有很好的收入,家庭幸福和睦,连队干部职工交口称赞。2002年,两人刚结婚不久,团场实行两费自理承包,她和丈夫自筹资金承包了连队136亩棉花地。刚承包这块地时,地里碱片很大。小两口舍不得吃舍不得喝,把钱省下来购买有机肥,她们每年购买的牛粪都在七八  相似文献   

12.
<正>36岁的马国彦是农二师二十七团四连2008年新转正的一名普通新职工,多年来,他利用科技之冬和自学的知识不断给自身充电,从一个打工者转变成为一个高级农艺工。他通过多种经营方式,勤劳苦干使自己走上了富裕的道路。马国彦在连队除了承包30亩土地外,2005年还利用团工会小额贴息贷款在连队集中连片的条田里修建了两座总面积为3.1亩的育苗大棚,为连队职工、周边乡镇农民提供番  相似文献   

13.
张江华是一位身高只有1.6米,身材瘦小的男人。1992年春天从河南老家来到农四师七十团九连打工,他每天帮助连队的职工们间苗、除草等,每天的工钱也只有8元。当时该连有许多职工因为种地亏损,纷纷将土地退还给连队。他看到团场连队的土地面积大,犁地、播种、中耕等主要的农活都是靠机械化作业,要比自己在老家种上几亩地,靠人拉肩扛省力得多。他就在连队承包了30余亩连队职工不愿种的地。  相似文献   

14.
<正>十师一八七团三连女职工彭菊林是一个敢想敢干的人,她于2016年承包了三连五斗的400亩大田,这400亩作物收获后,给她带来20万元的纯收入,这样的成绩取得,激励她在2017年更要大干一番。三连是团场土地流转的试点连队,这对于彭菊林这样喜欢种地、喜欢钻研、也会种地的职工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好事,她果断承包了连队五斗整个斗渠的耕地。今年48岁的彭菊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在她身上你能读出爱劳  相似文献   

15.
他是一个平凡的人,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兵团农业职工,但他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劳动最美、劳动最光荣的道理。同时,他的行为和事迹也深深地影响和教育着广大职工群众。他就是兵团劳模伽师总场九连职工阿迪力·卡德尔。2003年以前,他和妻子承包了连队的40亩棉花地,由于土壤好,每年收入不错,过着平淡而幸福的生活。但看到部分  相似文献   

16.
正她叫杨巧英,是八师一四一团十四连一名普通职工,2002年来疆参加工作。工作后一直承包土地,种植棉花。从2012年开始,她通过种田加养畜的方式,依靠100亩棉花和养殖的100多只羊,这两项年收入达20万元,圆了她的致富梦。2008年杨巧英承包了100亩棉花,由于连队的土地盐碱化程度高,自己缺乏科学种植方法,田管时管理不到位,棉花单产还不到300公斤。近几年随着团场"三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量引进新技术和种植新品种,对职工科学种植要求也越  相似文献   

17.
农二师三十三团二连职工李树华通过参加“绿色证书”培训,走上了科技种田、勤劳致富的路子,每年纯收入逾万元,被人们誉为“科技致富的女强人”。李树华今年41岁,1987年从四川来到这个团承包土地,一干就是十几年。其间,她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有信心,也有过气馁。一开始,他承包了连队40亩棉花和35亩水稻,由于没掌握科学种植技术,只知道蛮干,力比别人出得多,产量却比别人少,一年下来的收入只够吃饭。李树华心里打了退堂鼓。2003年冬季,李树华参加了团场举办的“绿色证书”学习班。通过近一个月的系统培训,她充分认识到科学种田的重要性,懂得了…  相似文献   

18.
<正>1996年,刘小辉来到农一师三团,1997年参加了土地承包,虽然在老家时没有大面积种植作物的经验,但不服输的他仍旧承包了91亩地,在连队老职工的帮助指导下,边学边干,一年下来,收入倒也不错。此后,刘小辉更加看好发展种植业的前景,不断摸索、不断总结,每年的收成都很不错。  相似文献   

19.
正在农二师二十七团四连汪贵军的辣椒地块,笔者看到夫妻俩正忙着除草、打药等田管工作,去年他承包的75亩辣椒纯收入19.8万元,被连队职工群众亲切地称为"辣椒手"。据了解,今年48岁的汪贵军,是农二师二十七团四连老军垦的后代,1981年4月他沿着父辈们的足迹,积极响应团场安排,参加了工作,当过砖厂工人、干过机务、植保,最后在四连当一名普通的种植职工。2003年到2006年,汪贵军在连队承包了30亩甜菜,夫妻俩起早贪黑,不怕吃苦,勤劳肯干,注重科学管理。他们承包的30亩土地从未亏损过,年收入都在2.8万元以上。2007年,连队4支条田中有一块45  相似文献   

20.
<正>每天早晨天还没亮透,在味香源快餐店里就挤满了吃早餐的人,店里热气腾腾,生意火爆。经营这家店的主人是一师十二团二十九连职工梁维富。他在连队还种有42亩棉花和20余亩枣园。2013年,善于经营的梁维富响应团里鼓励职工发展创业的号召,与儿子一起在职工创业园区的一条街搞起了餐饮服务,开起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